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革命老人 ,人生楷模

点击:0时间:2023-08-20 05:54:15

包思勤

近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了《红树根》。这部长篇纪实报告文学用生动的故事、平实的手法,向人们讲述了革命老人毛胜平凡而传奇的人生轨迹。

毛胜老人是共产党人的楷模。1947年5月,年仅22岁的毛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那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里,已为人妻的女青年毛胜,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为党、为民族、为国家在科尔沁右翼中旗做着出生入死的地下革命工作。她勇敢地冲破封建意识的藩篱,深入革命斗争第一线,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劳苦农牧民,奋力抵抗国民党势力的侵入。在“剿匪除霸”和轰轰烈烈的“土改”“牧改”运动中,她冒着被反动地主、土匪恶霸“反攻倒算”杀头戕害的危险,带领群众开展了机智英勇的对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逐步转移,毛胜老人默默地坚守在基层,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守望着自己的家园,为党工作,为人民群众服务。她先后担任过科尔沁右翼中旗兴安屯党支部书记、二龙屯努图克妇联主任,是内蒙古第一批劳动模范,1951年参加华北局在天津召开的“抗旱抢墒劳动模范大会”,1958年参加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大会,1955年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1960年,因行政区划调整,毛胜被“退回”兴安屯,重新过起普通农牧民的生活。她没有怨言,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继续为人民服务。她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自愿当起了一名“接生婆”。毛胜为当地农牧民群众接生的事迹传遍草原,有口皆碑。

毛胜老人是民族团结的楷模。科尔沁右翼中旗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蒙古族人口比重居全区各旗县之首。毛胜祖籍山东,在伪满时期,为躲避战乱,她随父母辗转投亲,来到科尔沁草原深处的图什业图旗,走进了一个蒙古族家庭。由于生活所迫,17岁的毛胜与15岁的蒙古族穷苦牧羊少年冲拉结婚,从此开始了她草原牧人的生活,从一个山东少女变成了草原上的“卜素贵”(汉语为少妇),语言也很快从汉语变成了蒙古语,融入到草原生活当中。在毛胜老人漫长的人生路上,她是“蒙汉一家亲”的典型践行者,无论是在自己全力操持的家庭里,还是在忘我服务的民族大家庭中,她都是民族团结的典范,深受当地各族群众的敬重和爱戴。

毛胜老人是天下母亲的楷模。毛胜、冲拉夫妇养育6个子女,如今都已成家立业,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尽其所能地多做实事、好事,用大爱回报社会。毛胜老人在教育子女方面是个“成功人士”,6个孩子里出了5个大学生,到目前为止,包括下一代一共培养了8名党员、13个大学生和研究生。她有一套“成功秘诀”,但关键在一个“严”字上。严字当头,言传身教。老人不识字,但她懂得如何做人、如何育人。1960年,毛胜被推举为兴安屯“人民公社大食堂”管理员,怎么也有点儿“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但她告诉孩子们:“食堂里的粮食、油和野菜是大家伙儿的,咱们饿死也不能动。”后来“饿死也不能动”这句话,成了6个孩子的人生座右铭。老人还有很多教育子女的“土语”,听来令人感慨、令人折服。她曾对走上领导岗位的儿子说:“记住,咱们家几代人放羊,是共产党给了咱们一切,你要好好做人、好好当官”、“人当点官儿,有点能水儿,千万别得瑟。你一得瑟,准出事儿”。在老人家严格要求下,她的子孙们,都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坚守信念、追求理想,为家乡、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铁钢是毛胜老人的二儿子,也是最有“出息”的儿子,目前已官至厅级,身居要位。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家乡脱贫致富办了很多实事。母亲得知此事后自然很高兴,但还是有些不放心,曾专程前往儿子单位帮扶的扶贫点“实地考察”,看儿子是不是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事,当她亲眼看到儿子的扶贫工作成绩后,甚是欣慰。她觉得儿子没有变,还是她那个为人正派、善良、有爱心、爱学习,忠于事业、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好儿子。

乌日罕是毛胜老人的外孙女,目前在科右前旗得伯斯镇司法所工作。她说她怕姥姥,又离不开姥姥,姥姥做人、做事,判人、判事让她佩服得五体投地。当你悲观的时候,姥姥几句话就能让你心里豁然开朗;当你志得意满或者是有点得瑟的时候,姥姥就会用话语敲打你,你就会收敛、自省。乌日罕说,姥姥是我们这些后辈做人的一面镜子,也是我们这些后辈做事的一个样板。☆

(作者系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本栏编辑/冬晨)

标签: 姥姥 老人 兴安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