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社会开始出现“威慑疲劳”?

点击:0时间:2023-09-20 00:03:26

华山

“朝鲜式威慑”玩真的?!无论是再次进行核试验,还是进行新的弹道导弹试验,都将是对抗国际社会的行为。但是,朝鲜仍在强调其不妥协的态度,其以“政策宣示”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的对外发声方式,似乎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朝鲜式威慑”。

3月15日,朝鲜媒体报道称,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宣布,为了提高核攻击能力的稳定性,朝鲜将在不久后进行核弹头爆炸试验和能够装载核弹头的各类弹道导弹发射试验。

今年以来,朝鲜先后进行了核试验及利用弹道导弹技术的火箭发射。针对朝方违反联合国决议的行为,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空前严厉的新制裁措施。而朝方领导人的最新表态,被认为是对联合国安理会制裁决议的对抗与“反弹”。

虚虚实实迷惑对手

威慑是通过展示实力和威胁使用实力等方式,迫使对方按照自身意愿采取某种行动。在冷战时期,美苏等国以核力量“相互确保摧毁”(MAD)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威慑实践经验。而在冷战后,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直接以导弹和核武器进行威慑的案例本已逐步减少。但是,正如朝鲜半岛是冷战在东亚的遗产,“朝鲜式威慑”也极富冷战时期的风格。

与其他国家相比,“朝鲜式威慑”的媒体运用极富特点。由于朝鲜相对封闭而不透明,因此外界要了解朝鲜动向,就必须关注朝鲜官方媒体的表态,甚至要钻研每一个细节。这反而给朝方提供了施展空间。

在冷战时期,美苏之间以铁幕相隔,苏联相对较为封闭。因此,苏联时常故意制造噱头,比如用改装后的假装备参加红场展示,以迷惑西方。或是故意在某地修建类似于战略预警雷达之类的设施,展示自己的技术进展。这样的手段让西方多次上当。

朝鲜也使用过类似手段。比如,在2012年4月,朝鲜首次在阅兵式上公布了被称为KN-08型的远程导弹。其长度、直径和运载车辆似乎都在告诉观众,这应是一种可以打击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当时,西方对这型导弹的成熟程度、技术水平都有各种猜测。这种猜测和不确定性,可能恰恰是朝鲜所需要达成的效果。几年过去后,可以看到,当时用于展示的KN-08型导弹应当只是一种并不成熟的技术试验品,但其同样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造成对手暂时的迷惑和犹豫。

“朝鲜式威慑”经常是将政策宣示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用实际行动落实口头表态,以使其威慑在长期而言显得更加可信。

在军事装备领域,近年来此类典型例子是潜射导弹。2013年之后,朝鲜就暗示其已经掌握了潜射导弹技术,但国际社会一直有质疑之声。但在2015年5月,朝鲜突然宣布成功发射潜射导弹。虽然此后其视频和图片的真实度受到质疑,但从其潜艇和导弹试验成果来看,外界已经基本能够认同朝鲜在此方面具有一定技术能力。

而在另一方面,朝鲜有时也会用实际的军事行动展示其威慑意志,这其中的典型就是2010年11月的延坪岛炮击事件。早在2010年之前的几年间,朝韩双方在这一海域有过多次小规模的互射和对峙行动。当时朝方就曾有过非常强硬的表态,如称“如果韩军胆敢侵犯朝鲜领海哪怕是0.001毫米,朝鲜都将毫不犹豫地进行军事还击”等。但是,韩国方面可能将这种表态视为朝方日常宣传,对于可能出现的炮战缺乏思想准备。而在延坪岛炮击后的一段时间,朝方每次做出口头威胁时,韩方都会高度重视并落实于战备。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朝方在战术层面成功确立了威慑效果。

但近期的情况显示朝方似乎急于使其核威慑更为可信。早在去年12月,朝鲜就放出风声,称其已经掌握了氢弹技术。由于国际社会对朝鲜技术能力的怀疑,这一消息可能并未引发朝鲜所预期的影响。在朝鲜今年初举行核试验后,其又宣布这是一次运用了氢弹技术的试验。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新制裁决议后,朝方还于3月上旬公布了金正恩视察核武器研究部门的消息和照片。其实就是想表明:朝鲜不仅掌握了核武器,而且还能够进行实际使用。不过考虑到朝鲜过去虚虚实实的宣传手段,国际社会对这些消息多处于观望态度。

“朝鲜式威慑”具有其内在逻辑

在外界看来,朝鲜媒体的一些言论可能显得过于强硬和情绪化,并有特定的语言风格,这让其意图和目的有时难以捉摸。但是,“朝鲜式威慑”应当有其内在逻辑。只不过这一内在逻辑是基于朝鲜国内政治、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演绎推导的。

从有限的信息来看,在研究朝鲜发出的威慑信号时,应当注意其以下若干出发点:

首先是其对“大国”“强国”地位的追求和自我认知。“主体的强盛大国”、“世界军事强国”等自我认知或追求目标,显然会带来其在实施威慑时的心态变化。这是外界很多时候难以理解朝方态度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一定程度的受害意识。无论是在国内政治还是对外交往层面,朝方一直认为其经济社会遇到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及相关国家造成的。这是朝方很多对外表态时的“默认前提”。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也就难以理解朝方对美的政策态度。

再次,是出于现实政治考虑,朝鲜要争取国际社会的注意。朝鲜之所以要争取国际社会的注意,并不是为某种感性原因,而是理性选择:其面临多重制裁,外交处境相对不利,如果国际社会“淡忘”朝核问题,朝鲜很可能将面临现状的“长期冻结”。只有通过不断的设置议题,吸引国际社会和地区注意,才有可能推动局势发展和问题解决。至于究竟是用哪一种方式解决问题,则是下一步考虑的问题。

最后,朝方对摩擦的承受能力高于地区对手,这是朝鲜在一定程度上敢于落实其威慑的前提。在长期高度战备的背景下,摩擦对朝鲜而言并不会引发明显的社会后果。但韩国则相反,其国内金融市场对南北关系相当敏感,大城市又较为脆弱。从过去几次摩擦来看,对韩国的影响要大于对朝鲜的影响。

国际社会出现“威慑疲劳”?

过去几年来,“朝鲜式威慑”已经逐渐形成了独特讨论。但如果从理论角度分析,长此以往,这种威慑方式也会面临问题:

首先是“威慑疲劳”。如果一方长期用较为强硬的语气表态,那么几年下来之后,另一方可能会不再敏感于这种强硬态度。这就需要前者将威慑落实于行动。但是,朝方不可能为每一次威慑都配合以实际行动。

其次是摩擦升级的风险。朝方固然能够承受摩擦,但历史上很多大规模冲突正是由小规模摩擦升级引发的。如何避免危机造成摩擦?如何防止摩擦升级为冲突或战争?这些现代意义上的“危机管理”,其实也是朝方需要更多了解的。

最后,如果过度依赖威慑手段,其实将限制自身选择空间。正如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那样,“话不能说太满”。如果过于依赖用威慑实现短期的、战术的目标,就很容易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最终失去转向的机会。实际上,即使是此次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制裁决议,本意也是为了敦促朝鲜回到谈判桌上来,希望能够用谈判方式解决朝核问题,这也是国际社会为朝鲜留出的转向空间。

从朝鲜的现实情况看,“朝鲜式威慑”还将长期存在。用这种方式,也许能够实现一些目标,但从长远而言,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朝鲜还是应当回到国际社会所期待的方向,以真正实现自身安全与发展的目标,这也是一切威慑手段原本应有的最终目的。

(张少宇荐自《国际先驱导报》)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