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注重效率又充满悖论的公号世界

点击:0时间:2023-11-22 13:25:01

柏小莲

近日,一个做自媒体的专栏作家正在微博上讨公道。她做了一个很有个人特色的公号,却被营销公司成员之一的公号抄了个底朝天,非常明显的抄袭,却无法被腾讯的系统辨认和管理,而且这事就算闹上法庭,原创者也可能无法讨同公道,反而对方能够以强大的人力财力将此事一直拖下去。

这并非个例。跟她对战的仅仅是一个中等体量的公司,近日另有一家旗下有981个公号的公司量子云冈为收到上交所的问询函,不得不公开回应而备受质疑。公开资料显示,这家公司仅用51个编辑就运营了981个公号,每人平均运营24个公号,这种工作量基本上保持百分百原创是不可能的,最可能的一种运营模式就是大量洗稿攒制,然后在各个内部号之间进行分发。用一位朋友的说法,这基本就是“洗稿界的托拉斯”了。

所以嘛,整个公号营销产业就是这样,建立在原创者的尸体上。除了早期进入、实现圈地的首批个人大号目前还能活得不错之外.原创新号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要么选择永远在小群體内活动、没有商业化的机会,要么选择上述那种有着所谓自媒体矩阵的公司,加入洗稿大军,除此别无选择。

公号系统是非常封闭的,创作者和关注者之间只有一对一的信息流动,关注者逐渐只凭个人喜好和趣味,甚至最狭隘的标准——“三观”——来选择,这不是在拓宽认知,而是逐渐封闭和窄化。时尚类博主、财经类博主、读书类娱乐类等等各自圈地固粉,信息很难突破圈子的壁垒自由流通。而且即便是在每个细分领域,最受欢迎的那个往往也不是专业度最好的。

比如公号诞生初期火起来的一批影视号,多数为截图号,他们的写作模式跟今天的知识付费很像,往往一篇文章主要只讲一部电影,用截图加少量文字说明,向观众讲述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包括介绍人物、情节等,再将一些精彩的时刻夸张出来,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能够取得不错的阅读量。虽然也有不少人表示读完文章要找电影来看看,但5分钟“读完”一部电影,并可以跟别人在餐前酒后随意谈论一番,仍然比花两小时去认真看完这部电影“划算”太多了。

这就是一个注重效率又充满悖论的公号世界吧。我们在公号上阅读,以为节省了很多时间,但实际上这种轻飘飘的阅读又是浪费时间的杀手,久而久之,我们失去的是深度阅读的能力,对于文字质感的深切感受,因为最“适合阅读”的“公号体”永远是把一切东西扁平化、趣味化和下沉化,其中不乏粗暴扭曲的概括。

公号也杀死了专栏作家与博客主,当然,在公号繁荣之前,微博也在干着相同的事情,比如最初那些个人实名、认真分享的微博主逐渐被“××那些事儿”“冷笑话集锦”之类的营销号取代,和公号现状一样。

没人能抗拒背后巨大的商机,人人都想让内容变现,让内容生产者挣钱,试图找到最快捷最无本万利的方式。公号最初就是平台,现在仍然是,虽然有时候它还被称作“自媒体”,但号主们主要还是用它们来卖东西,最好的前景就是卖很多很贵的东西,至于是不是媒体,还能不能成为媒体,早就不重要了。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