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冯小刚:“老炮儿”不妥协

点击:0时间:2023-10-11 03:06:35

万佳欢

他就像堂吉诃德,明知能力有限,但为了中国电影能走得更远,拼死拨动每一个可能转动的齿轮,找一条出路。

2015年11月21日晚,冯小刚凭借在电影《老炮儿》里的表演,击败了众多专业演员,夺得台湾金马奖影帝。

但他没有去领奖。颁奖典礼时,他正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老炮儿》演唱会上,唱了一首《爱的代价》。获奖感言也是导演管虎逼他写的:“我应该拿最佳新人奖,因为我还是一个刚出道的新演员,直接给男主角,我就没有进步空间了。”

北京话里的“老炮儿”指的是胡同里的老混混、老古惑仔。冯小刚饰演的男主角六爷是一个有血性、讲规矩的“老炮儿”,虽然喜欢打打杀杀,却坚守某种过时的“江湖规矩”,重义轻生,与新时代格格不入。

在戏里,冯小刚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江湖气,既硬气又干冷。2015年9月8日,《老炮儿》作为威尼斯电影节闭幕片首映后,冯小刚的演出获得了一边倒的好评。一些媒体评价,冯小刚在片中贡献了“影帝级表演”。

很多人都同意,冯小刚本人与六爷在很大程度上十分相似:说话带一点京味儿,轴,守旧,不肯与他认为“不合规矩”的事妥协。在中国电影发展大潮中,大多数导演都在顺势而为,他偏要一直逆流而上。

提刀奔跑,逆流而上

《老炮儿》拍摄到了后半程,有一场影片末尾的重头戏:男主角六爷在结冰的湖面上往前冲,独自“迎战”吴亦凡饰演的富二代带来的一群人,准备赴死。这场戏一共拍了3天,光冯小刚自己的戏就占了2天。

这是他觉得最不好演的一场戏。

在暮冬时节,他穿上长长的军大衣,拎着一把军刀,在薄薄的冰面上往前冲,冰面很滑,但他必须做到“奋不顾身”。天气已经开始转暖,每走一步都能听到脚下的冰在咔咔作响。他有点担心自己会掉下去——身上有一件那么厚的大衣,要是掉到水里头,“估计会像一个秤砣一样沉底”。坐在旁边的导演管虎时时刻刻都在担心:“冰都化了,挺吓人的,感觉都快出人命了。”

而对于冯小刚来说,最困难的地方不是奔跑,也不是之后的“茬架”,难就难在六爷跑到一半就得心梗发作,整个人歪倒在冰面上:这种“倒下了”的状态,就开始是“演”、是“角色塑造”了。

“平时我就(演出)一个特别正常的生活状态,但要演一个濒死的状态,那就需要你的演技了。”冯小刚笑着说,“我不相信我的演技。”

2014年,管虎只花了3个月就写完了剧本,但找谁来演男一号成为了最大难题。

“这是个人物大于故事的电影。”管虎说。中国电影已经好久没有能让人记得住的典型人物了,他的野心就是做一个“能在影史上留下来的人物”。可问题是,在中国男演员里,谁能够出演一个年近60的老混混?他想了一圈,也没找出合适的人选。

“这戏不能‘演,跟演没什么关系,”管虎说,“我觉得那个人就得是六爷。”

一次聊天,管虎的妻子、演员梁静忽然提起:其实冯小刚导演挺像六爷的。大家一听,连连点头称是。

管虎越想越觉得像,但是让冯小刚来给自己演戏,“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老炮儿》的剧本送到冯小刚手上后,他一下就喜欢上了这个故事。“剧本很瓷实,”冯小刚说,“另外我对老炮儿这批人很熟悉,也不用体验生活。能演。”

一个电影导演里的“江湖大佬”在自己的片子里演男一号,管虎有点紧张,如履薄冰:“平时跟黄渤拍戏,可以随便骂,这你怎么骂?”而刚开始,冯小刚也经常NG。开拍3天后他们彼此熟悉,冯小刚才告诉导演,自己也怕摄影机,两人这是在“竹竿打狼,两头害怕”。

“小刚导演的配合度、投入度和专注程度都超过职业演员。”管虎评价。威尼斯电影节的放映结束后,国外影评人对这场戏的评价也很高。

这段提刀直面对手、逆流而上的奔跑戏,正好也像是冯小刚的人生写照。

拼命要冒尖

冯小刚出生于1958年。他比陈凯歌小6岁,年纪正好在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之间,但他的出身和口味决定了他不属于哪一个群体。

冯小刚从小就喜欢画画。他每次路过电影院时,都特别羡慕站在架子上画电影海报的人,画海报成为他的职业理想。

这个目标很快就实现了。从部队转业后,他以美工师的身份进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但冯小刚渐渐开始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到不满。他曾对媒体这样回忆:“在一个摄制组里,别人就拿你当一个工头。”

他的新理想是当电影导演。而在那个年代,导演几乎都是由单位领导指派,冯小刚既非科班出身,又不是电影世家子弟,他的目标看起来很难实现。

他选择先进入核心创作集体,“曲线救国”。在认识了郑晓龙、赵宝刚和王朔之后,冯小刚开始尝试写剧本,因为编剧的地位和稿费收入都比美工高得多。他帮郑晓龙写了《遭遇激情》的第二稿剧本,郑晓龙很快发现,这个“新人”竟然干得十分出色。

1989年,郑晓龙策划了一部表现当下社会生活的室内喜剧《编辑部的故事》。这类情景剧对台词要求很高,于是郑找来海马影视工作室的王朔、魏人、苏雷等编剧,让所有人以王朔的初稿剧本为范本写作,而他又一次发现,比起其他人,冯小刚在模仿王朔的喜剧样式和语言方面做得更好。

《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后在全国引发收视热潮,它的平民化特质和对时事的幽默讽刺大受欢迎,冯小刚也由此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包括与郑晓龙联合导演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

1993年,冯小刚碰到了另一个机会——导演10集电视剧《一地鸡毛》。本来《一地鸡毛》找的是张元导演,但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元当时正忙着做地下电影,剧本这才落到了冯小刚和王朔手上。

这是冯小刚独立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1994年,冯小刚向自己的目标再度挺进一步,跟王朔一起转战电影圈,头一部作品就是改编自王朔小说的《永失我爱》。

在《永失我爱》之后,他的连续几部片子都中途夭折或停机,和王朔一起创办的好梦公司几乎血本无归。后来的紫禁城影业公司总经理张和平说他当时是“习惯性流产”,拍一个流一个。投资人看见他,全都躲得远远的。

好梦公司解散后,王朔躲到美国韬光养晦,冯小刚一度躲到荒郊野外的别墅,破罐子破摔。但冯小刚到底还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一般的导演要是经受这样的打击就一蹶不振了。”新影联院线原副总经理高军评价。他曾把冯小刚比作一棵被大石头压住出不来的小苗,“拼命要冒尖,拼命从旁边钻也要钻出来。”

不愿意妥协

冯小刚这几年过得并不痛快。

2012年底,他耗尽心力、酝酿19年拍出来的《一九四二》票房失利,他突然发现,自己现在摸不清观众的喜好了。

这部影片碰到了一波三折的过审问题。最后,冯小刚疏通关系,欠下一个人情,让《一九四二》得以上映。2012年11月2日,影片最终过审的那天,冯小刚高兴得大醉一场。

上映前,他信心满满,因为之前他拍过的严肃题材影片《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票房表现都不错。没想到,《一九四二》第一天的票房只有2600万元,口碑也很差,一些电影网站甚至一开始就打出了不及格的分数。

在知乎网上一则评价冯小刚导演的回答中,网友“飞鸟冰河”这样写:“冯小刚其实处在一个挺尴尬的地位,他的年纪、身份、商业定位、辅助团队以及个人能力,都不允许他做太多的转型努力了,但他还想试试……可他们现在要做的是弥补自己最不擅长的一部分,这就很难,很难。”

糟糕的票房开局让华谊兄弟的市值在2天里蒸发了13亿。张国立回忆,因为《一九四二》票房,冯小刚甚至掉了眼泪。

电影下档后,事情还没有结束。为了回报华谊兄弟,冯小刚得拍一个常规冯氏喜剧片,即后来的《私人定制》;为了还影片过审的人情,他还必须硬着头皮担任央视春晚总导演。

另一方面,担任春晚导演的冯小刚忙活了大半年,认为自己“打了个义工”,最后还是收到了意料之中的一片骂声。由于他的加入,所有人都对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抱有期待,但最后小品和相声还是表现孱弱。

那一年,冯小刚56岁,就像《老炮儿》里的“年过半百”的六爷一样,他也是个“奔六”的人。这个年纪的演艺圈人士已经可以被尊为“表演艺术家”,但他还是对一切此类崇高的名词保持距离。他觉得自己还年轻,但是承认,自己碰到了中年危机。

2014年到现在,他没有继续拍电影——所谓中年危机,就是一种迷茫的,不知方向的状态。2014年,全国电影总票房高达296亿,但这一切都与冯小刚无关。

当被问到这两年干了点什么时,他只回答两个字:“待着”。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实际上冯小刚也没闲着。除了主演《老炮儿》,他还在海南弄了个自己的电影公社,时不时去加州度假,“上好莱坞按一金手印,挂了一法国骑士勋章”,以及“吃吃喝喝,晃晃悠悠”。此外,他参加了几档电视综艺节目。

他想来想去,做了这些事,还是好像什么都没干,只是因为这些事跟电影导演都不相关——从1991年《北京人在纽约》开始,他一直在做导演,17年14部电影作品,完全没歇过。

2015年7月,他在加州发呆,突然暗下决心,发了一条微博:“如果我三十岁我可以妥协,退而求其次,因为来日方长;但我已经快六十岁了,借社会新闻里经常使用的一句形容‘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我就不愿意妥协了,因为时间无多。”

现在,冯小刚终于理顺了思路:丢开自己和年轻观众的“代沟”,做自己喜欢的事。“现在自由度更大了一点,有这种自由度不去用,还要去成为一个印钞机,显而易见这事不划算。”

(常立荐自共识网)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