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旅融合提升产业扶贫成效

点击:0时间:2023-11-01 13:25:15

严碧华

区别于传统种植业,这一次,贵州将种植和旅游相结合,通过产业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

西南腹地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受种种条件的制约,贵州省一些地方贫困程度深,扶贫压力大。

但另一方面,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特别是生态环境优势突出。

近年来,贵州基础设施先行,在打破交通瓶颈后,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开展以精品水果种植为主的产业扶贫。

7月,《民生周刊》记者赴贵州安顺、六盘水等地采访发现,区别于传统种植业,这一次,贵州将种植和旅游相结合,通过产业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

在产业扶贫方面贵州如何操作?取得了哪些成就?“十三五”期间扶贫侧重点又在哪里……

就上述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叶韬。

民生周刊:产业扶贫已有多年,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总结了哪些可供推广的经验?

叶韬:“十二五”期间,贵州全省上下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实施“23578”和“3个1”计划,大力发展特色优势扶贫产业,扶贫资金重点投入产业扶贫,积极培育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支撑作用,大力强化农业园区示范带动,探索创新产业精准扶贫机制,推进扶贫资金项目改革创新。

我省坚持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理念,将产业作为最大限度覆盖贫困地区贫困群体、帮助贫困群众增收和可持续增收、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创业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将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出台了《关于扶持生产和就业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每个贫困县培育2~3个主导产业,覆盖50%的乡镇,专业乡镇覆盖70%的村,专业村覆盖80%的农户;1个贫困村培育1个主导产业、引进培育1个龙头企业或建立1个专业合作社。

根据市场导向,立足资源条件,结合贫困实际、积极培育既能治山又可治贫、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扶贫产业,大范围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基本形成了“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扶贫主导产业格局。

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70%以上投入产业扶贫项目。同时,积极引导部门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和农户自筹资金投入,特别是金融机构和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产业扶贫。

全省认定国家级、省级、市州级扶贫龙头企业达到1000多家,特别是引进了一批实力和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化龙头企业进驻贵州。

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产业扶贫的贡献,积极引进推广新型农业实用技术。全省开展万名农业专家下基层服务,扶贫系统组建了产业扶贫专家服务团,积极引进国内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智力支持。

大力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省级农业园区发展到300多个,培育农业新增长点的主平台、主载体、主战场,集聚市场要素,培育经营主体,建设示范基地,健全产业链条,构建品牌体系,强化“接二连三”,促进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园区示范辐射带动产业扶贫的“领头羊”作用。

坚持区域经济和精准扶贫结合、规模发展和特色产业兼顾,实行“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推广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经验,积极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将贫困农户的扶贫资金等资源与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股份合作,探索财政扶贫资金“量化到户、股份合作、保底分红、滚动发展”,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各类经营主体带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财政扶贫发展资金按照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绩效考评2:2:5:1比例“因素法”分配到县,主要按照“3:3:1:1:2”比例围绕产业扶贫集中投入,30%用于产业扶贫,30%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10%用于小额扶贫特惠贷,10%用于扶贫培训,20%用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经过多年实践,贵州形成了扶贫“六种模式”,即形成了凝聚各方力量、多重优势叠加的“毕节试验”,种草涵养水土、养畜增加收入、发展防灾避灾产业的“晴隆模式”,山地农业开发、种养结合、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效益比较的“长顺做法”,以整村数村、整乡数乡、区域开发、连片推进的“印江经验”,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扬长避短的“威宁实践”,扶贫抓党建、党建促扶贫、脱贫奔小康、强化三支队伍建设的“迤那路子”,闯出了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的扶贫开发新路。

民生周刊: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还存在哪些瓶颈?

叶韬: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产业层次低,农业劳动力数量、素质、结构矛盾突出,产业扶贫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的困难大。贫困地区普遍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生产和物流成本高,市场发育程度低,龙头企业少,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偏小。二是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制约多。贫困人口是产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除了收入低以外,还缺门路、技术、管理,不了解市场,有的还缺乏劳力,身残或智弱。三是简单的精准扶贫方式效果差。精准扶贫直接瞄准了“穷人”,但是贫困户能力不足,扶贫资金项目简单的“给钱给物”,直接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经营的效果普遍不太理想。四是产业扶贫利益机制需要健全。无论是普惠政策“大水漫灌”还是特惠政策“精准滴灌”,产业扶贫都需要各类“龙头”示范带动,但由于产业扶贫利益机制不健全,往往存在“扶龙头”而未“富农户”的现象。五是产业扶贫政策需要改革创新。产业扶贫面临市场、自然、技术多重风险,而扶贫资金项目往往主要集中扶持农业产业的第一环节,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未能配套完善,扶贫政策措施未能完全适应产业化扶贫的需求。

民生周刊:“十三五”期间,产业扶贫的侧重点在哪些方面?

叶韬:“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将产业扶贫作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重要抓手,实行贫困人口收入级差分类扶持、脱贫路径分类管理,推动产业分类更科学、脱贫路径更精准、实现方式更具体,突出山地资源抓特色产业,突出区域布局抓产业集聚,突出转型升级抓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产业化扶贫,积极培植后发优势,推动“接二连三”,促进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旅游业、劳务经济,进一步强化各项重点工作,努力提高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成效,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民生周刊:在安顺、六盘水等地采访发现农旅结合很有特色,在贵州省层面上,对农旅融合是如何规划的?

叶韬:贵州是典型的贫困山区省份,同时,我们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特别是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山好、水好、空气好、土壤好,是生态、安全、健康农产品的一片净土,为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市场竞争优势非常突出。

我省将发挥全省大生态、大旅游和大数据等发展优势,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共同推动精准扶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推动贵州扶贫和旅游部门合作,围绕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开展“百区千村万点”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全省集中力量打造100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市州抓好100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寨,县区打造10000个以上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户),构建起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旅游扶贫机制,实现规划指导和培训“全覆盖”,旅游宣传和线路组织“全覆盖”。

把旅游扶贫作为做优乡村旅游增量、做大乡村旅游总量的切入点,在乡村旅游扶贫过程中挖掘新资源、开辟新空间、组织新线路、推出新产品,打造全民参与的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链和山地旅游扶贫示范带,争取吸纳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50万人以上,带动全省100万以上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标签: 产业 贵州 旅游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