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房宁:中国民主的四条成功经验

点击:0时间:2023-08-31 17:09:41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民主建设取得了成功经验,其中有四条尤为重要。第一,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把保障人民权利与集中国家权力统一起来。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基本内容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保护权利和集中力量的双重功能。第二,在工业化阶段,选择协商民主为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协商民主吸收了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已有长期广泛的实践,形成了覆盖社会多个层面的运行于政党、国家、社会、公民之间的广泛普遍的治理体系。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扩大社会共识;有利于提高民主质量;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降低政治成本。第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循序渐进地不断扩大和发展人民权利。中国发展人民权利的根本之道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不断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来为人民权利的发展创造条件,逐步地发展和扩大人民的权利。第四,在民主政治建设和体制改革中,采取问题推动和试点推进的策略。发展民主政治要深刻认识民主政治在本国的发展规律,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持正确原则。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进一步厘清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具体区别,保证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正确方向。沿着民主的中国道路继续前进,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必将最终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来源:《北京日报》2018年3月12日)

张砥:从两会窗口观察中国制度强大生命力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两会作为中国的最高政治平台,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种仪式展示,更是富含“中国式民主”规则和内容的一种实体运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个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个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前者是政权制度,后者是政党制度,一个侧重治国理政的运行实施,一个侧重大政方针的谋划协商。在这套独具匠心的制度设计护佑下,我们的政治运行有效杜绝了不同政治力量排斥异己、相互倾轧的恶斗,克服了决策中情况不明、自以为是的弊端,保证了人民能够广泛参与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来,汇聚起推进社会进步的智慧和力量。事实说明,两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生长,总是与其所处的社会土壤息息相关,是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发展水平、现实课题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华民族一贯倡导天下为公、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对制度设计的影响相当深远。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救亡图存而艰难抗争,为到底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而上下求索,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经历过、尝试过,但最终都因“水土不服”而退出历史舞台。直到中国共产党作为一种全新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才带领中国人民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这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也都是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集中领导、发扬民主,兼容并蓄、求同存异,深谋远虑、务实高效,这些难能可贵的制度品质,打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运行规则之间的关系,推动古老中国向现代中国深刻转型,为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迈进提供了一个全新样本。60多年来,从宪法的修改完善,到推动基层群众自治,再到实现城乡“同票同权”,“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实在,这些制度层面的深刻变革之所以能支撑起民族复兴的坚实步伐,就在于其一刻也没有脱离开中国发展的国情与实际。

(来源:《北京日报》2018年3月7日)

龚云: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

一是分布地域国际化。历史虚无主义本来就不是孤立存在于国内。近些年,随着中国的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了西化分化中国的步伐,与境内一些势力勾结在一起,利用历史虚无主义这个和平演变的有效工具,在客观上推动了这股思潮分布地域的国际化。二是表现领域文艺化。除继续在史学领域泛滥外,历史虚无主义越来越在大众密切关注的文艺领域呈现。一些文艺作品或抹黑党史,或歪曲中国革命史,或虚无中华民族历史,企图挑拨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的鱼水关系,动摇人们的历史观。一些“戏说历史”、鼓吹“独家秘史”的网络历史剧和影视作品,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地。三是表现手段学术化。历史虚无主义在史学领域的表现是思想观点隐蔽化,越来越通过学术研究的面貌呈现,为一般人所不能察觉。一些历史研究者不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指导,而是以细节否定全局,以支流否定主流,以现象否定本质,甚至以假象代替真相,却以史学研究为外衣,以还原历史真相为幌子,造成了不小影响。四是传播途径网络化。在自媒体时代,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取和交流信息,这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有7亿多网民,很多人会浏览商业性互联网站。但是,很多商业性网站追求经济效益至上,忽视社会效益,历史虚无主义通过一些商业性互联网得到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的价值观。五是受众对象低龄化。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缺乏辨别是非和真伪能力,历史虚无主义具有的所谓“新颖性”和“否定性”特点容易适应青少年的标新立异和叛逆特点,致使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少年的毒害很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重大而紧迫的现实意义,是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的现实需要。毛泽东同志1959年就说过:“历史上不管中国与外国,凡是不应该否定一切的而否定一切,凡是这么做了的,结果统统毁灭了他们自己。”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政治思潮,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意愿的,因此注定要破产。

(来源:《前线》2018年第3期)

张树华:中国崛起超越大国对抗逻辑

美国等少数西方大国从未放弃以大国对抗的旧有逻辑对待中国的发展。在新近提出“锐实力”之前,针对中国的各种软实力攻势从来就不罕见。在对华“唱衰论”近年来日渐失去市场的情况下,形形色色的“陷阱论”“责任论”层出不穷。无论预言国强必霸、必有一战的“修昔底德陷阱”,还是强调中国应承担更大责任的“金德尔伯格陷阱”,最终目的无外乎都是在减轻美国自身压力的同时,尽可能迫使中国承担与自身能力不符的国际责任,最大限度迟滞中国的崛起进程。对此,中国在扮演好全球发展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维护者角色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在超越大国对抗逻辑的基础上确保自身正当权益。一方面,当代中国的复兴不是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参照物,而是沿着自身既有的历史和现实逻辑展开。中国的“和”文化传统和近代以来深受列强欺凌的惨痛经历,都使中国对和平发展环境倍加珍视,摒弃国强必霸的西式对抗思维势所必然。另一方面,在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国际力量对比已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一个美国难以再随意任性的世界逐渐形成,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成员也都应准备好迎接一个没有霸权存在的世界。就此而言,超越大国对抗的旧有逻辑,还意味着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格局拥抱一个崭新世界。20世纪已经过去,西方二元对立、零和博弈的旧有思维、行事方式和世界观都在随之没落。我们则有足够自信和能力,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人民一道去迎接和拥抱一个没有霸权主导、全球化、多元化的崭新世界。

(来源:《环球时报》2018年3月12日)

王文:“债权帝国主义论”不值一驳

近期,一种冠以“中国债权帝国主义”的论调逐渐在国际场合流传起来。“债权帝国主义论”很精准地迎合了国际社会一些人的想象:中国虽没有重复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道路,却在以新的方式塑造着国际霸权。可以想象,类似论调会加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猜忌,干扰相关项目,尤其是那些以开发性金融为主要操作方式的大项目的推进顺畅度,甚至有可能会升级为下一轮“中国威胁论”的主要逻辑。“债权帝国主义”说法的核心论据是,以欧盟国家的“债务警戒线”来衡量“一带一路”国家的债务状态,进而批判中国利用重债对穷国谋利。事实上,这种标准不适用于新兴经济体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以近年来经济增速稳定在7%左右的斯里兰卡为例,中国贷款建设汉班托塔港区将使斯里兰卡经济如虎添翼。面对“债权帝国主义”等貌似有理、实则拙劣的诸多抹黑中伤,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势必要做好打持久战、攻坚战的心理准备与战略安排。第一,要以建设“百年工程”的持久耐力推进“一带一路”。诚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百年工程”,“一带一路”也要放眼长远。目前中国人投资参与的那些“一带一路”工程与项目,会在未来接受当地国民的评判。而这些评判的好坏将直接建构未来中国的口碑、品牌和信誉。只有真正造福于当地,出现一个又一个中国人造的“百年工程”,那些当下所谓欠的“债务”才会被当地人视为值得。第二,要以打造“经典案例”的攻坚精神推进“一带一路”。做好“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将会产生事实胜于雄辩的有效舆论引导作用。粗放化的贪多求全不是当下“一带一路”的要务,而是需要精细化地聚焦。比如对于中巴经济走廊、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项目,要整合政产学研资源,团队作战,打造精品工程,形成示范标杆效应,润物細无声地影响国际舆论。第三,要以“先易后难”的工作节奏推进“一带一路”。推进“一带一路”积极态度代表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取心,但不能形成中国是在上门推销或兜售的国际印象。过去4年多已充分证明“一带一路”是中国人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优质公共产品,中国应有充分自信。

(来源:《环球时报》2018年2月27日)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