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开始

点击:0时间:2023-09-23 10:24:47

张襦心

坐在轮椅上的黄梅花,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女孩,明亮的眼睛,自信的笑容,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国朋友无障碍交流。高位截瘫的她,今年暑假参加了国际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领军者Me to We在河北的志愿者活动。一说起教那里的孩子学英语、一起收拾羊圈,就一脸的眉飞色舞。

朋友们私下猜测,这么好的心态,一定是美籍华人、台湾人、香港人……

没人能想到,她其实来自汶川一个贫穷的农家。11岁那年,一场卷去了近7万条生命的大灾难,改变了她原有的生活轨迹。

当救援者把黄梅花从废墟中“挖”出后,她被临时安置在一个雨棚,呆了6天。这6天,让她知道了什么是感动,什么是生离死别的痛苦,什么是绝望。一位将自己的盐水让给她喝的叔叔,他们约好要做忘年交,但就在当天晚上,这位叔叔便在家人的哭声中离开了。在等待救援的6天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梅花面前离去,11岁的她,明白了生与死就在一刹那的道理。直升机将她带到成都,高位截肢的梅花,在医院遇到了一个个陌生却温暖的人们,来自加拿大的Me to We 中国区总裁张婕与梅花的结缘也在医院,爱与支持让她在轮椅上坚定地站了起来。出院后的她来到了都江堰的光亚学校,校长卿光亚邀请梅花免费就读这所四川最早的国际学校,从来没有学过26个字母的梅花,开始了新的生活。

黄梅花在被截肢后写道:“我,一个平凡的小女孩,虽不起眼,却是一个幸运地得到过许多爱的人。”

这个姑娘不想“爱”在她这里消失,但一个没有超能力,高位截肢的中学生,需要父母照顾的她,能做什么?

梅花是幸运的,在光亚学校,卿校长和老师们希望她快乐,待她如家人。远在加拿大的张婕认她做了干女儿,回国总是安排时间去都江堰探望她;梅花是刻苦的,从小村庄走出的女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梅花是快乐和感恩的,整天笑呵呵的她从不埋怨,在学校担任班委的她,一有空就帮同学补课。Me to We 来到了中国,明日领袖中国行在上海的领导力课程学习与河北的志愿者服务吸引了众多的国际学生,张婕邀请梅花参加,她对这个干女儿充满信心,果然, 梅花没有让她失望。

“在参加Me to We 的活动之前,我以为我能做的就那么多了,很多时候我还以为我是被别人帮助的对象,Me to We 让我明白,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都可以做得更多,我不例外,我们只要努力一点点改变就会出现。就如在2008年之前的我,在一个小山村里面生活的我,从来没有想过会走出大山,可以用英语跟别人交流,还可以教乡村的孩子们英语,奢望变成了现实,我只做出一点小小的自我改变,那就是我没有放弃自己,没有抱怨。我相信你们大家都可以做出比我更多的改变。”在10月26日,由Me to We、北京市东城区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以及北京二中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明日领袖论坛”上,黄梅花对着台下的同龄人分享自己Me to We 中国行后的感悟。

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改变”是参与Me to We 项目的中国学生及家长共同的感悟。在“领导力工作坊”让学生了解到世界目前存在的问题,如贫困、水资源缺乏、教育资源不平衡等,让学生明白了参与服务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提前了解村庄情况。深刻而真实的志愿者让参与的中国孩子明白了“改变”的真正含义,那就是自身发生的改变,我们的参与给乡村带来的改变。

在那次活动中,还有来自北方交大附属中学的芦泓州。

“你和大多数的孩子一样,成长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优越的生活,带来的遗憾是缺乏很多生活自理能力,加上繁重的学习压力这样一个很好的借口。久而久之,很多事情就由我们包办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独生子女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原因吧?”

这是芦泓州的母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促使她拿起笔的原因,在于短短的12天,带回一个不一样的儿子——31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孩子,离开了喧嚣的都市,在团队中学会了包容、帮助、协作。回家后打开行李箱,不仅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叠得非常整齐,连内衣和袜子都分开包装,井然有序。他开始给妈妈讲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路遇乞讨者,原来置之不理,如今会把兜里的10元钱掏出来。“10元钱不能改变什么,至少可以让他吃顿饭,至少让他觉得这个世界还是温暖的。”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改变世界,先要改变自己,北京二中的钮小桦校长在“明日领袖论坛”上寄语学生,这也正是Mini We Day的主题。

黄梅花说:“我们正是可以改变的年龄,优秀不仅仅是体现在成绩上,也体现在是否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一个麻木不能帮助社会的人怎么算优秀。”

这让人想起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

常青藤盟校之一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国际特训班,曾经在北京举行过一个优秀高中生赴美选拔活动,某奥数高手惨遭淘汰。当时有位教授问他,读书那么努力,是为了什么。他说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什么?”“为了周游世界。”“除了周游世界还想干什么?”“还可以买房子。”“买了房子还想干嘛?”“让父母一起住”……

这样一段对话,让洋教授果断放弃了这个学生,认为其“没有回报社会之心,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在当时,有很多人为奥数高手抱屈:“不说谎已经很不错了!”“至少没有假大空……”如此氛围,也导致中国至少80%-90%的留学生最终选择了回国。过于自我、难以融入当地社会是主因。因为在美加教育体系中,社会服务与责任意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大学委员会将学生的社会服务作为入学考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加拿大的安大略省, 每个中学生必须完成40小时的志愿服务方可毕业。

“越来越多的大学将参与社会服务,为社区带来改变列为申请入学的必要条件,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都是。”Me to We 共同创始人克雷格说。

记者去年参加Me to We在北京四中举办的第一届“明日领袖论坛”,也听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说起,他儿子在中学国际部上学,有一次回家说他参加的乐队,每个礼拜都会去养老院弹吉他唱歌。因为想要申请欧美高校,简历上都有志愿者服务一栏需要填写。

数据表明,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少年更自信、目标更明确,性格开朗,学业也出色。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已渐渐成为风气,改变正在悄然进行着。

今年,在北京二中、北京五中、北京166中学、北京东直门中学、北京广渠门中学、上海建平中学等多个中学里,家长和学生们发现课程表里多了一项“Me to We 国际公民和领导力课程”。这个在美国、加拿大、英国8000多个学校受欢迎的课程,启发式地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注重责任心和自信心的培养。全英文的互动授课模式、生动有趣的英语阅读资料与社会问题的探讨分析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了中国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特别的是这门课将课堂学习和社会服务结合在一起,综合评分,学生在累积大量的社会与人文词汇量的同时,须要独立完成有思想内涵的英文论文、自信大方的公众演讲等课题,完成30个小时的志愿者服务也列入考核标准,这让学生不仅仅学到课堂上的知识,还需要将知识运用在社会服务上。

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北京二中是京城的老字号名校,已有290年的历史。西城四中、东城二中的说法,让人们期望更多地知道,这所隐在胡同深处的学校,其培养学生的理念和特点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他们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正值第二届“明日领袖论坛”在二中举行,钮小桦校长接受了《新民周刊》的专访。

《新民周刊》:在北京,第一个将Me to We国际领导力课程和志愿者服务列入教学大纲,就是二中。当时引进这个课程,是出于什么考虑?

钮小桦:首先从现代孩子的特点来看,独生子女很多,家庭教育也不到位,带来一个通病,就是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习惯以我为中心。可是走向社会以后,会发现世界不是为你一个人准备的。由于他们对社会的理解也不深刻,就会以为是社会辜负了他,老是抱怨。而Me to We这个组织,强调的是Me(我)和We(我们)这样一个概念。领导力课程通过各种各样的团队活动,无形之中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容纳在一个集体当中,你能走得更远更好。

其次从办学理念来看,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中国的教育必须要放眼世界,特别有很多国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的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比如我们孩子的批评精神、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缺乏。另外咱们国家的教育还是比较重视分数,从今后孩子的发展来看,光有分数,综合能力不强,会导致他们走不远。而在国外的学校里,当义工、做志愿者,早已成为必须。所以学校的国际化开放程度,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这也是二中引入领导力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民周刊》:Me to We一年一度的We Day,是15个城市、20万学生、500万电视观众的青少年公益盛典,展示了国际社会对青少年成长与成功的关注。我听说二中是第一个受邀参加We Day 的中国学校,学生们参加完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钮小桦:中国的孩子通常比较内敛。We Day壮观的场面,每个人如火的激情,对生活的热爱、追求,这些对他们的情绪调动非常大。把自己置身于世界之中,要接触的是肤色、信仰、观点、价值观、成长背景可能完全不同的人,无形中也培养了他们去锻炼交往沟通能力和国际化的理解能力。

《新民周刊》:在您看来,到底什么是“领导力”?

钮小桦:很多人一听到“领导力”,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是不是培养领导人的?其实领导力包括思维能力、观察力、想象力、行动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而非字面理解的“做领导”。中学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关键阶段,是塑造独特个性和品质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十年。价值观、责任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建立,将影响其一生。

我们要让学生能意识到,你们是未来国家的栋梁,要有一种责任感、担当意识。如果你们今后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以后,能够去做一点改变这个世界的事情,那我觉得很了不起。

《新民周刊》:我们现在的学生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培养他们的“领导力”?

钮小桦:如果你想要改变世界,那就需要从改变自己入手,这是一种很清楚的关系。所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就需要有这样一种责任感。能够意识到,我现在就要为未来去做点什么。

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学生,无论心智也好,还是对未来,其实想得不多,老有一种走一步说一步的感觉,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现在看比较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很有梦想的,在成长阶段非常重视积累。过去我们讲厚积薄发,如果缺乏积累,等走向社会以后,就会成为一个无准备的人,即使机遇就在眼前也抓不住。所以让现在的孩子明白积累和机遇的关系非常重要。让他们产生好奇心,抱有对各种事物的兴趣、爱好,因为这是他们有追求的一个起点。好的教育,就是为学生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美味”,让他们吸收各种各样的营养。

《新民周刊》:我记得您有一个办学的思想,也是二中的教育理念,叫做“空气养人”。

钮小桦:对,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日常滋养。空气养人,就是我把这些教育的元素、教育的营养,都弥散在学校的各个地方,有物质的,有精神的,有文化的,营造一个小环境。学生天天感受、品味这些东西,就像呼吸空气一样,在校园里呼吸着不同的教育营养,慢慢地把这些东西都融在他们的血液之中。对学生不能灌输、说教,他也不接受,他不是个简单的容器。他是熏陶的结果,像染缸染布一样,一点点的浸润,最后这块布成了。

比如我们学校里的下课铃,是每天一首世界名曲。 如果学生原来没有音乐细胞,初中、高中三年听了2000多首,是不是也听出一点感觉了?

现在小孩子的通病是既做不到仰望星空,又做不到脚踏实地。首先他们受阅历和经验所限制,视野不开阔,就像下围棋一样,走一步,看不出后来的几步。其次,既想今后有大作为,又不愿付出,韧性不够,遇到困难以后容易退缩。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百位名人进校园活动,即“周五名人讲堂”,至今已经请了七八十位,包含科技、人文、体育等各个领域。学生经常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名人,现在能够近距离接触、互动交流,他们很高兴。而且我们不是请来作报告,都是来了以后,学生开始提问,请他们谈谈怎么成为名人的,对事业的理解,人生中遇到的最愉快、最烦心的是什么等等。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要想成为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人,付出是首要的。而且这种付出要有一种韧性、执著和刻苦。

作为学校,不仅要让这些孩子多接触一些高端人士,让他们从更高的地方看待人生。还要从脚踏实地的角度,给他们搭建一些成长的平台。我们现在的学生缺少主人翁精神、担当意识,习惯性地接受、获得及享受。为了帮助学生有社会意识,我们有一个职业见习日,每年4月的一天全校不上课,所有学生到不同的企业、公司、机构实习一天,做一天社会人。在这一天,学生从准时上班到与不同的人交流、及时完成工作等多个程序中学到了很多的社会知识,提前了解了作为一个社会人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方法。鼓励他们参加志愿者服务也是如此。一开始学生对志愿者的认识就是一种同情心、施舍,看到谁比较苦就给他点钱。但自从他们真正做了志愿者,慢慢就把这种认识提升了,变成他有能力帮助别人摆脱困境,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他觉得很幸福。

标签: 学生 的人 新民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