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点击:0时间:2023-08-09 08:59:23

吴庆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个问题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涉及党和国家能不能永葆生机活力的大问题。要采取得力措施,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这既是对我国反腐败斗争经验的深刻认识和总结,更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把握。无论是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还是对加强法治建设、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并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既要认清其本质和表现,能够从历史的维度深刻把握这一思想和现象的发展过程,又要用制度约束机制有效遏制特权思想和现象蔓延。

一、认清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本质及表现

认清本质是我们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前提,总结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表现形式,为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基础。

第一,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背后的实质是经济利益冲突。一般而言,特权指的是不受法律制度约束的权力,指个人或集团凭借其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公共权力与特殊身份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所享有的特殊权力和既得利益。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有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特权作为绝对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极易导致腐败,而且还会败坏党的声誉,给党和国家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由特权衍生的思想和现象就是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这种思想和现象的背后既隐藏着权力关系,更隐藏着经济关系。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它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经济基础,反映着一定的经济关系。因此,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往往同经济利益纠缠在一起,它背后是经济利益的冲突和博弈。特权行使者往往把追求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这从一个侧面体现着特权思想与特权现象与经济基础的紧密联系。

第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具有突出的表现形式。权力的绝对化、趋利化是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表現之一。一些领导干部追求权力的绝对化、最大化,藐视党纪国法,将权力凌驾于人民之上,试图依靠不受约束的权力谋取个人私利。他们或者大权独揽、独断专行,搞一言堂、家长制;或者任人唯亲、排除异己,大搞“圈子”文化,其目的就是通过权力进行寻租,谋取个人私利。他们脱离了群众,背叛了入党的初衷,结果只能是废职亡家。周永康、薄熙来等就是寻求特权、脱离群众,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典型。职务的特殊化是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表现之二。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奉行享乐主义、大搞奢靡之风,忘记了我们党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他们或者超标配备公车、公车私用,或者大吃大喝,超标准接待;要么公款消费、旅游,经常出入高档宾馆、豪华会所,要么修建富丽堂皇的办公楼、楼堂会所,豪华装修办公室、会议室,这些行为既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又浪费了国家和人民的财富。形式多样化、扩大化是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表现之三。如今,特权现象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形式更加多元,人员范围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本是特权的受害者,但是在痛恨特权的同时,有些人还希望成为特权的受益者。例如,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正常的渠道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是试图寻求特权的庇护。这是特权思想渗透的突出表现。此外,特权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一些领导干部的家人、亲属、朋友等与其具有利害关系的人,一些非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也往往利用职务之便办理私事等等。

二、看待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要坚持历史的维度

历史总是昭示着未来,借鉴历史经验目的是不开历史的倒车。首先,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历史的过程。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在传统社会中,皇权至高无上,这种特权被赋予合法性。但即便如此,对皇权也不是毫无限制,官僚制度、宗法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在某种程度限制着皇权。真正意义上去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近代以来的任务,随着专制制度的瓦解,皇权被推翻,特权思想存在的制度基础消失了,但特权的思想基础仍根深蒂固。从这一意义而言,中国革命道路既是反封建、反专制、反侵略的过程,同时也是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过程。因此,不让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回头,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次,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要铭记历史的教训。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些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瞬间崩塌,这是社会主义史上的悲剧,更是我们应当铭记的历史教训。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发现,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在苏联、东欧共产党内部长期盛行,恰恰是特权腐败没能得到有效遏制,才使苏联、东欧共产党丧失了民心,社会主义事业被断送。中国共产党吸取了苏联等国家的经验教训,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铭记历史经验教训,用好手中的权力,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矢志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第三,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正是因为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反对专制,更反对特权。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教导广大干部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平等和谐关系,在上下级干部之间坚持平等原则。他指出,“共产党的唯一任务,就在团结全体人民,奋不顾身地向前战斗,推翻民族敌人,为民族与人民谋利益,绝无任何私利可言。”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党内更是形成了纪律严明、作风民主、职位无论高低一律平等的优良作风。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在向党内高级干部讲话时指出,“最近一个时期,人民群众当中主要议论之一,就是反对干部特殊化。要讲特殊化,恐怕首先表现在高级干部身上”“有些人特殊化比较厉害”“应该看到,这不单是一个党风问题,而且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人民群众反对特殊化,下面干部反对特殊化,首先是对着我们这些高级干部的”。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也反复强调,党的干部要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要把权力用来为人民谋福利,不能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成为自己手中的特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着力反对特权思想、消除特权现象。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大老虎”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被查处,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反对特权的决心,更提醒我们要时刻防范特权思想、清除特权现象,始终守住道德底线和制度底线,始终维护法律权威。

三、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重在思想建设和制度约束

思想的问题要靠思想建设去克服,权力的滥用要靠制度约束来解决。通过思想建设,克服领导干部的特权思想,增强其服务人民的意识,这是反对特权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制度建设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反对特权现象的根本举措。

第一,反对特权思想,加强思想建设,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宗旨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普通一员,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首要内容。党员领导干部应牢记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所以要时刻受到人民的监督。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保证权力用于服务人民。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不能凌驾于群众之上,也不能脱离群众,应当成为在思想上和作风上积极影响和带领人民群众的主导力量。

第二,反对特权思想,加强思想建设,应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信念坚定不坚定决定着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定明确的理想信念。党员领导干部首先应当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善于运用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要使“精神之钙”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之源。

第三,反对特权思想,加强制度建设,应建立健全惩戒机制。惩戒机制对于有效遏制特权现象必不可少。不论什么人,也不论他的地位有多高,只要存在特权现象,都应当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查处和严肃追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充分发挥了惩戒机制的作用,真正做到了预防有效、惩戒有力,使得一些搞特权的人望而却步,真正做到了“不敢”有特权、“不能”使特权、“不想”用特权。可见,防止公共权力的异化,惩治手段决不能放松,只有惩处有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党和干部犯错误的机会。

第四,反对特权思想,加强制度建设,应建立健全监督防范机制。在注重惩戒机制的同时,还应做好防范机制建设。要把监督防范摆到突出位置,使党员领导干部时刻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行使权力。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防控体系,把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效结合起来,把自我约束和组织监督有机统一起来。既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又要把监督关口前移,关注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交往圈;既要管好领导干部本人,又要管好其亲属和身边人。

除抓好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这两个重要方面以外,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还应注意文化建设、作风建设等等。总之,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权力存在,那么反对特权就永远在路上。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黨中央正确领导下,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必将得到有效遏制。

(责编 / 吴耀明)

标签: 特权 思想 现象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