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这些制造企业为何死在转型上

点击:0时间:2023-10-15 20:09:12

阚雷

这些年,我走访过的制造企业已经有1135家。

这几年制造企业日子不好过,大家纷纷动起了“转型升级”的脑筋。成功的有一些,但更多的是把自己玩死。按照马云的说法,成功经验各有不同,失败教训总是相似。

那么,今天的制造型企业都是怎么在转型升级中把自己玩死的呢?

“巨婴病”

在我走访过的1000多家制造企业里,70%都已经四面楚歌。渠道、店铺全军覆没,人力、材料成本日日攀升。于是,这些“大佬”型企业纷纷开始“转型”,做吸尘器的改做机器人,做农机的改做无人机,做衣服的改做定制互联网平台,皆被贴上互联网标签。

很多人以为传统企业不懂互联网,其实,工业4.0、C2M、互联网+、智慧工厂……说起这些新词,土豪们比谁都明白。因为各种培训班他们都去参加,跟你聊3个小时内容也不会重复。

然而,他们的车间,简直乱七八糟、一塌糊涂,连20年前的基本精益生产都没有。你只要问一句,他们就会说:“国内这个行业都是这样的,我们还是比较好的呢!”

我认为,传统制造企业的困境,与其说是外部环境的挑战,还不如说是自己内部作死。

中国的传统制造企业总是在两个极端上来回摆动。当土豪们听了某位大师的互联网思维讲座,热血沸腾,一拍脑袋可以豪掷千金。我曾见过一个做钢管生意的公司,连口罩都不舍得给员工买,却扔了几千万元去开发App互联网平台。

这些“跨越式”发展的企业,一旦遇到挫折,又立刻縮回来,变得比任何人都保守。

中国的很多制造企业就像一个巨婴,不是大笑就是大哭,要么激进要么蜷缩,总是不能根据自己的现状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战略。如今人人都在谈转型升级,但真正能够转型升级的,少之又少。

在一次企业调研中,有两家食品制造企业引起我的注意。它们的管理体系很类似,进车间都要先换衣服、带头套鞋套,然后全身吹风,洗手消毒后才能进去。表面上看起来管理都不错,但是我在里面用手摸了几处地方,一家沾了我一手灰,而另一家一尘不染。前一家是中国的龙头企业,后一家是北京市顺义区的一家日资企业。

这就是我们的差距,看起来什么都有,但是照葫芦画出瓢总画不出别人的样貌。说到底,这样的企业往往是企业文化出了问题,中国制造想要振兴,首先在于工业文化之振兴,破除巨婴情结,让企业学会面对现实,学会像成年人一样思考问题。中国现在需要的不是一场以“智能制造”为名的运动,而是一场全面的制造业文艺复兴。

“文盲病”

去年,我去一个老朋友的企业,他的企业主营轮胎设备。他详实地给我介绍自己转型升级的经验,讲了一堆“互联网+”的理念以及乐视贾跃亭的跨界颠覆生态化反理论。最后告诉我,他准备进军医疗行业,跟日本专家合作做一家高端的、带有互联网思维的医院。而到今年,他投了重金的医院没做起来,亏了不少钱。

一个企业冒然转到全新的行业,既没有行业的经验,又没有客户的基础,也没有熟悉监管的团队,失败是大概率事件。

转型是指在自己熟悉的行业和领域内闯出一条生路,在熟悉的轨道上做创新。转行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转型是要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中,跳出原来的框架去思考,从而改变现状、求得生路。只有在一个行业内专注地去经营,长期地去耕耘和积累,才能发现那个行业中的痛点是什么,才能够针对这些痛点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比如谷歌做无人汽车,跨界颠覆,中国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效仿之。可是,无人驾驶技术本来就是谷歌的长项,它并没有跨界,而是把它的核心技术延伸到了自动驾驶上。很多自动驾驶原本用的就是谷歌的图象处理技术,图像和数据处理的技术这正是谷歌搜索多年来积累的优势所在。

并不是所有人都非要去搞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你是炸油条的,就把油条炸好,炸成全世界最好的油条,生意不见得比阿里巴巴小。如果遇到瓶颈要转型,可以跳出原有路边炸油条的框架,看看能不能标准化,能不能做成写字楼外卖,能不能配上特制豆浆,或者能不能联合附近的油条摊、煎饼摊做个小吃一条街,这才是真正在转型。

转型的关键在于价值创新,为整个产业链赋予新的价值。没有了价值创新,“转型”只能沦为“转行”。

“模式病”

这几年互联网行业急速发展,有一个幽灵笼罩在中国经济的上空,它就是迷信“模式创新”。

今天的传统制造企业非常热衷于搞各种各样的“模式”,任何一个“大师”提出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制造业的土豪前仆后继为之埋单。而这些模式说到底就一句话——找个新渠道卖货。

线下代理商不行了改电商,电商不行了换微商,再不行就做直播、做社群营销、做IP营销,C2C、C2B、C2M、O2O……动不动设个小目标,砸几亿元建个平台。最后发现,无论建了多少个平台,用了多少种模式,自己的品牌、自己的产品还是不值钱。

我走访的另外一家德资企业,就生产一种小东西——汽车上用的连接器,没有多高的技术含量,模式也很简单。如果在国内,这种不过就是个乱糟糟的五金加工厂,而这个德资企业,生产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之完善,让人不得不竖起大拇指。

我去看车间的电镀环节,这一般是污染比较重的,在北京都要尽量疏解的环节,但是它那里居然一丝异味都没有,而且连电镀泥都要拉回德国进行二次提炼。它的品牌认知度高,产品品质好,作为汽车厂商,不可能为了在这么个小东西上省点小钱,去买一些烂厂商做的东西。

中国制造企业不要迷恋各种模式,在卖货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地狂奔,而忽视掉品牌和产品的建设。归根到底,我们卖的是产品,不是模式。

“牛人病”

如今的制造企业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很多老板想到的解决方法就是找牛人,找大神,去阿里巴巴挖人、在同行业大企业挖人,再不行就去美国挖人。

但是通过一轮又一轮地引进牛人大神,制造业的企业家们终于得出一个结论:这些人都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真相是,当年,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一群普通人,组织到一起,通过协作,加上点运气,做成了一件很牛的事,于是这些普通人都成为了大神。所以这些大神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机、平台和资源下功成名就的,而你的企业能够匹配这些资源给他吗?

有多少制造企业,引入了牛人大神们之后,开各种大会小会,一下子推动这个项目,一下子推动那个项目,各种发散各种头脑风暴。结果哪个项目讨论出结果了,会议结束,大家作鸟兽散,一切归零,然后再来一轮。

做企业面对的困难,从来不是因为缺少牛人,不是因为你的人能力不行以及人的协作方式不同了,只是你的内部组织架构和沟通机制出了问题。

摘自“商界”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