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航天奠基人的绿色贡献

点击:0时间:2023-12-14 16:11:10

夏日 郝诚之

一、跨越世纪的理论创新

作为有全球眼光、人本观念、系统思想的战略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应对人口膨胀、资源匮乏、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气候恶化、空气毒化、第三世界贫困化等全球危机的思考。在领导国防科研工作间隙,他深入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沙漠戈壁进行调研。1984年6月,钱学森应《内蒙古日报》之约,发表了对我国牧业文明进行历史反思和科学开发的专论《草原、草业和新技术革命》(后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同年7月,他首提沙产业、草产业为核心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创新理论体系《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发表在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主办的《调研通讯》1984年第27期上,为我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绘出了第一张蓝图。

钱学森院士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用新的思维来对待沙漠,在广阔的沙漠中建立起可产生上千亿元产值的大事业。”钱学森说:“我对沙产业的认识,这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开始参加火箭、导弹发射试验,发射场在内蒙古自治区巴丹吉林沙漠的西北——额济纳旗附近的戈壁。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戈壁。书本的知识使我觉得戈壁只是一片荒漠,什么也没有,实际一看,则不是那样。动植物很多,而且是在其他地方不易看到的”。“我就从这里得到启发,觉得沙漠戈壁不是完全不毛之地,关键是我们要经营,用科学技术来经营管理。”

钱学森说:“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搞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戈壁滩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技术,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产业。我们在西部开发中,首先要转变关于西部沙漠的思维定势,看到沙漠上也有搞农业的有利条件。所以不仅是‘治理,更重要的是‘开发,将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这就是我提出开发沙产业的指导思想。”

钱老之子钱永刚教授在纪念钱老诞辰100周年研讨会上说,我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26年致力于沙草产业的科学发展和理论验证,就是为了解决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后遇到的“三个怎么办”,即常规能源用完怎么办,18亿亩耕地红线突破怎么办,中国人口发展到30亿“要丰衣足食怎么办”。钱老指出,生态底线不应局限于耕地,还应包括60亿亩草地和10亿亩可以治理好的沙地。“60亿亩草地是潜在资源,我国的畜牧业会有一个大发展”,“真正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年产值可以达到几千亿人民币”,牧业古国可以成为现代牧业强国。

钱学森说,中国的绿色发展“必须服从世界趋势,走新技术革命的道路”,必须要“转变关于西部沙漠的思维定势,通过高科技和大市场,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这是创新的阳光产业、节水农业,也是新型的扶贫工程、知识经济。其特点是“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依靠科技,形成产业,对接市场,创造财富,造福百姓”。钱老强调:“一旦农业系统工程用到草产业、沙产业,就能大显身手”,要绿化、转化、产业化“三化互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统一”。

为了通过“治用结合,以用促治,以治保用”,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做到防沙、治沙、用沙、管沙四结合,向沙漠要效益,向市场要红利。必须坚持五条标准:太阳能的转化效益、知识的密集程度、是否与市场接轨、是否保护环境和是否可持续发展。

目标管理的“三原则”是资源可再生,经济可循环,发展可持续。变自然界的生物链、食物链为产业链、效益链,构建新的平衡系统,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新模式:“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双赢,富民强国结合”。

二、来自西部的实践验证

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五大草原都在西部,水土流失面积的80%在西部,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的90%以上在西部,农村牧区60%以上的贫困人口在西部。55个少数民族中的50个集中分布在西部。日益扩大的东西部发展差距,不但阻碍国民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影响着21世纪国家的长治久安。

有感于西部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面临的种种困难,钱学森院士早在2000年就在给中央领导的信中说,跨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应该有新的思路”,“起点一定要高”,“要用科学技术解决西部人民的富裕问题”。2002年12月,钱老支持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成立并破例担任名誉顾问。他在贺信中指出:“内蒙古的优势产业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沙产业和草产业,这是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内蒙古的同志紧紧抓住了这两大产业,真正建设成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和草产业,内蒙古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也会得到改善。”

内蒙古自治区分布着我国八大沙漠的一半和四大沙地的全部,是西部生态建设的主战场,成败进退对全局影响重大。建国以来,内蒙古的沙害重灾区鄂尔多斯市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进行了艰苦的摸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地流传的一首新民歌很能说明问题:“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砍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新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城乡一体闯市场。”原鄂尔多斯市领导白玉岭同志在“2007首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上深有感触地说:“50年过去了,我们终于明白了人要吃饭,羊要吃草。西部大开发,生态是重点,沙漠化防治是难点,沙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是焦点。突破口是产业化,现实的选择是发展钱学森理论指导的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几次大开荒,使鄂尔多斯的沙漠化面积一度达到80%;此后经过20年的治理,植被状况有所改善,可1998年后遭遇连续四年大旱,沙漠化迅速反弹,2001年沙化面积又占全市面积的70%。2011年,经过多年治沙奋战,鄂尔多斯生态终于实现大逆转,以沙生植物灌木、半灌木为主的草灌乔结合的植被盖度高达70%,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3亿吨。转移农村人口40万,沙产业、草产业的增加值高达11.3亿元。2008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胡锦涛登门看望钱学森时说:“前不久,我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考察,看到那里沙产业发展得很好。沙生植物加工搞起来了,生态正在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他握着钱学森的手说:“钱老,您的设想正在鄂尔多斯变成现实。”同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宣传部部长的刘云山要求总结“鄂尔多斯发展模式”,指出:“到鄂尔多斯,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理论工作者要对这个发展变化、沙产业草产业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

三、造福人类的中国版本

2008年5月,在内蒙古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内蒙古林业厅和沙草产业协会召开了“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科学发展沙草产业专家座谈会”。全国30多位知名专家公认,内蒙古是钱老沙草产业理论的“孕育构思之地和试验示范之地”。钱学森院士不但派人出席并讲话,而且带来了写给内蒙古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巴特尔的一段话:“内蒙古各民族人民过去在‘两弹一星事业上作出了贡献,现在又在沙产业、草产业方面带了个好头,作出了榜样,我希望他们把沙产业、草产业的经验推向全国去!”

2013年8月,李克强同志在给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将继续遵循规律,强化科学治沙、综合治沙,探索实践防治荒漠化的新理念、新模式、新产业,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进程中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类绿色可持续发展。12月18日,他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以京津风沙源治理为重点的重大生态工程会议上强调,要“支持地方大力发展沙产业。”

截至2013年底,国务院已三次下文“鼓励发展沙产业”,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都把“加快发展沙产业”写入政府红头文件。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林、沙、草产业”。因为这一战略重点坚持了以绿色取胜,按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为百姓谋利,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

“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是由联合国组织牵头主办的、致力于世界沙漠环境改善和沙漠经济发展的国际论坛。始终坚持的共识之一就是“合理利用沙漠再生资源,积极发展沙产业,促进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与会专家认为,以中国工商联副主席王文彪先生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团队25年如一日,用心血浇灌成熟的“库布其模式”,成功展示了钱学森创新理论的时代价值和深远影响,值得向全球推广。联合国原副秘书长、联合国(里约+20峰会)秘书长沙祖康先生为此题词:“深切怀念钱学森先生,践行钱老早在八十年代就提出的关于用好沙漠、建立沙产业的伟大思想,造福中国和世界人民。”□

(作者:夏日: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郝诚之:中国沙草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刘秉承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