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保健品不宜多吃

点击:0时间:2023-09-29 09:43:45

黎淑贞

最近,中消协针对保健品市场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约七成消费者对国内保健食品市场总体评价“不太满意”;近三成的消费者认为“作用都不行”;约四成的消费者表示“经常遇到”保健食品冒充药品现象。一些有些慢性病的老人,迷信保健品的功效,结果却把自己吃进了医院。

保健品不一定“保健”

近日,80多岁的张大伯因身体乏力进住了医院中医内科。该科医生说,已经记不清这是张大伯第几次住院了,因为张大伯可算是该科室的“老”病号了,一年因为低血糖总得住个一两次院。原来张大伯是名糖尿病患者,近几年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住院后检查发现,他经常服用一些宣称可以替代降糖西药的“纯中药”保健品,服用了这些保健品之后,张大伯自行停减了降糖西药后,仍出现低血糖情况。医生高度怀疑这些保健品非法添加了西药成分,因为它的降糖效果太好了。单纯中药的直接降糖作用并没有这么好,那些宣称可以替代降糖西药或胰岛素的保健品中有可能添加了某些西药成分。医生进一步解释,这些不明的西药成分降糖效果不错,但服用之后却会出现顽固性的低血糖,就像张大伯这样,而反复的低血糖对人体的伤害更大,易引起心脑血管病症,严重的可能导致老年痴呆。虽然医生每次都劝张大伯别再乱吃保健品了,还是服用正规降糖药比较靠谱,但张大伯不听,连药都停了,这不,又住进来了。

营养均衡比吃保健品更靠谱

从临床来看,几乎每个老人都提过自己曾吃过保健品。其实营养均衡比吃保健品更靠谱。比如不少人吃过的蛋白粉,事实上,它跟我们平时吃的大豆差不多,并没有什么特别神奇的地方。而且长期补充一种物质,反而会造成人体的营养摄入不平衡。营养专家一再强调,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就是让你的身体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任何一种营养成分摄入过多或者摄入过少都是失衡的状态。另外,对于自己到底缺少什么营养,事实上你并不清楚,而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吃保健品,就有可能造成你的某种营养补过头了。如果你补的这种物质,恰巧是你身体并不缺少的甚至是多的,那后果就严重了。

肝脏、肾脏是人体的解毒、排毒“场所”,你想想,每天已经有那么多东西够它们去解决了,你还再乱吃保健品,给它们增加负担,长期超负荷“工作”,肝肾早晚得“崩溃”。医生给老年人的建议是:少食多餐,低盐、低脂;休养生息,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健步走、太极拳等;早睡早起,注意控制情绪。

孕妇猛补维生素也“中招”

只有老年人吃保健品吃出问题?当然不是,连孕妇都有“中招”的。

笔者就曾碰到过一名“中招”的孕妇。这名患者30岁左右,当时来看病时已经怀孕四五个月,她说自己转氨酶一直偏高,也去了其他医院看,却始终降不下来。笔者询问病情时,了解到该孕妇一直补充维生素,在排除其他因素之后,笔者怀疑可能是维生素补充过量导致的。于是建议该孕妇停服维生素。半个月后,该孕妇过来复查,转氨酶已经降下来了,后来该孕妇的情况比较稳定了。

事实上,美国饮食指导意见建议:并不提倡人人都吃保健品,只有需要补充某种营养物质的人才可适当服用保健品。现代人比较喜欢吃保健品,有些还是国外带回来的,但是可能你对这种保健品并不了解,又或者你并不缺乏这种营养物质。而在这种情况下乱吃,可能会吃出问题来。

夸大治疗效果的保健品别信

中消协曾发布过一份关于中国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调查报告,其中的数据显示,在购买保健品的老年人中,六成左右的会关注“保健品的功效作用”,远高于“保健品成分”,而对于“保健品不是药品,对疾病没有治疗的效果”的认知意识不够强。

那么保健品跟药品到底有什么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作用对象不同。药品的使用对象是疾病人群,保健品是针对亚健康及有需要的特殊人群;药品是用来治疗、诊断、预防疾病的。保健品其实属于特殊的食品类,对人体的调节作用是缓慢的,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能取代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其次是批准文号不同。药品的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保健品的批准文号是“国食健字……”、“卫食健字……”。最后是销售渠道不同。药品只能在药店或医疗机构销售,处方药还得凭處方才能购买。保健品可以在一般性超市及食品店销售。

因此可见,保健品跟药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有些保健品夸大宣称自己的治疗效果,最好别轻信。

(责编 孙 波)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