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方敏:国企低效“老调”重弹为哪般
评价国企效率高低,长期存有争议,这与考察角度有很大关系。中国国企不同于西方为私人资本拾遗补缺的辅助性国企,而是作为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基础的支柱性国企,考量其效率和效益,绝非私企所能简单类比。一些学者用私企的效率标准片面进行实证分析,在貌似公正的数据包装下断言国企低效,是不全面不客观的。《财富》500强最新榜单中,前50强的中国企业共12家,全部为国有控股企业。即使在全球市场不景气、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的情况下,中国国企仍然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排名进一步上升,成为美欧等跨国公司不可小视的竞争对手,对促进国际战略格局积极改变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目前在我国企业户数、资产、主营收入占比中,私企已占大头,国企皆处劣势,但向国家财政缴纳的税金及附加占比,国企与私企却是相反的。衡量企业资产回报率高低,不能光看企业的单位资产创造多少净利润,还要看回报的利润给了谁。是回报给老板,还是回报给国家和人民,对于一国经济振兴、强盛和全面协调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国企不能只重短期效益,更要关注中长期发展,引领和承担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一些公共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投入巨大,周期较长,不可能立马见效,但一旦见效,对整个经济社会发挥的作用力和对国际竞争产生的影响力,绝非一般企业可比。国企还是科技创新的领军力量,技术进步是其效率考量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绝大多数重大先进工程和技术项目由国企承担;经济技术要求较高的生产资料和重要消费资料的生产领域,80%以上的技术产品都是由国企提供。我国国企还承担着扶贫帮困、抗御风险、应对灾害、优化生态环境、协调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支持国防布局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等多方面社会职能,这些担当必然给国企加重负担,表面上看是降低了企业效率,实质上是国企给社会发展带来无可比拟的高效益。从现实看,在经历30多年高速发展后,中国经济面临着增速放缓、矛盾叠加深化的风险和挑战,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很重,困难也很大,要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国企的主导、核心和帶动作用。无论是调整结构、优化布局,还是创新发展、驱动转换,都得靠国企顶上去、带好头,成为强大的主力军。
(来源:《环球时报》2017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