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水河县:“3+2”扶贫模式见成效

点击:0时间:2023-10-10 03:07:39

清水河县境内千沟万壑,90%以上的耕地为坡梁旱地,由于自然条件较差,197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区倒数第一。为了改变革命老区的贫困面貌,清水河县狠抓扶贫开发,特别是近年来在扶贫攻坚工作上确定了“3+2”工作思路。“3”是指一步进城建设新社区、小村并大村、入住“互助养老幸福院”3种转移式扶贫。“2”是指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对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者,政府通过多元支持,保障其基本生活。在“3+2”扶贫思路指导下,通过产业开发式扶贫、转移式扶贫、救助式扶贫等多种途径,促进贫困群众增加收入,2014年实现3500人稳定脱贫。

产业是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贫困农民要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是要发展符合当地条件、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产业,栽下产业这棵“摇钱树”,使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从2014年开始,清水河县在51个重点贫困村开展“三到村三到户”整村推进工程。一是扩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建设特色小杂粮种植基地、增加贫困户收入为目标,以籽种每斤补贴50元的标准在全县有种植条件的43个项目村推广种植3.3万亩张杂谷,涉及农户3903户。按户均种植8亩,亩产1000斤计算,仅张杂谷一项,2015年每个农户直接补贴资金400元,当年收入2.4万元。二是推动传统产业向规模化发展。对于肉牛、肉羊传统产业,清水河县出台了相关政策,明确新购进基础母羊每只补贴200元,优质种公羊每只补贴5000元,基础母牛每头补贴1000元。韭菜庄乡按照新建每座牛棚补贴5.5万元、羊棚补贴1万元的标准,为贫困农户建成牛棚28座、羊棚48座;结合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农户通过联保每户贷款5万元,按新购进每头基础母牛补贴1000元的标准,购进良种肉牛260头,农户散养规模扩大后将建立肉牛养殖基地,实现统一饲养、统一经营。三是通过合作社带动,创新扶贫模式,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培育支柱产业,构建扶贫联动机制,使扶贫工作与村集体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宏河镇范四窑村采取“牲畜轮养、帮扶轮茬”的滚动发展机制,由党支部牵头,合作社为有养殖意愿的贫困农户提供20—30只基础母羊进行分户饲养,第二年归还合作社同等数量的健康母羊,投入第二轮帮扶,以此类推。通过这种滚动模式推动发展,一方面解决了全村稳定脱贫问题,另一方面也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有些生态脆弱地区已经丧失了基本的生产生存条件,对于这类地区的贫困群众,则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转移发展,解决脱贫问题。按照呼和浩特市委、政府“对常住户低于20户的自然村进行整村移民”的扶贫政策和县委、政府确定的“一县三区”发展思路,采取“一步进城建设新社区”的模式,将“收缩转移生态修复区”内常住户低于20户、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自然村进行移民搬迁。投资1.78亿元建成总面积74388平方米的贾家湾益民小区,小区移民住宅楼17栋共1011套房;建设了“互助养老幸福院”2栋共130套;小区配套建设了社区诊所、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以八道峁村为试点开展移民工作,共迁移村民1141户,形成移民以政策性收入为基础,劳务性收入为主体的收入结构新格局。

通过“3+2”扶贫开发模式,使全县实现了开发式、转移式、救助式等多种扶贫模式的有效结合,形成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有了显著变化。

(作者单位:清水河县扶贫办)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