首页

穿越蘑菇云的女飞行员张连芳

点击:0时间:2023-08-03 19:29:44

苗晓红

张连芳1936年出生在东北,1956年高中毕业时被选为留苏预备生。后因空军招收女飞行员,她才投笔从戎,成为我国第二批女航空员,进航校后学领航专业,并以全优成绩毕业。1958年底,她被分配到郑州空军运输机部队工作,到部队后由于她聪明伶俐、刻苦好学、反应灵敏,加上心理和身体素质俱佳,很快成为一名领导和飞行员非常信任的、技术出众的领航员。除了完成自己的训练科目和飞行任务外,她还兼任了一年多的文化教员。由于她各方面表现突出,第二年便荣立了三等功。也正因为她政治、技术、作风、体质以及人品样样优秀,一项历史性的重任落到她的肩上,使她成为我国唯一穿越蘑菇残云的蓝天巾帼。

秘密接受飞行任务

1964年初的一天,张连芳与机长崔文生及机组其他成员,被团里郭政委叫到办公室,给机组下达了一项严格保密的飞行任务,具体地点是新疆的03号基地——马兰机场。郭政委异常严肃地对机组成员道:“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任务,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你们每个人都是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与技术考核,经上级批准才定下来的。任务的特点是:时间长、任务重、生活艰苦,甚至有生命危险,而且要绝对保密,不许通信,不许对任何人讲,具体是什么任务我也不清楚。”最后郭政委专门将张连芳留下,征求她的意见:“你是唯一的女同志,困难会更多,你有什么想法和要求,可以提出来。”张连芳想都没想,立即表态道:“没有困难,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虽然张连芳没提任何要求,但郭政委还是给她安排了一次不寻常的约会。因为张连芳正处在热恋中,领导上考虑她此去西北执行任务时间很长,而且不许和外界有任何联系,因此给她一个与恋人惜别的机会。

张连芳的恋爱对象叫张文波,是本部队的一位优秀飞行员,但他们不在同一个飞行大队。她与张文波由所在大队的政委领到一个小房间见面。当两位政委离开后,二人相对无言,不知说啥好。她不能告诉他要去哪里,去干什么,去多久,更不能告诉他此去有风险。他虽然很想知道这一切,但他知道部队的保密规定,理解她的苦衷,因此他也沉默无语,只能用满含深情与关切的双眼久久地凝视着心爱的姑娘。良久过后,他们以为领导安排约会的时间到了,便相互道了一声保重后,匆匆离开了那间令

张连芳终生难忘的小房间。这种约会的场景也许只有在军营里、在那特殊年代里才会有。

克服困难,坚定意志

第二天,一架里-2型运输机在张连芳的领航下,飞到了南疆博斯腾湖畔的马兰机场。机组当即向基地指挥部报到,领受任务。这时张连芳才知道,根据毛泽东“我们也要搞原子弹”的指示,中国已开始研制原子弹,而且即将成功。他们机组的任务是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供相关的空中服务。

青年时期的张连芳

张连芳机组到马兰基地不久,基地指挥部召开了动员大会。会后少数同志的思想有所波动,有人私下议论,想回家生个孩子后再来执行任务。张连芳是在爆炸现场最前沿工作的唯一女性,她在航校时就学过有关原子弹的知识,当然清楚此次任务的危险性。但她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别说是核辐射,就是去牺牲也在所不惜。因此她向基地领导表态,无论有多大危险,坚决完成任务。她的精神激励了所有参战部队的指战员,她的名字传到了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人的耳朵里,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基地领导,号召全体参战人员向她学习。

动员大会之后,基地领导给张连芳机组下达了具体任务,他们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对离爆炸区最近的04号机场进行勘察、试飞,然后将有关参加爆炸试验的人员、设备和物资空运到04号机场。

机组到达04号机场后发现这里的条件比想象的还要艰苦。当地没有淡水,喝的水又苦又涩,更没有空勤灶和洗澡堂,米饭和馒头因碱多都是黄色的,吃起来都是咸的。用那里的水洗脸,就像蜂蜇、火燎一样痛。后来马兰指挥部对机组给予特殊照顾,送来了一批西瓜,张连芳就用西瓜皮洗脸。当地没有房子住,所有人都住帐篷。机组就张连芳一个女同志,单独住不安全,安排她和机组的男同志住一个帐篷,中间挂一床棉被。厕所都是用席子围起来的,张连芳的女厕所是她来后临时搭建的,不牢固。当地气候异常恶劣,风沙不断,经常听到机组的男同志喊:“张连芳,你的厕所又被刮跑了。”

生活的艰苦对张连芳来说算不了什么。对她最大的考验是大西北异常复杂的飞行环境:首先,04号机场没有完整的导航设施,别说雷达,连远近距导航台也没有,只有一个功率极小的导航台,50公里外就收不到它的信号;其次里-2飞机领航设备落后,只有一部无线电罗盘和一个磁罗盘,没有任何自动导航设备;再次,在茫茫戈壁和荒无人烟的罗布泊上空飞行缺少地标参照物;还有西北多大风,航线上的偏流有时高达20多度。在这样复杂的空域里飞行,要想不偏航,不迷航,没有过人的领航技术不可能做到。但张连芳做到了,在长达十个多月的飞行中,她创造了零失误的奇迹。她引导飞机顺利地完成了从北京、西安、兰州、银川、哈密、武威等地往04号机场运送科研人员、精密仪器、重要文件和试验物品,如猴子、狗、白鼠、飞机坦克模型等任务。

成功穿越蘑菇残云,完成采集任务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一天,前沿总指挥张爱萍副总长把张连芳和机长叫到他的帐篷,给他们下达具体任务,让他们马上起飞,把爆炸

现场上空的各高度层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能见度等数据测量记录下来,为第二天起爆提供依据。为了完成任务,张连芳利用一切技术手段,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测量,反复计算,落地后又进一步复算核对。张爱萍对她精细缜密的作风大加赞赏:“你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你提供的资料,对明天的起爆非常重要。”

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当天,除指挥部和地面保障人员外,04号机场只留张连芳他们一个机组。留在现场的人员穿着防化衣,戴着护目镜,用棉花堵住双耳,趴在临时挖的露天掩体里,既激动又紧张地等待火球从102米高的爆炸架上升起。

15点整,一颗硕大的、圆圆的红色火球与蘑菇云翻滚着窜上天空,大地也开始微微颤抖。人们欢呼雀跃,不停地蹦呀!喊呀!张连芳和机组其他成员抑制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又领受了一项新任务。原子弹爆炸半小时后,指挥部命令他们升空,去穿越并追逐尚未消失的蘑菇残云,采集各高度层的放射性微粒。这是一项危险性极大的任务,虽然半个小时后的蘑菇云已变成了一团黑色残云,但残云中仍有放射性物质和未知的高温等,飞机进云后到底是什么情况,没有先例,所以无法预测。可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用飞机收集核辐射样品是唯一的办法。张连芳他们也清楚执行此次任务的后果,但他们早就下定了誓死完成任务的决心,毫不迟疑地拎着航行包登上了飞机,载着防化兵和测量仪器起飞了。机组按照张连芳所给的航向,朝着那团黑云飞去。当飞机冲入黑色云团时上下颠簸,左右摇晃,飞机似乎就要解体。好在时间很短,半分钟左右飞机便穿出云团,尔后围绕着那团蘑菇残云一圈一圈地盘旋上升,直到飞机上升到极限高度5200米时,张连芳才引导飞机脱离,这时的蘑菇残云已变成白色豆角形状的烟云,向深邃的天空飘升。

沾染核辐射微粒,坚持治疗生育成功完成采样任务后,张连芳机组按计划到

哈密机场降落。飞机停稳后,防化兵立即检测飞机和机组成员受沾染情况,检测结果张连芳受沾染最重。检测后,防化兵为飞机和机组进行了去污染消辐射清洗,由于张连芳是唯一的女性,没有防化兵帮助,她单独在一个帐篷里自己清洗,清洗时没清洗头发,留下了隐患。

哈密机场所有人都知道张连芳机组穿越蘑菇残云的事迹,都以崇敬的目光欢迎从爆炸现场归来的英雄,可是有不少人担心他们身上残留的辐射物波及自己,离他们远远的,连空勤灶也不让他们进去用餐。第二天张连芳他们又回到04号机场,将试验场的各种试验物和沾染物,运到北京进行研究。

几天后,张连芳到03号基地执行任务,与同部队的也到那里执行任务的女机长于志玲住一个房间。早上张连芳发现她偷偷掉泪,便问道:“出啥事了?”于志玲指着张连芳的枕巾说:“你看看,自己看看!”原来粉红色的枕巾上铺满了一层黑发,张连芳已经开始大量脱发。张连芳面对自己的落发不但没表示出伤感,反而笑着安慰蓝天姐妹:“没事,我的头发多,掉点没关系。”其实她心里很明白,这是核辐射造成的,因为她的月经也停了。然而她无怨无悔,坦然面对,做好了与辐射病长期斗争的准备。

经过10个多月的紧张飞行,张连芳和她所在的机组,出色地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采样和空运任务,上级为张连芳记了二等功。

张连芳回到部队后,领导对她和其他机组成员非常关心,安排他们疗养休息。

1965年国庆节,张连芳与张文波这对聚少离多的恋人,终于喜结连理,有了自己的家。可是1966年、1967年她两次怀孕都在孕后四个多月流产了。两次流产并没有引起张连芳的重视,她是个非常豁达的女人,她认为自己还年轻,还会怀孕。就是真的怀不上了也没啥可怕的,在她看来有孩子自然好,哪个女人不想生孩子当母亲,但自己是个军人,没有孩子照样幸福地过日子,照样飞行。

相反,对她的两次流产,领导却异常重视,团里郭政委亲自找张连芳谈话:“你为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作出了重大贡献,沾染了放射性物质,组织上一定要治好你的病,一定要让你生孩子。你也要拿出执行任务时的那种坚韧精神,配合医生治疗,战胜核污染病。你能不能生孩子,不仅是你个人的事,还关系到能不能消除那些流言蜚语的问题。”原来,张连芳接连流产后,少数人认为核污染病是不治之症,无药可治,张连芳他们不仅不能生孩子,甚至会短命。

郭政委谈完话的第二天,团里派主任航医,送张连芳到北京解放军301医院做全面体检。医院放射科主任检查完后对她说:“我们非常关心你的情况,你怎么才来呀!你体内的放射性物质还没有全部排除。不过你不要紧张,现代医疗技术可以治好你的病。”放射科主任曾在哈密给张连芳做过检测,知道她受沾染的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连芳准备返回部队,临走时医生给她带了很多药,并鼓励她说:“回部队后只要坚持吃药,坚持锻炼,以后怀孕生孩子没有问题。”

张连芳全家福

在困难面前从来没服过输的张连芳,自然也不会被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所击倒。张连芳从北京回到部队后,遵照医嘱坚持按时吃药,同时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加强体能锻炼,全面提高免疫力,决心生一个健康的小宝宝。在领导的关心和自己的努力下,1968年张连芳笫三次怀孕。得知这一消息后,从领导到每个空地勤人员都为她高兴,并加倍的关照她,领导还派本大队的女飞行员轮流照顾她,不让她干任何重活。

1968年9月20日,张连芳生下大女儿,为了纪念到大西北参加第一颗原子弹试验任务,她给女儿取名张西验,含义深远。孩子出生后,师长和师政委带着营养品亲临医院看望她,祝贺她。一时间张连芳生孩子的事被传为佳话,她创造了我国医学史上的奇迹。

1971年张连芳生下二女儿。由于她的爱人远在外地执行飞行任务,四个月的时间里,夫妻俩只有靠写信相互问候,因此他们给二女儿起名为张鸿雁。

有了两个孩子后,张连芳又在蓝天里辛勤耕耘了13年,在这13年的飞行生涯中,她又出色地完成了多项军事运输和抢险救灾任务。1976年,她执行大兴安岭森林灭火任务长达三个多月,住在加格达旗,生活极其艰苦。又如四川某地瓦斯爆炸,张连芳机组紧急出动,连夜从上海把专家和医务人员送到南充机场,机场没有夜航设备,只摆了几盏马灯,当时进川的航线上没有导航台,没有备降机场,白天飞行都很困难,夜航就更不容易了。但是张连芳凭着过硬的领航技术和缜密的工作作风,引导飞机一次着陆成功。

张连芳1984年停飞,她在蓝天里翱翔了近30年,安全飞行3800多小时。她1990年退休,结束了军旅生活。张连芳退休后与老伴住在武汉青年路空军军休所,如今她过着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幸福生活。

(编辑 王 雪)

(作者是空军第34师原飞行副大队长)

标签: 机组 飞机 机场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