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的婚俗老礼儿

点击:0时间:2023-12-17 21:18:48

冰野

在远古时代,祖先们关于婚俗停留在“原始群婚”,属于“杂交”的阶段,这一点从“北京人”的居住情况可推知。从辽开始,北京开始盛行“妻母报嫂”,《三朝北盟会编》里说道“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此”,这样主要是为了保证家族及家族财产的稳定性。

辽、金、元、清封建王朝确立之后,先后大批迁居北京的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满人基本接受了汉族婚礼仪式,但也在一些方面保留了本民族的婚礼习俗和特色。如辽代皇帝娶皇后时,要在汉族中选一位德高望重的尊者,当奥而坐,以主持婚礼。所谓“奥”,指的是房宅西南角,送皇后的人要拜而致敬,后世称为“拜奥婚”。明代北京婚仪,定亲要“合礼”,择吉日到女家“相亲”,之后“下茶礼”,接着“纳彩”,婚前一天举行“催妆礼”,成婚“撒帐”,这是增添了南方人习惯的汉族婚仪“六礼”。清朝定鼎北京后,一反满族人入关前极为简朴的婚仪,形成了一套比汉族“六礼”更繁琐的婚仪,分为通媒、小定、拜嫁、下茶、开剪、迎娶、坐帐、合卺、分大小、回门等程序。其中新人男左女右并肩上床“坐帐”时,由宗老吉服致祭,用满语念合婚歌,每念完一节即切肉一片,掷于空中,向地酹酒一杯。

辛亥革命后,女权运动呼声高涨,一夫一妻制得到公民认可。民国建立,北京地区对前朝的婚仪大部分继承下来,局部有些改变,减少了北方少数民族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夫一妻制”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律得以推广和实行。

老北京人娶亲讲究排场,一切的气派都要在迎娶上体现出来。从大的程序上看,有相亲、合婚、放定与迎娶四大步骤。

早年间婚姻都是父母包办.与今天自由恋爱不同父母包办的第一步是提亲。男性和女性由家长牵线搭桥、相亲。经过接触,男方送彩礼,聘定妻子。聘礼北京一般都是铺盖、首饰等等。北京婚俗中拜高堂、敬茶、改口,是中国汉族传统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虽然现今的婚礼仪式上没有以前那么多规矩,但新人向父母敬茶、改口却一直保留着。一般婚礼都是四更迎亲,如果是离婚再婚的话,需要晌午过后才能去迎亲,这些传统的习俗有些保留至今,有的已经失传了。新人拜过天地后,上炕揭盖头,夫妇才算正式见了面。拜堂后要“闹新房”。新婚夫妇进行同吃子孙饽饽、喝交杯酒、撒床、上头等仪式。一般新人结婚的第一天忌讳也有不少,比如结婚当晚忌坐婚床。送客的时候要端喜糖喜茶立于门外送客,这也表现了北京人好客待客之道。

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这就是所謂的“回门”,也叫“回酒”。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见完礼后,便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饭后,新郎独自回家,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到了此时,一场富有戏剧色彩的婚礼才宣告闭幕。

结婚是两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中规中矩的汉人婚礼形式已不常见,现在多半都是土洋结合的“洋婚礼”,当这些老的规矩一点一点的在失传,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婚礼形式和礼节也只能出现在志书里了。因为传统婚姻难以融入现代生活,毕竟婚纱比红盖头更漂亮,更吸引年轻人,而且传统婚姻的相关行业和手艺人已凋零殆尽。

标签: 婚礼 汉族 都是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