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立足长效葆新颜

点击:0时间:2023-08-09 23:20:59

高旭天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两年多,在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有效改善的同时,一些关键的问题也摆在了面前:如何确保工程建设成果养得起、管得住、用得好?如何让城乡之间的差距小些、再小些?

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长远的成效取决于“十”外。在工程推进中,全区各地注重建立统筹推进的长效机制,使项目覆盖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工程建设与工程管护同时发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推进,一张蓝图绘到底,探索出一条让“全覆盖”成果长期发挥作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开拓富民产业——养得起

“产业支撑是‘十个全覆盖的重要基础。如果不能因地制宜跟上特色产业,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农民住在崭新的房子里吃着窝窝头流眼泪。”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农工部副部长程利中说。的确,如果农村牧区没有产业支撑,农牧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渠道,“十个全覆盖”就是一次性盆景。在工程建设中,全区各地不约而同地把产业规划放在核心位置,让“变美”与“变富”同频共振、互动发展。

乌海市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产业”的发展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加大投入,累计流转和征收整合耕地3.4万亩,建设农业产业项目19个,带动7000户农区居民实现增收,实现了村村都有龙头企业,村村都有专业化生产,村村都有符合实际的利益联结机制。

和往常一样,张海仁早早来到乌海市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巴音乌素村,查看鸟巢现代农业观光园施工进度。“项目建成后,可通过蔬菜包装、农副产品销售、农家乐等方式,辐射带动1000多户村民增收,不抓紧施工哪行!”过去,巴音乌素村的1000多户村民靠种玉米和小菜吃饭。绿油油的玉米地虽然养眼,却不能给村民带来富足的生活。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同时,南农公司鸟巢现代农业观光园这只“金凤凰”也落户到了村里。而在千里山镇党委书记张育田眼里,巴音乌素村的“钱景”可不止这一项。在推进“十个全覆盖”过程中,镇政府帮助村民在房前屋后种了2.5万余株果树,在道路两侧、裸露地表种了100多万株乔灌木,既能发展庭院经济,又能培育生态旅游产业。“等村庄变成了花果村,这些树木就是摇钱树。”张育田说道。

而在距离巴音乌素村53公里外的海南区赛汗乌素村,村民赵秀花、赵秀云姐妹俩已经尝到了村企联动带来的甜头。借助“十个全覆盖”工程,赛汗乌素村被阳光田宇公司精心包装成了红酒小镇,村里的土地流转给阳光田宇公司,建成了葡萄标准化种植园。赵家姊妹在家门口当上了工人,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再加上土地流转的收益,日子越来越好了。站在村中心的葡萄广场上,“第一书记”刘占林掰着手指头算起了村里的产业账:“阳光田宇公司的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带动周边1000家农区居民增收,还能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如今村民种的是金土地,打的是幸福工。”

在通辽市,“十个全覆盖”工程促使农牧业深度转型,让老百姓在特色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实现了生产生活升级。因为有了好产业,扎鲁特旗道老杜苏木胡鲁斯台嘎查牧民宝玉一年什么都不用做也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我把1000亩草场租出去,加上家里种了30亩玉米,我们老两口年收入少说也有15万元。”宝玉说。近年来,扎鲁特旗与蒙草抗旱、山路能源、余粮畜业等内蒙古知名企业联合组建“产业联盟”,胡鲁斯台嘎查的万亩沙化、退化草原得到流转,牧民以退耕地、草牧场经营权入股“产业联盟”。目前,基地生态效益已初步显现。开鲁县东方红村建设了1万亩红干椒标准化溯源基地,基地采取工厂化育秧二次移栽技术,从生产、管理到检验检测、包装销售,一切都按最优化进行,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全程可溯源,品质有保障,每亩红干椒效益达5600元。今年,该村红干椒产值有望达到30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2万元。

“作为一项强基固本的综合性工程,‘十个全覆盖包含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重点领域,但关键的支撑在富民产业上。”曾来内蒙古采访过“十个全覆盖”的云南网记者谢炜这样说。走遍全区各地农村牧区,一个个振奋人心的致富故事,一处处百业兴旺的喜人景象,无不生动地证明:“十个全覆盖”工程不是一次性盆景,而是根植于产业沃土的高大乔木,它不仅让全区农牧民的日子更舒坦,也让他们的钱袋子更鼓了。

建立管护机制——管得住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只有由建转管,建立健全“十个全覆盖”工程后期管护长效机制,才能不断提升和巩固工程建设成果,确保工程长效惠民。

扎赉特旗在紧锣密鼓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幸福新农村的同时,建立起“一家一户为点,管护队与村委会管线,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统面”的管理工作机制,让村民能够长期享受到出行便利、环境优美、公共服务遍布、生态宜居的幸福生活。

“自从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后,我们从每户收物业费,聘用专职保洁员定期清扫街道和收集处理生活垃圾,效果非常好!”扎赉特旗胡尔勒镇西胡尔勒嘎查党支部书记陈成林介绍。2014年,镇里在西胡尔勒嘎查试点推行物业管理模式,2015年此项工作在全镇10个嘎查所在自然屯推广,2016年此项工作在全镇10个嘎查26个自然屯全面推开。

“看到哪儿脏就想扫扫,水泥路通到家,房子建得这么好,这么好的环境咱得好好保护。”该旗巴彦高勒镇永合村村民郭建华告诉我们。“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村委会与全村各户签订协议书,实行门前“三包”,将各户平时的表现作为各种评比的硬性指标。通过各种村规民约和评比活动,全面带动引导农民爱护自己的家园,共同维护乡村美好形象,建设美丽乡村。

乌兰察布市在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的同时,也同步出台了全市“十个全覆盖”村庄管护办法。

经过雨水的洗刷,绿树掩映中的商都县七台镇海卜子村更添了些亮丽与清新,村民的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大街小巷不见一点垃圾。为了维护、巩固建设成果,海卜子村成立了环境卫生领导小组,制定了《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村民公约》《门前三包责任制》,明确了村民在后期管护中的主体作用。现在,村民各自清扫自家房前屋后,村子的主要街巷由聘用的保洁员定期清扫,新增的公共设施也有专人管理。

在临近的化德县,村庄管理工作已经制度化、常态化,农户、管护队、村委会、乡镇政府、相关部门“五位一体”的管理工作机制已运作了将近一年。农户承担门前房后及责任区的卫生清扫和保洁工作,管护好责任区内的绿化树木,维护责任区内的道路畅通;管护队负责本村公共场所的卫生清扫、垃圾收集和清运工作;村委会负责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乡镇负责监督管理;相关部门负责制定相关管理细则,切实加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实现了用制度管人管事,村民自治、齐抓共管的良性循环。

嘎查村村容村貌治理的长效化、常态化,使各项管护工作有章可循,确保了“十个全覆盖”项目村美丽不打折,新颜不凋零。

培育文明乡风——用得好

“十个全覆盖”的实施,使农牧民的精神面貌悄然发生了变化。全区各地在统筹推进农村牧区“硬件”建设的同时,也扎扎实实地推进农村牧区的精神文明“软件”建设。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中,赤峰市投资新建和改造嘎查村文化室1845个,新建文化广场3959个。有了场地,有了设备,如何让这块文化阵地持久地发挥作用?赤峰市的做法是:在纵向上,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文化节目比赛和展演机制;在横向上,形成覆盖全部嘎查村级文化室的“种文化”模式。

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镇琥硕芒哈嘎查文化活动室内,琴声悠悠、歌声阵阵。刚刚从赤峰市农牧民优秀节目展演归来的牧民敖特根花,又和爱好文艺的牧民们进入了新一轮的排练。“走出嘎查文化室,登上全市大舞台,这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事!”在牧民敖特根花眼中,这次节目展演是一场农牧民文化活动的“奥运会”。今年,赤峰市在红山文化旅游节中把农牧民优秀节目展演作为重要内容,经过层层选拔,敖特根花的长调《飞翔的雄鹰》在全市展演中唱响。在12天的选拔中,来自全市12个旗县1500多个基层文化室的2000多农牧民纷纷登台亮相。整个筛选过程使全市每个基层文化服务体系都被激活,天天文艺演出不断,在农牧民中形成了群众文化活动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巴林右旗文化馆馆长布仁今年很忙,擅长器乐的他要巡回在16个苏木乡镇的嘎查村文化活动室进行艺术辅导。布仁说:“我们要像种庄稼一样去种文化,让文化的种子在农牧民中生根发芽。”目前,全市各旗县文化系统中已有声乐、器乐、戏曲等文艺辅导员2700多名,在他们的培植下,歌舞、评剧、皮影、马头琴、好来宝等1300个演出团队应运而生,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伴随着欢快的旋律,丰镇市巨宝庄镇新营子村文化广场上,47岁的闫凡桃带领着十几个村民正舞得起劲。“去年村里建了文化广场,还给我们请了舞蹈老师教我们跳广场舞和扭秧歌,现在大家跳舞、扭秧歌的热情可高了。” 闫凡桃一边跳舞一边说。以前农闲时间,闫凡桃经常和村民一起打麻将消磨时间,自从村里有了文化广场、跳上了广场舞,她再也没碰过麻将。“跳广场舞就是比耍麻将强,能跳出健康,跳出咱农民的精气神。” 她说。

亮丽的村容村貌、上墙的村规民约、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使乡风更加文明,让乡村更加美丽。“十个全覆盖”工程即将收官,但农民在田间地头的干劲、在文化活动室中的欢声笑语和那朴实真诚的笑容告诉我们,“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影响将长久浸润这片美丽的土地。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