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上海智能制造看中国制造业如何华丽转身

点击:0时间:2023-11-16 13:37:44

金姬

到2020年,上海要力争成为全国智能制造应用的高地、核心技术的策源地和系统解决方案的输出地。

今年的“两会”上,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创新驱动等词语频频出现,传统制造业如何发展智能制造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3次提及《中国制造2025》,称要全面、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并提及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工信部部长苗圩多次表示,2017年将是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关键一年。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的上海,也在近日印发了《关于上海创新智能制造应用模式和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上海要力争成为全国智能制造应用的高地、核心技术的策源地和系统解决方案的输出地。

当中国制造业亟待转型发展之际,智能制造成为其中的着力点。

从鲁班锁到圆珠笔芯

为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李克强总理操碎了心。

2014年10月10日的中德经济技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将一把由6根铝合金条组成的橘红色的精巧鲁班锁现场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这是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作品,师生在学校实训车间花了8小时,才制作出这份“国礼”。李克强说,解开鲁班锁是解决一道难题,相信中德之间的合作能不断创新,共同破解世界性难题,开启美好的未来。

事实上,李克强精心选择“鲁班锁”赠送默克尔还有另一层“深意”:鲁班被誉为中国工匠鼻祖,而“德国制造”则堪称现代世界制造业标杆,其中寄寓着全球最大制造国与最精良制造国深度合作的含义。

时间一晃,到了2016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他透露了一个“秘密”:“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如果不是李克强总理说出来,估计好多人都不知道。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劣质假冒产品泛滥的尴尬局面,大量的圆珠笔笔头的“球珠”却需要进口。幸好,圆珠笔的“中国芯”问题现在已经解决。

事实上,中国制造业从1992年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仅仅通过16年时间就建立起了世界规模第一的制造业。而其他国家走完这个历程,至少要用上30年。但发展迅速的背后,却暴露出基础能力积累不足,尤其是在“三基”——基础元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方面。

对此,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2个月后,国务院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部署了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初步目标确保2025年中国迈入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2016年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阴霾不散,“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制造业转型以提升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成了紧迫之举。对于《中国制造2025》而言,2016年是“启动实施”的阶段——2016年底,工信部正式發布了《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其明确指出,到2020年,研制60种以上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而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不到20%。

今后一段时间里,传统制造业依然会是整个制造业发展和创造就业岗位的主要力量。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增长高峰智能化的转型期,制造业正在向智造业一步步靠近。

到了2017年,除了用“深入实施”这样的表述外,“智能制造”还着重强调要“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等产业技术。

毫无疑问,中国制造的智能升级,将是“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不仅是中国,世界各国都在制订智能制造的相关政策,将智能制造作为产业变革和发展的方向。此前发布的全球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2016)筛选出22个样本国家进行对比,比较结果显示,中国是智能制造发展的第二梯队,仅位于美国、日本等“引领型”国家之后。

虽然中国在该排名中位列第六,但在智能制造的发展环境、要素支撑、发展基础和制造业智能化应用水平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非均衡”特征,政、产、学、用、资的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面对这些客观现实,在全球智能制造强劲发展的背景之下,中国需要走出自己的路,中国企业要加快智能转型,研发核心科技,提升中国智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上海占领智造高地

在以前,“上海制造”就是品质保证。现如今,这座城市也在智能制造方面走到了全国前列。

3月6日,上海市政府官网发布通知,上海市经信委近日印发了《关于上海创新智能制造应用模式和机制的实施意见》,以加快上海智能制造发展,实施期限为2017—2020年。

据悉,此次上海提出的智能制造应用“十百千”工程具体内容是:培育10家引领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设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带动1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其中,建设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将聚焦汽车、装备、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船舶海工等重点产业。

事实上,上海很早就布局智能制造了。

在国务院2015年正式出台《中国制造2025》后,上海积极对接,2个月后浦东新区临港地区就启动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临港行动方案编制工作,提出要以前沿引领、跨界融合、重点突破为原则,把临港地区打造成为辐射带动长三角、服务我国制造业能级提升并在全球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

同样在201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就与临港管委会共同研究组建“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一年后,由临港集团与上海交大产业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上海交大临港智能制造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即平台公司)也正式运营。

为什么会选择临港?上海交大相关人士对《新民周刊》表示,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规划将打造若干科技创新区,其中临港作为智能制造承载区,推动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同时,临港地区集聚了一批高端产品制造企业,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智能制造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是重塑制造业竞争力的新引擎,临港地区的产业发展急需打造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因此,上海交大与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结合区域资源、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共同打造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据了解,智能制造研究院主要侧重于智能制造共性技术研发、试验测试环境建设、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临港地区以及上海的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支撑与服务。目前,智能制造研究院作为上海市首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之一,正在加紧建设中,已完成了步行机器人、智能维护、智能检测等实验室的研发环境建设。

而智能制造平台公司则主要侧重于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包括研究院的成果、上海交大的成果等。目前通过平台公司正在实施的产业化项目包括汽车发动机国产化制造装备与工艺、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试验、燃料电池极板制造等。

以航发验证测试中心为例,该中心一期已建成,包括多级轴流压气机试验台、CFM56-3C航空发动机实验平台、航发部件级結构完整性与可靠性实验室、跨音速压气机流-固-声耦合实验平台以及航发高级技工实训车间等。该中心将在C919飞机/发动机一体化适航取证关键测试技术、CJ1000A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地面燃气轮机、舰载燃气轮机部件级研发测试技术领域,为中国航发、上海电气、中船重工等产业集团提供先进测试技术服务和研发支撑。

为了全面发展智能制造,临港新区广发“英雄帖”,请来各行各业“大咖”合作——2016年11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上海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共同出资成立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据悉,临港提供办公场地、试验场地保障,信通院主要负责运营管理,提供相应的人才管理团队、技术资源。

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相关人士告诉《新民周刊》,虽然中心只成立了不到4个月时间,但颇有成效:一方面,中心正共同建设五大功能性平台:工业互联网综合试验床平台、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研发和产业化“双创”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安全试验验证平台、工业互联网产品一致性和互操作测试平台。另一方面,中心与上海本地多家工业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推动上海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

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杰曾指出,临港面向智能制造的战略重点将放在在营造智能制造的生态体系。“作为未来产业区,包括科技创新中心主体承载区的建设,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体系尤为重要。”目前,临港在布局方面将集聚产业技术平台、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以及科技金融、园区等多要素,推进整个临港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建设。“我们认为只有形成了产业生态的要素集聚,才能最终吸引更多的、更好的智能制造企业在临港进一步发展。”

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体承载区,如今的临港地区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高地。据临港管委会综合计划办主任汤文侃介绍,2016年,临港专项资金共40亿元,涉及产业扶持资金达到11.8亿元,其中6.7亿元为智能制造专项资金,共55个项目,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约44亿元。

未来,临港将聚焦扶持重点产业项目。去年,临港管委会委托浦东科投和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一期规模为50亿“临港IC装备和材料产业基金”,联合临港集团发起成立一起规模为10亿的“智能制造产业母基金”,将精准助推海洋相关产业发展。

鉴于李克强总理已经连续三年提到“中国制造2025”,相信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依然会是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而上海临港,恰恰展示了中国智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