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群众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摘 要]中央苏区时期党极其重视群众工作,党的群众工作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汲取中央苏区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理解群众: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民意”;二是要唤起群众:开展群众宣传教育,发出“民声”; 三是要满足群众:切合群众实际需要,体现“民生”; 四是要激发群众:尊重群众自主创造,彰显“民本”。
[关键词]中央苏区时期;群众工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4)05-0026-04
[收稿日期]2014-01-20
[基金项目]教育部课题“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11YJA710075)。
[作者简介]梁小军(1976-),女,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时代表达和必然旨归。党的群众工作,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历史任务、为维护和实现群众的利益所进行的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党的群众工作应坚持群众路线这个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使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并转化为人民大众思想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大众的自觉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实质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实践性、群众性的本质特征。党的群众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本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都是通过一些特定的途径和方法以加强中国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以推动党的事业实现群众的利益。在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群众工作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探索,真正做到了理解群众、唤醒群众、满足群众、激发群众,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已经从一个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虽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实践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汲取中央苏区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实践经验,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具有重要启示。
一、理解群众: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民意”
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本质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群众性的实践活动。调查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工作方法,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建立在对社情民意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到这点离不开积极有效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就是要深入群众实际,这是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所谓群众路线,包括调查研究。”[1](P290)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上是统一的,从对象看,两者都要面向群众,到群众中去寻求真理和实现真理,以便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实际工作过程和认识过程来说,两者也是同一的、一致的,积极的调查研究就是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过程,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
中央苏区时期,针对当时党内教条主义盛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造成的严重干扰,毛泽东在作《寻乌调查》的基础上于1930年5月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2](P109)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2](P115)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直接调查了解,从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的高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工作方法的角度,提出要解决问题就要深入实际作调查研究。毛泽东在这方面率先垂范,在中央苏区作了大量的农村调查,其中有记载的调查主要有:寻乌调查、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在毛泽东的教育和影响下,中央苏区的红军和地方各级党政干部深入群众和基层,兴起了一股调查研究的热潮,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注重调查研究的新风。通过大量调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有了新的正确的认识,对苏区广大工农群众的生存状况有了深刻体会,对广大群众的思想状况有了解,并熟悉了当地群众的生活语言和风俗习惯,为制定符合实际的方针和政策奠定了基础,为因地制宜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认识前提。同时,在调查研究中密切了党群关系,树立了党的良好形象,增进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可以说,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所作的调查研究堪称经典,为我们今天调查研究树立了光辉典范。
调查研究在革命战争年代对于深入群众、了解实情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尽管我们现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手段、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但调查研究在党的决策工作和全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丝毫没有改变,而且更为重要”[3](P506)。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矛盾多发、利益多元、诉求多样的转型时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为此,只有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掌握群众的真实思想状况,明确其遇到的理论困惑,弄清群众所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倾听群众的意见,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群众,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扎实的基础。现阶段,我党极其重视调查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率先垂范,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作为转变作风的重要环节,出台了中央“八项规定”,其中第一项就是“改进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为新时期领导干部改进和加强调查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唤起群众:开展群众宣传教育,发出“民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理论普及过程,需要借助理论宣传教育活动这种外力来引导。宣传工作的任务是唤起群众,提高群众的觉悟,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参加革命和建设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群众利益。为 “唤起民众”,在各个不同时期,宣传工作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宣传工作任务是唤起群众参加和支持革命战争。党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中央苏区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要有效地使大众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为此,党和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宣传工作尽可能地群众化。党坚持关心群众生活,带着感情去做宣传工作,在宣传文风上做到群众化、通俗化、实际化,为广大工农兵所接受和喜爱。充分利用报刊、标语、戏剧、歌谣、传单、布告、壁报、演讲等多种宣传媒介手段,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宣传党的性质、宗旨和方针政策,使党的宣传工作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得到了有机统一。同时,苏区党组织对于党八股式的文风给予猛烈批评。张闻天曾指出:“‘党八股式的宣传鼓动,实际上是由于脱离了群众,由于不知道宣传鼓动的对象是什么。这样的宣传鼓动,自然会变成学院式的、没有生命的、缺乏群众性与煽动性的了。”[4]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央苏区时期党在宣传工作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要以把握群众心理、考虑群众接受能力和习惯为前提。在宣传教育过程中,群众对宣传的内容、载体和方式具有自主选择的心理倾向,因此,要杜绝依靠权威以势压人、居高临下的做法,避免引发群众的排斥心理。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宣传工作能取得良好效果,就在于能重视把握群众的心理,根据群众的接受程度来进行。杨尚昆曾指出:“我们的宣传品必须简单,明了,为广大群众所了解,把握群众脉息的跳动,鼓励和提高他们的革命情绪……每张宣言,每张传单,都要能够在广大劳苦群众的心坎中,燃起革命的热情和造成极度的兴奋。”[5]在新时期、新情况下,宣传思想工作“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6],更需要深入群众进行调查,了解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群众的想法、接受能力和习惯,从而调整宣传内容、载体和方式,提高宣传效果。
其次,要以贴近群众生活为主要内容。马克思说:“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7](P73)这说明“生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所处的基础地位。1929年党的《宣传工作决议案》强调,使群众“接受党的宣传,党必须要充分利用工农群众实际生活中的每个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鼓动他们为直接的要求而斗争,同时并且使群众从实际经济生活与斗争的中间,认识党的政治宣传口号”[8](P885)。当前,在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要贴近生活,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世界,增加对当前群众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的思考,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意义,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
三、满足群众:切合群众实际需要,体现“民生”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9](P82)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0](P103)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现实的个体的利益问题,强调利益认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人民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程度。群众对于现实利益的需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开展方式,即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以切合群众需要,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在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党不仅善于在思想情感上打动群众,而且更加注重在现实利益上满足群众,以唤醒群众,把广大苏区群众引上革命道路。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2](P641)中央苏区时期,党始终坚持“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不断致力于解决和实现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问题,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实现群众的经济利益; 实施民主新政,使广大民众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实现群众的政治利益;创新文化体制,重视发展文化教育,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通过这些利益的实现,使马克思主义渗透进苏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使苏区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形成自觉认知、认同和信仰。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要切合群众需要,实现群众的利益,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价值意义,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真心相信和拥护马克思主义,把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认同与自身利益的维护和实现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
在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向高层次转变、复杂多样的特点,切合群众实际需要,满足群众,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致力于实现群众的物质需求。在中央苏区时期革命战争年代,群众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对温饱和土地的基本需要。当时正是基于对群众现实需要的准确判断,党领导农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发展苏区经济,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使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而形成广大工农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认识,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苏区群众的心。现阶段,群众的物质需求不再局限于温饱的解决,而是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内容由过去的求温饱上升为求富裕的需要以及对经济利益和谐的追求。这就要求在党的群众工作中,既要教育、引导、尊重并维护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致富,又要满足群众对经济利益公平分配的愿望,这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必须制定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政策,妥善处理和协调人民群众内部复杂多样的利益矛盾。
其次,要致力于满足群众的政治需要。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11](P212)政治需要是经济需要的间接传达,是群众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实施民主新政,使广大群众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翁地位,在此基础上,中央苏区广大工农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产生了真切认同感, 实现了从被动地接受革命向主动地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转变。现阶段,群众的政治需要主要通过这几种方式表现出来:政治表达的愿望、政治参与的要求、政治保障的需要。江泽民曾深刻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同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3](P641)随着人民群众政治需要的不断增强,客观上要求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重视群众政治需要的满足,加快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最后,要致力于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推进同样十分重要。精神需要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并制约着物质需要、政治需要的满足程度。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精神需要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更加突出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也在快速发展,呈现多样化和自由化的特点。
四、激发群众:尊重群众自主创造,彰显“民本”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基在群众、力量在群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只有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创造,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才能取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中央苏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接受和认同,其重要原因在于党尊重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广大劳苦大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这主要体现在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宣传工作方面。在中央苏区,党和苏维埃政府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依靠群众的力量,积极吸纳广大群众参与宣传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成为当时宣传工作的重心。当时中央多次强调:“要使党的宣传能扩大深入群众,必须每个党员,乃至每个赤色工会会员,都能切实负宣传工作责任。”[12](P252)党和苏维埃政府吸收各群众团体的代表及有关干部、群众担任文化教育宣传的领导、管理工作,群策群力开展苏区宣传工作,俱乐部管理委员和许多文化教育机构及团体的骨干都是由群众推举产生的。这些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宣传工作的积极性,他们大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传播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
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当今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全面深刻的转型,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日益多元化,社会获得更多的独立和自主,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动群众的方式,充分调动群众的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13](P33)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要注重激发群众的热情。
一是要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力量。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人民群众,要纠正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是党中央或理论界或某些组织部门的事情的错误认识。只有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扩大参与阶层和传播的受众范围,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普及,被群众所掌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因此,必须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力量,人民大众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更应成为传播者、实践者和创造者。二是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形式多样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使群众进入主体角色,发挥主体作用,通过群众讲给群众听等民间化的传播方式,达到相互教育和启发的目的。避免过多的行政力量的强行干预,否则易导致群众对其敬而远之。此外,由于传播的主体来自民间,身份是大众身份,又长期与群众打成一片,对本地群众生活、思想和话语较熟悉,传播起来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党在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党的群众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要以党的群众工作为根本路径,与时俱进地创造群众工作的新方法,发挥其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体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洛甫.论我们的宣传工作[N]. 斗争(第31期),1932-11-18.
[5]杨尚昆.转变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N].斗争(第2期),1933-02-04.
[6]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M] .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1]列宁全集(第4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5 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3]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查昆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