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载体创新的认识

点击:0时间:2023-11-18 21:16:16

侯静

载体是媒介,是实现事物发展目标、内容、任务的手段和形式。如何在新形势新背景下,围绕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以尊重事实、规律的态度,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并进一步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载体优化和创新,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效性,是高校各级党组织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载体运用的困境

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载体运用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困境:

(一)方法运用的“老三样”

高校因其主体身份构成的特定及文化氛围的多元,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是具有相对优势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蕴含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隐形”开展的,目的在于通过“潜移默化”发挥作用。从全党组织工作的视角来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从内容上看是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的。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的实践工作中,在对待党的意识形态领域中最需要被传递和接纳的内容方面,组织的载体选择往往比较固定,严肃单一的会议召开、文件传达、组织学习等形式运用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各基层党组织往往过分偏重于呈现方式的“官方模式化”。当然,这些形式是必要而且重要的。但在高校相对活跃的文化环境里,过于单一刻板的呈现方式往往不被接纳或接纳效果不佳。一方面忽略了配套方法的选用,另一方面也没能意识到在核心内容既定的基础上,丰富和转变原有的载体形式的必要性,因而降低了效率、影响了效果。这种现状难免使得受众客体出现“视听疲劳感”,信息传递效果受到严重影响。这也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强调的尊重客体“接受规律”的思路和做法相违背的。

(二)盲目创新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在基层党建工作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一是新瓶装旧酒。在党建工作中不愿意深入调查研究,不愿意触及实际矛盾和问题,不愿意回应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只是为开展活动而设计活动,整天忙于“换马甲”、“炒剩饭”、“啃老本”;二是做表面文章。承诺在口头上,行动在会议上,落实在文件上。沉湎于文山会海,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三是搞形象工程。工作不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出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切从领导意愿出发,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热衷于搞花架子,制造轰动效应;四是过度包装。为了在上级面前夸耀业绩、媒体上抛头露面,把主要精力放在活动包装、事迹包装、材料包装上。表面上“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不断,实际上华而不实,本末倒置;五是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为了树榜样,推先进,抓典型,把主要人力、物力、财力重点都投到一些原来基础条件就比较好,管理比较规范,容易出成绩的领域,却忽视了筑牢基础,全面发展,不能做到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三)效果反馈的“虎头蛇尾”

基层党建工作始终围绕着提升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开展。不仅需要体现短时间内的建设成果,更重要的是需要对组织建设长期、良性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应对某一时期着重推进的建设项目,往往会出现“来时一阵风,去时无影踪”的虎头蛇尾效应。项目开展时轰轰烈烈,各种载体形式密集进行,但随着“形势”的调整转变,收而无声,没有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导致党建工作中非常重视的公开性、回应性、实效性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主动性、及时性没有体现出来,严重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效果。在高校范围内,党员师生因其职业属性和身份特点,往往对此较为关注和敏感,是活跃的发声主体。如果这种“虎头蛇尾”效应持续存在,难免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形成负面的舆论影响,不利于党的组织建设。

二、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载体创新的三个维度

关于基层党建工作载体创新的探讨,并不是一味地否定过往,而是应因时因势地在准确把握当前高校师生党员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载体的深入挖掘、整合优化和推陈出新。这种语境和实践领域里的创新,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一)原有载体的进一步挖潜运用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往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通过校园文化载体加以传递和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载体包括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既有有形载体也有无形载体。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继续重视发挥特色校园文化在基层党建中的熏陶作用。在实践中,各个高校因其不同的地域特征、文化传统和学科特点,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用以对师生党员的语言和行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推动形成优良校风、学风、教风,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步、文明、和谐的良好风气,培育富有特色、积极向上、文明进步的大学精神,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内历时弥久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传统媒体开展党建宣传工作,如校园报刊、校园广播台、电视台、校园宣传栏等。随着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技术的迅速变革,这些固有载体在当前社会范围内已经不是占据最主要地位的载体形式了,但因为校园文化的特殊性和校园环境的特定性,这些载体仍然发挥着重大效应。在这一前提下,如果按照原有形式推进载体建设就显得滞后了,需要不断在内容、宣传等方面加以挖掘,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三,要善于提升其他传统载体,如改进课堂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修正校园环境等物质载体、开发相关制度载体、推动行为养成载体等。

(二)可利用载体资源的整合优化

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各种可利用载体发挥着不同的效用,彼此间需要相互补充。因此,在载体运用上,不能搞单兵应对,而需要协同作战,综合运用各种不同载体,整合不同载体的力量,充分发挥合力。如针对某项具体建设工作,可以围绕活动目标设计活动内容,采取文化熏陶、社会活动、自我管理、多途径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多渠道文化载体、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载体、校内活动与社会活动结合载体、遵从管理与自主参与管理结合载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载体,以及校内外人际关系载体等多种类型,充分发挥多元载体类型形成的整合效应、放大效应和感染效应,从多个维度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激发学习工作热情。值得注意的是,在综合运用多种载体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整合的意识,并逐渐提升整合能力,以科学、效率、动态、优化为原则,根据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各个要素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载体的搭配,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主次分明、科学穿插、高效务实、效果明显。

(三)探索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宣传载体的创新发展

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广大党员获得信息渠道日益多样化、便捷化,使得传统宣传载体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微博、为例,二者是当下最受网民喜欢,也最为活跃的新型网络媒体。据报道,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我国用户已超过4亿。同时,统计显示,我国高校上网人数目前几乎达到高校学生数的100%,其中90.5%的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信息渠道。与其他社交工具相比,这类新媒体形式的载体具有用户数量庞大、发布即时快捷、裂变式传播等特点。利用、创设、构建有效的新媒体宣传载体也已成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吸引力和实效性的迫切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搭建可视、可读、可感、可交流的载体平台。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李振通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