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促进发展
载誉归来
边贸经济的日益繁荣,人员往来的日益频繁,客流物流的大出大进,靠传统的手摸眼看、拆装验货已经远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二连边检站不等不靠,一面向科技要警力、要效率,一面改革查验方法和途径,尤其是在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他们创新思维,主动放权,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节约了警力,提升了口岸通关效能,探索了一套“守门有道、促进发展”的“二连模式”。
今年2月15日上午,二连昊罡果蔬进出口公司司机吉日嘎拉快速查看了企业通关担保函等手续,开车驶入口岸查验现场,在验证通道办完出境手续,随即驶出国境。他看了看表,全程通关不到12分钟。“我在口岸跑运输十几年了,这样的通关速度在以前根本无法想象。这种诚信通关的办法太好了。”
“诚信通关”,这思路源自边检站召开的口岸企业代表座谈会。果蔬公司代表在会上提出,尽管边检站已经做到随到随检,但水果、蔬菜等保鲜品不但对气候要求严格,一装一卸对货物的损耗也大,能否将果蔬货车的普检变为重点抽检?对这一建议站领导非常重视,经过实地调研,站里果断推出了诚信服务新办法,即在准确评估的基础上,与诚信度高、没有非法出入境安全隐患的优质企业签订《诚信服务协定》。新办法实行以来,货车通道的查验效率提高了近1倍。
由此得到启发,边检站进一步向更深层次探索。在出入境查验把关上,他们建立了勤务组织科学系统、检查程序成熟规范、执法环节严密高效、执勤行为精准细致的有效防控机制;在口岸通道和限定区域管理上,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安装了近200个监控探头,完善了口岸执勤现场监控、检测设备的安装使用,实现了口岸和限定区域全天候、全方位防控,视频监控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在对内、对外协作联动上,建立了军警结合、联检协作、中蒙互动的联勤处突机制,实行联编、联训、联管、联建、联战,实现情报交流与资源共享,形成维护边境口岸安全稳定的合力。建立了一线正常执勤、二线堵截劝阻、三线防暴处置的三层防控机制,完善了各种人员信息“五核对”工作机制,在重要节点,对行李物品人工开包率达到50%、机动车辆监装监卸率不少于30%、无铅封或铅封破损车辆100%开启检查。
为了配合大出大进大通关效能的提升,边检站将例行车体检查中释放出来的警力,于2012年成立了专业检查队,为其装备了移动警务车、车辆破拆工具、电子内窥镜、危爆物品检测仪等先进技术设备,并携警犬参与执勤。队长王东彦信心满满地说:“遇到突发事件,我们专业检查队3分钟可达现场,30分钟内完成对客运车辆的整体拆装、彻查和物品鉴定等工作。”
在筑牢“铜墙铁壁”的同时,边检站对守法守信企业和旅客给予最大限度的便捷服务,自觉承担服务口岸经济发展的责任。边检口岸实行的勤务改革,一是简政放权,非必要、非关键环节简化手续或通过其他管理方式平衡,从本质上提高通关效率;二是释放警力,把更多时间精力用于提高服务水平和管控效能上。通过深入调研评估,边检站对500余家涉外企业、4600余辆客货车辆进行了备案,已与10家优秀企业签订了《诚信通关协议》。推出了果蔬产品随到随检、预报优检、“一站式”快速验放等服务举措,为果蔬进出口企业带来巨大实惠。
与之配套的,是实行“星级”管理制度,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量化标准,定期考评定级,对有不良记录者降低诚信等级和服务标准,录入指挥中心综合查询系统黑名单。以此引导服务对象自觉加强自我管理。昊罡果蔬进出口公司代理员哈斯高兴地对记者讲:“违法的成本很高,划不来。只要遵纪守法讲诚信,就能享受预约办证、优先通关待遇,企业、货主和司机的利益都提高了。”
勤务改革使口岸通关实现了“大提速”,成功诠释了“警力减少20%,工作强度降低40%,工作效率提高60%”的“二连模式”。一列货运列车的检查时间由45分钟降至20分钟,一辆货运汽车的检查时间由15分钟降为5分钟。同时,铁路口岸正式启用“通道式验证”方法,使国际客运列车的查验时间由2小时降到40分钟。
然而,仅有中方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蒙古国边检的验放速度跟不上,同样制约通关速度。二连边检站主动协调二连市委、政府,提出“边检搭台、政府出资、地方受益”的协作新模式。2011年9月,我国投资100万元对蒙方查验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使其实现了由人工查验到人机结合查验的转变,进而实现了中蒙双方口岸通关的双向提速。二连市委书记孟宪东多次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边检站创新举措,主动作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这是深层次的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