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你未曾见过的故宫

点击:0时间:2023-12-03 13:17:10

“连灰尘都是文物”

与一般博物馆相比,故宫博物院是特殊的。它不是为了陈列文物而存在的建筑,它本身就是“文物”。

1925年开始打开宫门对公众开放的故宫博物院,开放之初就经历了“北京市内万人空巷,交通为之堵塞,成为当天各大报纸的重大新闻”的盛况。

然而直到1949年以后,故宫才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整修。日常的小范围修复也在陆续进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国务院每年向故宫拨出维修专款,少则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

第二次大修从1974年开始延续了7年。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只能把人力、物力集中在危房、塌房的抢救性修复上,“坏哪儿修哪儿”。

故宫未开放的区域则一直在人们的视野之外。网络上曾流传一组名为《残垣断壁,故宫未开放区的真实景象》的照片,有网友感叹“看习惯了它的辉煌与宏伟,想不到还有这样凄凉的一面”,但也有不少人觉得“别有一种味道”。

目前,故宫对公众开放的区域集中在中轴线一带,南起午门,北至神武门。故宫内部围绕各建筑群而建的红墙,形成不同院落的分区,红墙内建筑物的面积大约占故宫整体面积的2/3,现多作内部办公科研用途。

“工作人员也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去,有些没有开放的宫殿长期锁着,只有有任务的时候才能进去。”祝勇举例,“比如故宫里有个很高的建筑,叫雨花阁,屋脊上有四条飞龙,特别漂亮。那是修炼藏传佛教的地方,乾隆收藏的佛像、唐卡还是他在世时那样,这么多年都没有人动过。”祝勇第一次进去时特别惊讶,“这个宫殿里连灰尘都是文物”。

“节流”难题

“像雨花阁这种建筑,目前没有开放,也不可能开放。空间太小,如果游客去早就踩塌了。”祝勇认为故宫100%开放不太可能,“2012年10月2日~天就接待了18万人,相当于某些地区一年的接待量”。

2012年,故宫博物院接待观众1534万人次,同比增长9%。根据英国《艺术报》于2013年4月公布的数字,世界四大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圣彼得堡埃米塔什博物馆2012年的参观人数均未超过1000万。

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客流量令故宫在文物保护、古建维护、游客安全等方面承受巨大压力。2011年的五一黄金周,故宫曾尝试采取限流措施,规定每天参观人数上限是8万。“但根本关不上售票窗口。面对积聚在窗口不肯离去的观众,只能继续售票。”

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告诉记者,有一次限流时,进不去的游客全都堆在东门、西门、南门地区,“旁边就是国务院办公的地方,严重影响相关部门的办公秩序,甚至是国旗班正常的休息”。

2011年7月2日起,故宫开始实行单向参观,所有游客只能从南侧午门进,经北侧神武门出。新规实施后,故宫参观秩序得以改善,有效避免了双向参观造成人流堵塞。开放VS保护

另一条路,就是通过增加可游览空间来分散游客。

但刘阳分析,预期的分流游客效果很难达到。一直以来游客最密集的区域是“中轴线”,自南向北包括前三殿(前朝典礼区)、后三宫(宫寝生活区)和御花园。“皇帝在哪办公,在哪睡觉,这是所有老百姓都会去看的,没法分流。”

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主任傅红展曾提到过一个“奇怪”的现象,《清明上河图》在上海、台湾、日本展出时都引起了轰动,高峰时期甚至会出现排队四五个小时等候参观的盛况;但在故宫院内展出时却影响平平。究其原因,对于普通游客来说,红墙黄瓦的皇家建筑群才是最吸引他们的“展品”。“游客不太在乎看到多少文物”,书画、器物,虽然样样价值连城,放诸故宫这个文物的海洋中,就吸引不到眼球了。

祝勇多年来几乎走遍了故宫的角角落落。在一些不开放的宫殿里,“春天一地的荒草和鲜花,进去以后会没到膝盖,也挺震撼的”。“雪后的故宫更加冷清空旷,屋顶上厚厚的积雪慢慢地裂开,就像冬天河水冰裂一样,然后突然掉到地上。前后左右不同的宫殿大块的积雪‘扑通扑通落下,感觉非常奇妙。”这些微妙的体验经常被他写进书里,“听着导游词匆匆走过的游客不会有这些感受”。

故宫网站提供给游客的“两小时游览推荐路线”,覆盖的也只是“中轴线”区域。刘阳透露,故宫的游客中,参团游客占了六七成。而旅游团一般在故宫停留的时间只有40分钟至1小时,只够沿中轴线一路走过。在这种关注度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虽然故宫已经陆续开放了一些建筑,但疏散中轴线游客的效果并不明显。

办公科研区的迁出也面临“很现实的问题”。院长单霁翔透露,去处之一是西河沿文物科技保护用房,位于故宫最西侧,红墙以外,灰墙以内。另一处在距故宫约35公里的海淀上庄,将建设现代化的库房和5万平方米的园林。但刘阳认为,“很多部门不可能搬离故宫,比如接待部门、保卫科、消防队。”故宫机构庞大,内设处级机构30个,在职职工1400余人。“文物移动起来很危险,修复、科研工作也无法脱离原址进行。”

全面开放后,仅剩余的24%空间将如何分配,目前故宫方面还未公布具体规划。另一个“故宫”

“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俄国埃米塔什博物馆是公认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但是,无论以任何标准进行评价,故宫博物院与之相比毫不逊色,故宫博物院应该成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2012年7月,在媒体通气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如是说。

从馆藏数量、古建规模、历史意义来说,故宫确实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它与世界一流博物馆的距离是否真如单院长所说那样近?

删繁就简。经常被拿来和故宫比较的博物馆,是另一座“故宫”。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系出同源。1948年秋,经过三批运送,共计2972箱文物抵达台湾。

1965年,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现址落成开放。由于历史地位特殊,台北“故宫”由台湾“行政院”直接管辖,与“文化部”、“教育部”等同属“部会级机构”,并有专门的《“国立故宫博物院”组织法》明确其地位。

台北“故宫”的经费需要“立法院”审核通过,并一年两次向其报告。公众也可以在“故宫”的官方网页上查到历年年报,清晰记录了全年工作和预算执行情况。大至南部院区筹建费用,小至赔偿收入、废旧物资售价,各种明细——可查。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化。”台北“故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文化衍生商品的成功使销售业绩扶摇直上。‘朕知道了纸胶带正好赶上清宫电视剧热潮,加上网络社群疯转、媒体热烈报道,一度热卖到缺货。以本院明星文物翠玉白菜造型设计的‘翠玉白菜伞、仿宋代官窑瓷器冰裂纹的‘冰山一脚潮袜也赶上了这次风潮。馆藏的69万余件华夏文物是文化创意的活水源头,可以深入探索其中蕴含的元素和故事。”

台湾一位艺术史学者告诉记者,近年来国际上博物馆自筹经费的呼声很大,不少博物馆努力推出更吸引人的展品、外借展品、开发文创商品等来增加收入。虽然增加了偏向商业的活动与运作,但仍以保存、研究、策展、教育为核心价值。

(源自《时代周报》)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