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日本,开放的住宅区

点击:0时间:2023-10-01 16:32:25

应琛

像我平时去地铁站,就可以不用走大路,穿过居民区的小道既省时又省力。而我跟先生开车出门的话,如果遇到大路很堵的情况,就会查一下汽车导航,搜寻不堵车的住宅道路。

没想到这次回国过春节,竟然会有这么多热门话题。就在我要回日本之前,又出现了一个最新的热门话题:“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我在网上查了相关资料才知道,日本的住宅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没有围墙的,其传统建筑传承了中国建筑的艺术与风格。因此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大多数豪宅都有围墙,以保持住宅的隐秘性。同时,一般的老式住宅中,也大都有一个小小的庭院,种些花草放点奇石做一些点缀,然后坐在榻榻米上,欣赏小院子一年四季的变化。

大约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引进西方的文化与建筑理念,有围墙的院落文化逐渐地被抛弃,没有围墙的开放式住宅开始受到日本政府机构和学校的欢迎,也得到一部分居民的支持。

日本京都。

三年前,由于先生工作调动的关系,我跟着他一起搬到了日本东京生活。在东京生活期间,还真没有看到过类似国内的封闭住宅小区。

为什么没有围墙?

在日本,城市地址通常是由“区-丁目-番-号”组成的。其中,“丁目”是指十字路口,相当于街区的意思。例如,我家住在东京港区XXA丁目B番C号,意思就是XX的第A个街区,第B个区块中的C号。单从地址上来看,日本的住宅区形式,更类似于欧美的“街区制”,其住宅小区大多是直接和大路相连。

日本住宅形式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像我家这样的私人别墅群,房主可以自由地在自己家的地皮上建造房屋,但为了营造更好的步行环境,对毗邻街道建筑的高度,相关部门是有严格规定的。当然,房主也可以根据喜好建一些矮墙或者篱笆,有的甚至就种一些低矮的树木,主要是为了标志自宅用地的范围。但像这样成片的私人住宅别墅群整体的高墙是没有的。

就算是造墙,日本人也只造三面,正面基本是敞开的。因为日本人比较讲究城市的融通性和开放性,一来可以扩展视觉上的空间,二来他们觉得能让外面的人更清楚地看清院内的情形,反而不容易被盗。

第二种形式是商品房(日文里叫マンション,公寓),大多都是独栋,只有极少数是几栋的,间隔不会很大,有的干脆是“连体”的。因为有商业和配套设施的要求,很多公寓都是沿街建造的,也没有围墙。除非是那些很高档的住宅区,也仅是将自己的几栋“连体楼”简单地围一圈,装饰一些绿化,不会是很高的围墙。

还有一种是政府开发的小区,类似于中国的廉租房,主要提供给低收入家庭使用。日本把这一种小区叫做“团地”,团地的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大。但在东京市内大规模的团地很少,并且没有围墙。但在郊区或是外县的那种大型住宅区,有的也是有围墙的。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日本的城市建设规划法中,规定任何小区不得建封闭性围墙。但在我个人看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成本。相比于开放式社区,封闭式社区需要更多费用和地基。东京“寸土寸金”,不建围墙一方面是为了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与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国家,也可能是出于防灾的目的,一旦发生地震,围墙倒塌会出现安全隐患,而且无围墙更有助于居民疏散。

从文化上来考虑,日本民族尊重自然、单纯、质朴的文化精神,因此日式住宅的结构很简单,几乎仅由地板、柱子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墙壁、全都是开放式的、自然地构成一体化的建筑物。

另外,日本法律规定要有一定比例的公共绿化面积,是公众都能出入使用的资源。日本住宅区没有围墙之后,让绿树和花草来代替高高的围墙既可以美化街区,提高街区的绿化率,又能使原先由个别小区居民才能使用的公园、绿地和游乐设施等资源,变成政府经营的公共事业,大家都可以共同使用的资源,不仅可以消除墙内墙外的居民之间的某种差别,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强化街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街区的活性化。

既安全,又方便出行

虽然没有了围墙,但在日本并不用担心安全没有保障。

一般的私人住宅,包括我家在内,都会安装诸如Secom或者Alsok公司提供的电子安全系统。一旦发生非正常的出入,报警信号就会传输到最近的待机站,其公司的安保人员就会以最快的速度赶至现场查看。若真发生了盗窃或者有其他犯罪的嫌疑,工作人员便会立即替业主报警。

而在一些公寓,独栋的楼底大厅或者几栋楼的出入口会设有一个管理室,所有人要进入这栋大楼和小区,必须经过此地。如果公寓的档次低一点的话,管理人员可能会是一位老大爷。如果是高级住宅的话,里面的管理员可能就是专业的保安人员。一般的人没有经过管理人员同意,是进不去的。

即便是在政府开发的廉租房小区,虽然没有保安人员和管理人员,但是新式小区的每一栋楼的大门,都装有电子门锁系统,住户要进入自家的楼,必须要有自己的电子锁密码,或者有钥匙,以防止闲人混入。

此外,日本政府为了让民众放心,在各个居民区的附近都设置了“交番”,它是日本警察设立在社区和主要干道的治安岗亭,供该地区辖区内的地域课警察作为值班和处理日常辖区内治安事件的中心使用,大到辅助辖区内的重案事件,转押嫌犯,小到抓“痴汉”,小偷,处理醉鬼,甚至老百姓问路之类,只要是辖区内的任何和警察相关的工作都会负责。“交番”也是普通民众能够接触警察的第一线,是警察的重要窗口。这种治安岗亭里面一般都会安排一到两名警察,而且不断有警车在周围巡逻。

如今的日本,开放型的街区逐渐被推广,已经成为了日本居民建筑的主要形态。这样做的好处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特别是东京的车辆增加了1.8倍左右。但是在主城区的通行效率反而提高了30%左右。

像我平时去地铁站,就可以不用走大路,穿过居民区的小道既省时又省力。而我跟先生开车出门的话,如果遇到大路很堵的情况,就会查一下汽车导航,搜寻不堵车的住宅道路。需要注意的是,住宅小区内基本都是比较狭窄的小路,所以有的不一定能通车,但行人和自行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在日本,拓宽道路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一个旧的连片街区,如果政府想拓宽道路,让周围住宅翻新,旧貌变新颜,进行城市改造,政府就要赔偿所占用的私有土地。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在日本,为了拓宽道路,政府人员连同房地产公司人员,需要去社区内,和相关住户逐个商讨,要求市民让出土地,拆除部分建筑,扩建道路,一般这个过程要花很长时间,以至于有的道路一直都没法实现拓宽。

这个寻求居民合作的工作,是要让百姓明白,拓宽道路是法定的规划,必须执行,但必须要让他们了解相关的建筑土地如何处理等。另外,在道路拓宽的同时,往往要形成新的城市景观。如果道路建成之时,两边景观混乱,则行政人员和居民都会觉得很失败。

总之,政府部门希望通过公众参与,和百姓一起创造一个更美好且宜居的街区。在国内,希望一步步来吧,大家最终会认同,“无墙”能胜“有墙”。

日本人比较讲究城市的融通性和开放性,一来可以扩展视觉上的空间,二来他们觉得能让外面的人更清楚地看清院内的情形,反而不容易被盗。

标签: 日本 围墙 街区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