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魏利明的“刻骨”人生

点击:0时间:2023-09-08 21:59:20

田旭东

走进骨雕艺术家魏利明先生的“灵鼎骨雕工作室”,我立刻为这里摆放的骨雕作品所吸引:用牛、羊、骆驼棒骨雕成的镂空花瓶,上面刻着蓝天、白云、草原和蒙古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画面;《白菜蟋蟀》的白菜叶子雕得细致入微,白色的经脉向两侧蔓延,上面有两只蟋蟀相对,曲长的触角、尖锐的尾巴灵动鲜活;还有那浅浮雕的人物脸谱、彩色的笔筒、“鱼”形的摆件、点缀着动物和花草图案的烟嘴、汤勺……看到这些惟妙惟肖的骨雕艺术品,不禁让人发出“人间巧艺夺天工”的感叹!

就让我们循着这些作品走进魏利明的“刻骨”人生……??

一次参观——初会便已许平生

1968年出生的魏利明从小受父母熏陶和培养踏上了艺术的道路:?1987年,他进入呼和浩特市民族工艺品厂,从事皮雕、黄河石雕、金画等工艺设计,并成为工艺美术研究员。

一次偶然,让魏利明与骨雕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996年他到北京故宫参观,在琳琅满目展出物品中,一件骨雕作品吸引了艺术感觉敏锐的魏利明:小桥、流水、人家,秀丽的南方小镇竟被栩栩如生地刻画在一块牛扇骨上。对此,魏利明颇感惊叹,心里萌生出这样的想法:我们内蒙古有的是骨头,可供骨雕使用的原料形形色色、应有尽有,如果在内蒙古做骨雕,一定能够做出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的作品。在返回呼和浩特的路上,魏利明一直盘算着如何在骨头上做文章。

起初,他只是抱着“玩玩看”的心态在相对较小的羊骨上尝试雕刻一些烟嘴、汤勺这样简单实用的日用品和花鸟、鱼虫这样精致灵巧的小物件。他坚信,通过自己精心勾画、雕琢而成的骨雕作品能够成为对坚与韧的最佳诠释,充分展现自然界的力与美。经他手雕琢的这些小物件,不仅一个个脱胎换骨,而且很快供不应求。获得了认可的魏利明愈发坚定了从事骨雕艺术的决心。1998年,已到而立之年的魏利明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全身心投入骨雕事业,并将其作为人生的新起点!

骨雕虽好,做起来却不易。我国北方从事骨雕的人少之又少,南方虽有不少骨雕艺人,但受原材料的造型、结构所限,他们的风格并不是魏利明所欣赏和追求的。他立志要找寻一种自己喜欢的艺术风格:在把质量和新意放在首位的同时,尽量让内蒙古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渗透在作品中,希望更多人通过他的作品认识内蒙古、了解内蒙古、喜欢内蒙古。内蒙古的草原风光、民族风情、风俗习惯,甚至古老图腾也都被他用刻刀展示在骨头这方天地里。

除艺术风格独特外,魏利明的艺术技法也是独有的。在故宫看到的那件骨雕作品的技法属于阴刻,而他现在的作品主要是比阴刻技法难度更大的阳刻。阳刻为凸起形状,类似浅浮雕,是将形象显示在平面物体之上的立体线条,对勾线要求严谨,画面更富立体感。魏利明就要运用这种手法来生动鲜活地表达艺术形象。

正是这种勇于探索创新、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艺术感觉,以及对内涵丰厚的民族文化的理解与挚爱,成就了他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也使得他的作品有了更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一份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

从事艺术事业,表面看似风光,但背后都有着超乎常人的付出。在魏利明的骨子里,一直有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他雕琢的每一件艺术品都需要选料、除脂、开料、画样、雕刻、漂白、上色等多个繁琐而复杂的工序和步骤。而这些工序和步骤都是魏利明在实践中一点一点摸索和积累得来的。

“这骨头用砂轮都打不动。”魏利明对记者说。接着,他边抛光骨头边自豪地说:“看,我自制的刻刀多快,这么几下就把骨头上的杂质刮光了!”牛、羊、骆驼的骨头质地都非常坚硬,要想在这样的骨头上成就一番天地,除了过硬的技法以外,一套好的刻刀也是必不可少的。魏利明的刻刀全部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他根据雕刻的不同需要,制作了平刀、圆刀、左右斜刀、三角刀、半圆刀等几十把用处各异的刻刀。

这些刻刀让他又爱又恨,因为在每天的雕刻中,被刻刀割伤、划伤在所难免。2005年的一天,当一件作品被雕刻到最坚硬处时,魏利明手上的刻刀倏地一滑,左手手腕的一根大筋不慎被切断,鲜血直流……他也因此成了四级伤残。对于一个从事骨雕艺术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手不能工作更为残忍的事呢?在此后漫长的两年里,魏利明一直无法进行骨雕创作。在挚爱的事业面前,他的心比手更痛!

手伤了刻不了,但他的脑子却一直没有闲着。他利用这段时间专心研究其他骨雕艺术家的作品,认真回顾了自己以往作品的得与失,使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清晰。经过两年的潜心沉淀,他设计出不少独特的造型,绘制出不少的设计图纸,攻克了骨雕制作中的不少难题,也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经历了两年无法手握刻刀的煎熬,他期待着浴火重生……

手完全康复后,他对骨雕艺术更加珍惜、加倍投入,抓紧每一分、每一秒进行构思、设计和雕刻,忘我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他常常半夜从睡梦中爬起,即使冬天也只披上单薄的外衣就到自家楼下寒冷的工作室里进行创作,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他深深地爱着骨雕艺术、爱着自己创作出的骨雕作品。在他的眼里,每一件作品都是有灵性的,它们可以和他对话,可以表达他的情感——这种痴狂是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但这正是他多年来历尽伤痛、矢志不渝的源动力。

一个心愿——高山流水觅知音

骨雕是具有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的艺术,但因为它是慢工出细活,短期里也很难挣到“大钱”,所以在今天,它的保护、发展和传承都面临着危机。魏利明虽然对骨雕艺术发展的前景充满希望,但一个人的坚守也常常让他倍感孤独,事业后继无人是他最大的苦恼:“骨雕技艺非常受人欢迎,也有广阔的艺术品市场。只是仅靠我一个人做,每年最多百余件作品,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为孤独,魏利明最初为自己取了个艺名——伶仃,之后又突发奇想取“伶仃”的谐音“零鼎”以自勉,意思是凡事都该从零做起。正是以这二字为激励,魏利明才有了今天的艺术成就。原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格日勒图在看了魏利明的骨雕作品并听了他的事迹后说:“我给你改个字吧,将‘零改成‘灵,这才是你探索骨雕艺术的源泉。”艺术创作者需要灵性,艺术作品更需要灵性。“灵鼎”二字戳到了魏利明的内心深处。凭着对“灵”字的坚守,魏利明在雕刻的道路上一走就是近20年。

魏利明与骨雕的故事自2004年起先后在《内蒙古晨报》《北方家庭报》《北方新报》《内蒙古科技报》上以整版的形式进行了图文报道,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寻觅知音、寻找接班人一直是魏利明最大的心愿。为了寻找接班人,在他的事迹被媒体刊登后,他曾向记者寻求帮助,希望自己能够为残疾人免费传授这门手艺。

由于从事骨雕的人太少,每每看到大量的骨头被丢进垃圾桶时,魏利明都会感到可惜:“这么好的东西没有被充分利用,主要原因就是现今从事骨雕技艺的人太少。”原材料不能被合理利用,市场得不到满足,这是骨雕技艺目前所面临的现状。魏利明估算着,以现在的市场行情来看,每年新增百位骨雕艺人都不为过。

魏利明的骨雕作品既有抒情诗的浪漫,又有边塞诗的壮阔,向人们展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蓬勃向上的草原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体察到他对人生理想的孜孜追求,体味到他攻克难关的坚定信念,体会到他心系未来的美好愿景。一些媒体称他为“骨雕大师”,可每每谈到对他这么高的评价时,他都摇摇头谦虚地说:“艺术是永无止境的。我只是个艺海中的探索者,而且一直都在探索着。在骨雕面前,我永远是个摸石头过河的小学生。”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