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风沙源治理到生态富民

点击:0时间:2023-10-17 17:03:09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相继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百万亩樟子松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不断创新生态建设管护机制,积极探索林业建设市场化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实现了生态建设由单纯生态效益向生态和经济效益并重的转变。

多措并举建设绿色屏障

多伦县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县沙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87%。2000年,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北溯风沙源来到多伦县考察,做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的重要指示,国家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多伦县拉开了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

县委、政府确定了“生态固基”发展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一手抓种树,一手抓禁牧,采取“飞、封、造、禁、移、调”多种举措对沙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到201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植被逐步恢复,流动沙丘趋于固定,但工程建设速度相对较慢、经济效益明显偏低。

为提高生态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多伦县进一步提升生态建设整体水平和发展后劲,2011年启动实施了以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发展林沙产业,打造经济生态复合型林业,对森林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资本化运作,进一步盘活林业经济,实现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至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1%,项目区林草植被综合盖度提高到85%以上;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累计投资14.6亿元,完成面积106万亩,年均建设任务27万亩;新建种苗基地265处,通道景观绿化225公里,实现了境内交通干线绿化全覆盖,工矿企业绿化全覆盖,农田防护林林网全覆盖,造林规模和速度在全国行政区划单位中名列前茅。

生态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

为推动工程建设,多伦县积极鼓励社会各主体参与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建设,解决了传统林业活不了、投入少、管不住、富不起来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投入格局。方式一:通过招投标有资质、有垫资能力的绿化企业,进行垫资完成景观造林绿化。方式二:集体宜林荒山荒地以合同形式由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紧密型承包垫资造林,验收合格后造林每亩享受补贴300元。方式三:企业和林地所有权人进行股份合作造林,验收合格享受造林每亩补贴180元。方式四:通过划拨、租赁、承包、转让等形式获得宜林荒山荒地使用权进行造林的企业享受造林每亩补贴180元。方式五:农民承包“五荒”造林,验收合格后享受造林每亩补贴300元,林权归造林农民所有。方式六:国有单位在国有土地上造林,验收合格后享受造林每亩补贴180元,林权归国有单位处置。方式七:优先安排适量的造林面积进行紧密型造林承包,保护育苗户积极性。方式八:针对工程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的实际,县政府积极协调农发行贷款7500万元。

配套产业助农民致富增收

为走出一条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多伦县统筹开发“农、林、水、牧、游”,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下种养业、林副产品加工业、森林旅游业和种苗产业,着力打造经济生态复合型林业,增强了林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直接拉动了农民增收,2011年至2015年,解决近1万名农民就业,参与工程建设农民人均劳务费5万多元。调整种苗建设布局,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各类主体进行育苗生产,着力打造以针叶树为主的苗木市场。同时,积极推行退耕还林“窄林带、宽草带”造林模式,促进农民发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依托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实施项目,通过招商进行林地山野菜、特色养殖加工,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业,等等。五花八门,各具特色的配套产业,都实实在在指向致富路。

(本栏目资料来源: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生态文明》《内蒙古日报》《锡林郭勒日报》、鄂托克前旗之窗)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