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远离曾伤害你的人,靠近帮助你的人

点击:0时间:2023-12-16 09:14:40

游识猷

我从不认为孩童如天使,因为我仍记得文疆。

他是我的小学同班,高,瘦,长相显老。有一回他被老师撵去教室门外罚站,路过的副校长打量半晌,问他,“这位家长,您找谁呀?”——那年他小学四年级,一米七八。

文疆在班里身高排名第一,成绩排名……倒数第一。他并非顽劣厌学,只是反应慢、学得吃力,只好老轻声细语地四处问,“同学,请问能帮忙讲这道题吗?”讲完了,他听不懂,仍然道谢,回去苦雨凄风地撑着头想半天。

不知自何时起,班里的男生开始流行一个游戏,欺凌文疆。

一开始是藏课本作业,文疆虽高,性子却软,从不反抗。然后是推搡绊倒,书包被丢到门外,他再默默捡回。最后,男生们开始编他的流言,说他暗恋女生甲,说他给女生乙写情书,说他去女厕鬼祟偷窥——最后这条很快被人配曲作成了歌谣,他们遇上他就唱,围着他笑作一团。文疆涨红脸,仓皇四顾。

他一退再退,男生们对他的敌意却越来越深。没人和文疆说话,除非是为了嘲弄。直到小学毕业,这场游戏终于结束。

每个曾被欺凌的人可能都想不通: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永远是我?

答案很残酷。一开始你被欺负,可能只是因为偶然——比如班里最受欢迎的孩子心情不好,找人出气。此后你一直被欺负,则是必然,因为最开始欺负你的人,不想觉得自己不好,只能选择觉得你不好。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聪明勇敢、道德高尚——这是“理念”。然而,我们也有愚蠢怯弱、卑劣背德,甚至加害他人的时候——这是“行动”。这些行为,显然不符合我们内心对自己的定义。当“理念”和“行动”冲突,人们就会本能地觉得不舒服。

如何解决这种不适感?一,改变行动;二,改变理念。

改变行动,即认错、弥补、改过。这是最勇敢的一条路,但也是最少人选的路。你很少见到有人说,“我做错了,是我的责任。我将弥补,绝不再重蹈覆辙。”不不不,人们统统拼命自辩。

因为改变理念比改变行动简单得多。欺负文疆的人不愿觉得“我是个欺负无辜同学的坏人”,为此,他们必须说服自己“都是文疆的错,那种人活该被欺负”。每个受害者身上,自然有一万条不是。一个人决心挑你不好时,你呼吸心跳都是错。

而这一切,都在下意识间发生。

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可能是心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无数研究显示,戒烟失败者会说服自己,烟草危害并没有那么大。投资被骗者会拒绝报警,耐心等待“暂时的周转困难过去,就可以收回本息”。在实验中接受指示、动手给陌生人施加强烈电击的人,会认为“我只是在遵照指示”。哈佛一项研究显示,遇到粗鲁无礼的医师后,比起那些无处投诉的人,有机会投诉者在投诉之后,对医师的怒火反而更高——他们深信,我之所以投诉,是因为对方实在可恶至极!

人类不是理智的生物。我们受一时的情感驱动,便冲动行事。做完事情后又会下意识地为已经做过的事辩护——我是对的、有道理的、没有责任的。事情越是覆水难收,越是无可挽回,人们越会坚持“我没错”。

真正能正视自己,知错能改者,万中无一。

假如有人毫无理由地伤害你、错待你,不要期待那人是万里挑一的那一个。更大的可能是,他即使一时愧疚,也会很快找到理由说服自己,你所遭遇的一切,是你应得。

生命短暂,勿要纠缠。远离曾伤害你的人,靠近曾帮助你的人——认知失调也有光明一面,帮过你一次的人,从此很容易反复帮你,因为他们也已经为帮你的行动找到了理由,“我为什么总帮这人呢,总不能是因为我爱心泛滥干傻事吧,一定是因为,这人是可造之才!”

如何说服别人帮助你

1.互惠法。先送别人一些小花小礼物,对方收下后,再提出自己的请求,并说明“礼物与请求无关,您收下礼物,不意味着一定要帮我”,这样别人反而更容易答应请求。

P.S. 推销员常常这么干,先送出小赠品,再“介绍产品,听听就好,不一定买”。

2.微小要求法。在确知对方的能力范围后,提出对别人难度较小的请求。对方帮忙后再郑重感谢,表明对方的帮忙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获益。

P.S. 100元美钞上的富兰克林就曾这么干,通过向政敌借一本罕见但政敌恰好拥有的书,他成功与对方化敌为友。

3.爱屋及乌法。先寻找与对方的共同点——共同的朋友,共同的穿着,共同的爱好,再利用这些共同点来和对方加深感情,最后提出请求。

P.S. 如果有人先问你的情况,然后惊呼“好巧我也是”,那么他可能正在这么做。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