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色戏剧运动的主将胡底

点击:0时间:2023-11-12 19:40:09

何立波

胡底和李克农、钱壮飞一起被誉为我党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他们都是文艺爱好者,都喜欢演戏,其中以胡底成就最高。胡底早年曾是中国最早的武打电影演员,1931年秋奔赴中央苏区后,撰写了多部“大戏”剧本,担任多部“大戏”的主演,还是高尔基戏剧学校的兼职教员。胡底的创作和演出,塑造了一系列惟妙惟肖的舞台形象,为红色戏剧演出积累了舞台经验,成为中央苏区红色戏剧运动的主将,深受苏区军民喜爱。

胡底早年曾主演过多部电影

胡底,1905年3月10日出生于安徽省舒城县一户工商业者兼地主的家庭,1923年考入北京的中国大学。1924年,胡底经同学吴鹿鸣的介绍,在北京的安徽会馆和在北京医学专科学校读书的钱壮飞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挚友。胡底天资聪慧,多才多艺,文艺造诣很高,文章写得也好,吹拉弹唱无所不通。胡底有表演天才,性格开朗,谈吐风趣,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当时钱壮飞住在北京西城平安里,胡底经常前来聚谈。1925年,胡底和钱壮飞、张振华夫妇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钱壮飞、胡底和徐光华合办了一家电影公司——光华电影公司,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武侠电影片《燕山侠隐》。当时,胡底与钱壮飞一面拍电影,一面借此掩护党的秘密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胡底和钱壮飞被通缉。1927年冬,胡底和钱壮飞一起离京赴沪。由于行动匆促,初到上海时同党组织失去联系。1928年春,胡底为了维持生活,应聘进入上海影片公司工作,他俊逸潇洒,多才多艺,在《盘丝洞》《昆仑大盗》等武侠电影中出演男主角,被誉为“东方范朋克”。在上海时期,除了演电影之外,胡底还曾是“左联”的作家,主编过《北斗》杂志。

从1928年到1929年,钱壮飞、李克农、胡底先后考入上海无线电管理局工作。1930年,胡底被派往天津筹建国民党特务机关北方分部“长城通讯社”并出任社长。从1929年12月到1931年4月,钱壮飞、李克农、胡底三人情报小组几乎掌握了国民党特务机关的全部活动,给党中央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机密情报。特别是1931年4月24日顾顺章被捕叛变、敌人企图将中共中央机关一网打尽的紧急关头,他们及时向党报警,保卫了中共中央的安全,避免了一场大灾难。正如周恩来后来感慨道“如果没有龙潭三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都将被改写”。1931年5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李克农、钱壮飞、胡底撤往中央苏区工作。胡底同钱壮飞于1931年8月一起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李克农到达时间稍晚一些。在瑞金,李克农、钱壮飞、胡底同在保卫系统工作,李克农任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红军工作部部长等职,钱壮飞任中革军委政治保卫分局局长、红一方面军保卫分局局长等职,胡底先后担任国家保卫局执行部预审科长、侦查部部长、红一方面军保卫分局局长兼执行部长等职。

到中央苏区后不久,胡底于1932年春兼任了红军总政俱乐部主任,除督促连队文化娱乐工作以外,主要是组织晚会和演出节目。胡底以满腔热情投入中央苏区红色戏剧活动中,集编辑、导演、演员三种身份于一体,把苏区文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为红军第一个专业剧团——八一剧团和中央苏区最大的剧社工农剧社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胡底刚到中央苏区,就参加了两次大型文艺演出

1931年秋到中央苏区后,具有文艺特长的龙潭三杰参与了多部红色戏剧的演出。钱壮飞扮演过众多角色,尤以装扮蒋介石最为出色。李克农善演喜剧,专门演反派人物,演得十分成功,被誉为“滑稽博士”。胡底英俊潇洒,以出演正面人物为主。

到达中央苏区不久,适逢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届工农兵代表会议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为了庆祝大会召开,1931年9月底,成立了由李伯钊、钱壮飞、胡底三人组成的文娱小组,集体创作了两部“大戏”——《最后的晚餐》(钱壮飞执笔)和《黑奴吁天录》(李伯钊执笔)作为压轴节目。话剧《最后的晚餐》通过一位画家笔下樵夫的美与丑的对比,反映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把一个世界上最美的人变成了一个最丑陋的囚犯,揭露军阀混战毁灭良善,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在这部“大戏”中,胡底演主角樵夫,郑晓周饰画家,唐仪贞饰樵夫之妻,钱壮飞饰法官,赢得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赞扬。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接见了全体演员。胡底在《黑奴吁天录》中也是主演,饰演黑奴。李克农、李伯钊、危拱之、蔡韧湘、钱壮飞、何叔衡分别扮饰了黑奴主、黑奴妹妹、奴隶主之女、黑奴妻、侯爵、法官。大家开始担心群众接受不了黑奴题材,但演出效果出奇的好,观众被剧情深深地吸引。这部取材于外国小说的戏,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应。当剧中的农奴奋起反抗,痛打欺压凌辱他们的农奴主及反动官僚时,全场观众情绪激动,一齐高声怒吼“打!打!打!打倒地主!”的口号,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李伯钊、李克农、胡底、钱壮飞等人高水平的演出,让观众大开眼界,在中央苏区影响很大。《最后的晚餐》和《黑奴吁天录》两部“大戏”的演出具有特别的意义,标志着苏区戏剧题材的丰富和扩大,除直接反映革命斗争现实题材的政治性剧目,也出现了多样题材的艺术性剧目,艺术水准大为提高。

随后,胡底参与了慰问参加宁都暴动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的演出。1931年12月,赵博生、董振堂率领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人起义,加入工农红军,被编为第五军团。由于第二十六路军官兵来自北方,在江西产生水土不服状况,思想上产生了波动。为慰问起义将士和宣传我党政策,毛泽东找来胡底、钱壮飞、李伯钊三位文艺骨干开会。毛泽东提出,要稳定起义将士的政治情绪,要想法启发他们的觉悟,使他们认识过去是为军阀打仗,现在是为苏维埃而奋斗。为贯彻毛主席的指示,李伯钊、胡底、钱壮飞等人突击创作了一部大型话剧《为谁牺牲》,描写了一个白军士兵的悲惨遭遇和思想觉醒:青年农民为生活所迫,从乡下挑菜进城去卖,不料被国民党拉伕队拉去当兵,参加“围剿”苏区的战争。国民党一战而败,青年当了俘虏。青年惦念家中的妻子,要求能回家乡去,得到红军的批准。回家途中路遇流落街头、卖唱乞讨的妻子,青年悲喜交集。此时,青年又被国民党抓兵队抓走,被第二次送上战场。当他再一次被俘虏后,便決心留在苏区当红军。后来,他的妻子在红色互济会的帮助下来到苏区,夫妻终于团聚。在这部“大戏”中,胡底与李伯钊主演青年夫妻,钱壮飞饰演蒋介石。在起义部队演出时,效果出奇的好。全剧闭幕后,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部戏在部队里演出了一个多月,影响巨大,对宁都暴动战士的转变起了极好的教育作用。endprint

龙潭三杰还一起编过剧本。1933年8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隆重举行首次八一建军节纪念活动,进行了文化、教育、军事等各种项目的竞赛和文艺会演。李伯钊、李克农、钱壮飞、胡底等人根据周恩来的腹稿,编写了话剧《杀上庐山》,表现了在红军的打击下,蒋介石及其“庐山军官训练团”覆灭的过程,成为这次文艺会演的压轴戏。《杀上庐山》由罗瑞卿任导演,由聂荣臻饰宋子文,由钱壮飞饰蒋介石,由童小鹏饰宋美龄,其他主要演员的名字也全是后来在革命战争中闻名的红军将领。演到高潮处(红军杀入庐山蒋介石江西行营高级军事会议,将敌人悉数擒拿),舞台上下欢声雷动。至于观众,则是以毛泽东、朱德等为领导的红军官兵。聂荣臻回忆说:“当时红军知识分子很少,只有一些小型剧社、宣传队,都是一些小知识分子在那里搞,他们自己或发动一些干部编一些短小精悍的话剧,为部队演出。那时剧本不像现在那样详细,是粗线条的,所以演出的人可以充分发挥。几位搞保卫工作的,像李克农、钱壮飞、胡底等对文艺工作很积极。特别是胡底,他爱好文艺,很有创作才能……当时演出过的记得有《庐山之雪》《杀上庐山》等等。”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回忆说:“钱壮飞和胡底等同志经闽西军区到达中央苏区。他们和李克农都曾登台演出话剧。《庐山之雪》和《杀上庐山》就是他们编演的著名剧目。”

1934年1月,“二苏大”在瑞金召开。在瑞金的沙洲坝,新建了一座能容两千人的大礼堂。据石联星回忆:“话剧是一天天活跃起来了,为了准备迎接第二届苏维埃代表会议,工农剧社组织了不少节目。瞿秋白同志、钱壮飞同志、胡底同志给了这次演出许多帮助与指导。”在为庆祝“二苏大”召开而举行的文艺汇演中,描写第四次反“围剿”的大型话剧《我──红军》是晚会的压轴之作。《我——红军》剧本由沙可夫、赵品三、胡底、钱壮飞、李伯钊等集体讨论完成,沙可夫执笔。《我──红军》演员阵容强大,由赵品三饰演赤色游击队长,李伯钊饰演小妹,胡底饰靖卫团总,钱壮飞饰反动师长,李克农饰土豪,王普青饰红军代表,王燊饰士兵,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喝彩。这次演出受到中央领导的表扬,毛泽东专门招待李伯钊、李克农、钱壮飞、胡底、赵品三等人吃饭。话剧《我──红军》在苏区军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是当年苏区上演场次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部话剧,《红色中华》在评论中称之为“苏维埃文化与工农大众艺术的开端”,开辟了苏区文化教育的新纪元,标志着苏区戏剧艺术的成熟。

胡底年纪最轻,文笔才华最高

在“龙潭三杰”中,戏剧成就最高的当属胡底。在中央苏区的四年时间,胡底创作了《暴动的前夜》《两条战线的斗争》《今古奇观》《阶级》《新十八扯》《义勇军》《热河血》《松鼠》《沈阳号炮》《活菩萨》《改选之前》等多部剧作,通过话剧笑声所独具的审美凝聚力,团结了广大群众,在红色戏剧史上留下了辉煌一页。中央苏区八一剧团团长赵品三回忆中央苏区红色戏剧创作时说:“集体创作和个人写的剧本还有些,记不清了,胡底、沙可夫、李伯钊写得多些,特别是胡底同志,他的剧本的特点是曲折幽默。这些剧本都油印成本子,分发到全区、全军去了。”红一军团文艺干部彭加伦曾回忆说:“李克农同志的双簧很有名,戴顶瓜皮帽,扎根小辫子。胡底同志创作极多。”

三幕话剧《松鼠》就是胡底戏剧作品的典型代表。该剧描写一个当过列宁室主任、机智幽默的红军战士,奉命打入“围剿”的白军中,以其高度的表演才能,被匪官信任提为三班班长,后带领全班起义的故事。胡底此剧旨在说明侦探工作是红军胜利的必备条件。胡底有丰富的地下工作经历,又在保卫局工作,此剧在人物塑造和细节刻画上都很有特色。这样一个严肃的题材,胡底却把剧本写得轻松自然、跌宕多姿。1933年11月2日该剧本出版时,特别注明为“滑稽戏”。一个严肃的题材,以喜剧形式来表现,赢得群众的赞赏,成为苏区戏剧一部突出的优秀作品。在由胡底编剧的滑稽剧《阶级》中,胡底饰演马夫,钱壮飞扮演账房先生,大受观众的欢迎。胡底创作的这些话剧都涉及深入敌内部获取情报或与地下党组织互通情报的情节。胡底充分利用戏剧这种易于被民众接受的艺术形式,以地下工作者在白区的斗争经历为题材,赞美了我党隐蔽战线战士的智慧与勇敢。这些剧作具有一定的自传性,有些情节是龙潭三杰的切身体验,栩栩如生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斗争经历。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回忆说:“在这个时期,曾经在上海左联编过文艺刊物的胡底同志,创作极为活跃,写了表现红军和抗日斗争的《松鼠》《活菩萨》《沈阳号炮》《义勇军》等很多的剧本。”

1933年4月,中央苏区成立了蓝衫剧团,李伯钊任团长。同时,还建立了蓝衫剧团学校,培养红军和地方的文艺骨干,李伯钊任校长。1934年2月,根据瞿秋白的建议,蓝衫剧团学校扩建为高尔基戏剧学校。由于建校之初师资奇缺,学校聘钱壮飞、胡底等为兼职教员。胡底、钱壮飞从学员识字到歌舞表演、戏剧理论等课程耐心讲授,细致解析,讲解具体生动,深受学员们的欢迎。石联星曾回忆说:“要说培养演员和培训艺术干部,那真是不容易的事呵!工农剧社分社需要艺术干部,红军部队同样也需要这种人才。可教员从哪里来呢?首先伯钊同志自己要教课。保卫局有这方面才能和经验的钱壮飞、胡底同志在百忙中也常来教课。他们能编能导还能演。胡底同志是个很好的演员呢。”李伯钊后来回忆说:“最感困难的是教员,只有几个人,又多是兼职,内中钱壮飞同志、胡底同志的课最多,每周每人竟要担任二十四小时。”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中央蘇区红色戏剧队伍化整为零,分散到各部队去。胡底、钱壮飞等人都参加了长征。1935年8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以后,跟随朱德、刘伯承在左路军行军的胡底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极为不满。胡底曾愤怒地说:“张国焘有野心,用枪杆子要挟中央,企图篡党夺权、夺取红军的指挥权。难道中央会这么怯懦,被这个野心家的枪杆子威胁住了吗?不会的!”张国焘知道后,撤销了胡底的总部侦察科长的职务,并给胡底戴上了莫须有的“日本天津驻屯军奸细”的帽子,秘密处死了胡底。钱壮飞也牺牲在长征路上。战友们都很怀念胡底、钱壮飞。李克农对胡底评价很高,称:“胡底年纪最轻,而文笔才华最高。”李伯钊也深情回忆说:“在艰苦的战斗岁月里,同志们的创作热情十分高涨,每讨论创作一个剧本,大家都作好充分准备,连主持会的人也踊跃发言。”“胡底、钱壮飞这些同志在话剧方面也是有贡献的,可惜他们都牺牲了,我们应该给予应有的宣传。我们永远怀念他们,寄托我们的哀思。”

从事电影戏剧演出的早年经历,为胡底等人展现其戏剧才能提供了很好的艺术基础。参加革命尤其是作为潜伏的红色特工的极具危险性的工作,更是将胡底表演化装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胡底等人从事隐蔽战线工作的传奇经历,为其提供了深厚的生活体验,使得他们对国民党官僚的作风和特点谙熟于心,了如指掌。胡底等成功地塑造了舞台上的一系列红色特工,充分发挥了红色戏剧的宣传教育功用,赢得了苏区广大军民的喜爱。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endprint

标签: 苏区 红军 戏剧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