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列宁执政党党内民主思想研究

点击:0时间:2023-12-09 12:45:18

[摘要]关于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历来富有争议。有观点认为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不顾俄共(布)成为执政党的有利条件,仍旧沿袭革命时期的集中制传统;还有观点认为列宁在党内以民主之名行集中之实,集中制彻底取代了党内民主。这两种观点实质是对列宁领导俄共(布)建设党内民主的历史背景、原则和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历史地位等方面的错误认识,因此有必要回应这两种误读,进一步认识列宁关于执政党怎样建设党内民主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光辉。

[关键词]列宁;无产阶级执政党;党内民主;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87(2015)01-0010-07

[收稿日期]2014-05-20

[基金项目] 2013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地特别委托项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研究”(13JDKDD001)。

[作者简介]刘娜娜(1988-),女,山东青岛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一重大命题,表明了我们党对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视和推进党内民主的自觉。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领导者,也是党内民主的积极推行者。在领导俄共(布)进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十分重视党内民主的建设与发展。列宁本人是具有高度民主作风和民主意识的领袖,但是,关于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历来富有争议。既有与列宁同时期的卢森堡、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等人对列宁集中制思想的批评,也有后来的一些西方学者指责列宁时期没有民主,对列宁的集中制思想有过严厉的批评和辛辣的嘲讽。我们有必要厘清十月革命后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对于一些明显的错误评价,应予以明确的反驳和纠正,对于一些不顾当时特定历史条件而妄加的评论,应给予科学的解释和澄清。所以,进一步准确、系统地研究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科学地评价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对认识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有重要意义。

第一重误读:列宁在和平环境下仍旧沿袭革命时期的集中制传统?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共(布)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登上了历史舞台,从一个率领无产阶级夺取革命政权的革命党转变为带领无产阶级和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执政党。揭开历史新篇章的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成为执政党的俄共(布)也认识到应及时调整革命时期的组织形式,发展党内民主,有观点却据此认为列宁在这一时期并没有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思想,沿袭革命时期的集中制和以革命家为核心的组织理念。事实是否如此呢?“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经济的生活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1](P459)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立足于所处的现实条件,对他的误读源于对当时历史环境和现实条件的错误认识,有必要回顾列宁领导的俄共(布)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面临的形势。

(一)帝国主义包围中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执掌政权的党

列宁执政党党内民主思想是置于俄共(布)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宏观背景之下而展开的。列宁领导的俄共(布)执掌政权的时期,正是资本主义时代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从国际环境上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重大变化,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十月革命的胜利掀开了世界历史的新篇章,但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崭新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重重包围中。这是列宁领导俄共(布)执掌政权、巩固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这决定了苏维埃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充满挑战。革命时期面临夺取政权的艰巨任务,革命胜利后,政权仍然不稳固,同样是面临极端困难的条件,要想扭转以饥饿、寒冷、运输瘫痪等严重形式呈现出来的崩溃局面,“在这个时期,无产阶级的全部斗争和活动,无论是经济的或政治的,都应当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一致,更加集中,更加需要统一的意志和钢铁般的团结”[2](P63)。因此,作为执政党的俄共(布)要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建设一支有力的、先进的队伍,既极端重要,也极端困难。

(二)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发展执政党的党内民主

从国内环境看,在经济文化落后、缺乏民主发展土壤的基础上发展党内民主,俄共(布)面临巨大挑战。历史上的俄国是一个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都十分落后的国家。从经济上看,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古老的村社制度长期存在甚至一直遗留到革命时期,欠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从文化上看,文盲占社会的大多数,因此列宁也指出在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无法发展民主的。俄国素有的崇拜权威、易走极端和革命反叛精神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俄国革命无法回避的前提条件,也是列宁领导俄共(布)建设和推进党内民主的宏观历史背景。一方面,这为俄国革命和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在长期富有专制集权传统、缺乏民主发展土壤的国家里推进民主建设,也是巨大的挑战。

尽管十月革命胜利后,有过短暂的和平时期,但这仅仅是相对的和平,革命的任务仍十分严峻。1918年6月,莫斯科发生武装叛乱,国内战争爆发。紧接着是十四国的武装干涉,俄国陷入巨大的内外危机之中,俄共(布)处于更为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之中。十月革命的胜利并没有立即换来和平建设环境,国内战争的爆发导致俄国进入三年的“军事共产主义”时期。与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相对应,俄共(布)在组织形式上也是“极端集中制”,党内实行军事命令制和委任制,一切以保证令行禁止、军事胜利为原则。列宁说过:“‘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3](P502)这样的组织形式为保证战争的胜利所必需,但是在战争结束后的和平建设时期,则必然要予以调整。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俄共(布)执政后的形势十分严峻,在这样的条件下当时党内的“广泛民主”主张显然行不通。但这并不意味着列宁不顾执政时期和革命时期的条件变化而一味地坚持集中制,他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从俄共(布)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看,从“夺取俄国”转变为“管理俄国”,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俄共(布)要顺利地实现角色的转换,既需要理念及时转变,更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落实与推进。随着执政地位的取得,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已认识到党的历史使命有了新的变化。列宁指出,“建设新的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任务,“无论改造的形式或具体改造的发展速度,我们都不可能知道”[4](P545),因此,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需要从科学认识执政条件下党的历史使命的角度,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和先进性。从发展党内民主的意义上来看,历史使命的变化要求无产阶级执政党在发展党内民主的同时,不断推进人民民主的发展。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第二重误读: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实质是集中取代民主?

列宁在很多场合多次论述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早在革命时期就将民主集中制确立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原则在组织建设中得到较好的运用。尤其是在随着国内战争结束,形势缓和,建设先进的苏维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成为主要任务的情况下,列宁更加注重党内民主原则的落实和推进。针对党内存在的批评集中、只讲民主的论调,列宁结合新政权的经济建设任务重申对待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态度,即现在的任务是把无产阶级所能集中的一切力量都投到经济建设的任务中去,需要“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组织”[3](P121),否则苏维埃政权连两个月也支持不了。有人据此认为列宁虽然主张民主,但民主集中制往往在具体实践中体现为高度集中制,因此列宁本意上是以民主之名行集中之实。对此我们需要全面和系统地分析列宁关于党内民主的主张和具体做法,我们发现列宁关于俄共(布)怎样建设党内民主的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侧重点,但始终围绕着一条基本的脉络,这一脉络就是列宁发展执政党的党内民主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

(一)党的民主建设目标取决于党的历史任务

列宁时期,党的民主建设目标伴随着党的发展、壮大和工作调整而确立和调整。

革命党时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的主要任务是夺取政权,党内民主建设必然要服务于这一根本目标,因此党内一切组织形式和活动策略均以加强党的战斗力为根本指向。以后的事实证明,列宁反对“广泛民主制”坚持民主集中的组织原则,极大地保证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艰苦的革命环境下巩固组织建设和提高战斗力。

战争时期实行的党内军事命令制和委任制,在和平建设时期必须予以调整。现实主义的立场在列宁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他力排众议,从1921年春天起,果断地实行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等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同样,在党内民主建设上,适时调整组织原则也是响应现实的迫切要求。

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和平的环境下,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成为首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俄共(布)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和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分别产生了由列宁起草或领导起草的关于党的建设问题的两个决议,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十月革命后到“十大”期间俄共(布)在党建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反映了列宁这一时期关于党内民主的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为了避免极端集中的组织形式损害党内民主生活,《关于党的建设的当前任务》的决议对吸收普通党员参加党的生活、尽可能经常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允许党内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和批评等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在俄共(布)建设党内民主的历程中占据重要位置。1921年3月召开的“十大”在决议《关于党的建设的当前任务》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党的建设问题》的重要决议,对党内民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出了“工人民主制”的设想并且为实现这一设想而规定了明确的方法。遗憾的是,在列宁逝世后,“工人民主制”的设想并没有得到实施。

(二)党内民主的发展服务于党的战斗力建设

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质上是一种应急措施,列宁曾明确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切以社会既定条件为转移。在这种历史性转变过程中,尤其需要统一党的意志,强调集中是为了更好统一党内意志,增强党的战斗力,但是也不应否定民主。民主与集中是同等重要的。应当看到,俄共(布)由革命党到执政党,虽然角色转变了,但是所处的现实条件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时代背景。革命时期面临夺取政权的艰巨任务,革命胜利后,政权仍然不稳固,同样是面临极端困难的条件,要想扭转以饥饿、寒冷、运输瘫痪等严重形式呈现出来的崩溃局面,俄共(布)无论是作为革命党还是执政党,都必须增强党的战斗力。党内民主建设应服务于党的战斗力建设,列宁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即党内民主建设的任务既要服务于取得革命胜利的需要,也要服务于巩固党的领导地位的需要,更要以利于实现党的团结统一为原则。

党内民主建设以坚持、改善和巩固党的领导为原则。无论是在建党初期,列宁与马尔托夫所代表的两派就党章第一条发生的争论,还是和平时期党内发生的关于工会问题的大讨论,党内的分歧和派别的争论都揭示了这样的问题:无产阶级政党与无产阶级的关系是什么?是否应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列宁认为正是对阶级的党与阶级的关系认识不清,才会产生这样的意见分歧。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共产党,党所代表的是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这一关系决定了阶级的党和党的阶级是辩证统一的。阶级的党意味着党可以领导几乎整个阶级,但这并不是说先进部队同拥护它的所有群众没有任何区别。就连最职业的组织也没有办法囊括整个工人阶级,将所有向党组织靠拢的人员都认可为党员只会限于泛化意义。党作为先进部队的任务是把逐渐扩大的工人阶级提高到先进水平。列宁进一步强调应确立清晰的组织界限,坚持组织原则,反对涣散状态和无政府状态。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体现和发挥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而不是模糊党的领导作用。任何有悖于这一目标的党内民主建设都是有损党的发展的。

党内民主建设以利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为原则。松散的党组织是没有战斗力的,唯有“钢板一块”的无产阶级政党才能承担起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保持党的战斗力,无论是革命党还是执政党,派别活动都不利于党的建设和发展。党内民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的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偏差,就会直接影响党的团结统一。列宁吸取了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由于无原则的民主方式造成党的分裂的教训,在此基础上,格外警惕俄共党内以“广泛民主论”为代表的无原则民主论调,在发展党内民主的过程中,坚持以维护党组织的团结统一为原则,反对各种形式的派别活动,始终保持俄共(布)团结的“张力”,保持党组织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三)党内民主的进步服务于党的先进性建设

党内民主的建设服务于以民主和集中为取向的党组织的有机统一。列宁认为,党内民主的目标取向不是分散党组织的中心,而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凝聚党组织的力量。在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的同时,营造党内民主氛围,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双向互动,才是有机统一的党组织。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统一是打造强有力的党组织的力量来源,作为组织原则,无论是赢得战争的胜利还是开展经济建设,民主集中制都在实践上为俄共(布)应对各种外部挑战和内部分歧提供了组织保障;列宁领导的俄共(布)用自身实践揭示了有机统一的政党在动员政党内部的和社会的资源的有效性和彻底性。形成生动活泼又团结一致的局面,既是民主和集中有机统一的党组织的表现,又是建设有机统一的党的目标;此外,党内广泛发扬民主,是维护党员主体地位的体现,列宁以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为衡量党内民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有力地保持了组织的“潜在力”。

党内民主的发展服务于党组织力量的巩固和整合。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是政党的重要功能之一。执政党能否拓宽民众的利益表达渠道,并有机整合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是衡量其执政水平与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政治学研究中大多侧重于执政党整合社会利益和群体诉求方面,对执政党对自身的整合即党内部的整合关注甚少。实际上,锻造一支强有力的执政党,基本前提是这一政党是富有力量的“钢板一块”。而要实现政党自身的巩固团结,离不开执政党在内部有效整合不同的利益诉求。列宁时期,俄共(布)党内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建党尝试、多数派与少数派的分裂、多党联合执政的尝试到最终一党执政的确立,在如此复杂的过程中,利益容易发生分化和重构。列宁十分清楚无产阶级政党除了团结统一的组织,没有别的武器。同时也强调要实现与战争时期不同的团结和统一,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将党的各个独立的队伍重新整合,在吸收全体党员积极参加党内生活的基础上实现团结。

党内民主的发展服务于党领导社会建设的能力要求。党的先进性体现为党领导社会建设的能力,党的组织任务同党所面临的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密切相关。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因此对党的组织任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列宁指出,党必须整顿队伍,把力量彻底加以调整。要把党员正确地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上去,确保一切工场都能有一个强有力的有主动精神的共产党核心,把党员安排到既匹配自身专长又能发挥个人才干的工作岗位上。党员在所在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专长,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是从微观层面上具体、真实地体现党的先进性。

总之,思想史研究一个基本的立足点,是弄清楚当时提出这一思想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以这一研究原则为指导,我们可以说,列宁领导下的俄共(布)卓有成效地回应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严峻的环境下怎样建设一个民主的、先进的、有战斗力的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挑战。在列宁执政党党内民主思想问题的研究中,对于一些明显的错误评价,应予以明确的反驳和纠正;对于一些不顾当时特定历史条件而妄加的评论,应给予科学的解释和澄清。所以,进一步准确、系统地研究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科学地评价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对认识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和政党学说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