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刘敏
从泰国回来,我时常做梦,梦到支教的学校,梦到那群可爱的孩子们……每当此时,我总是任由思绪飘飞。
2015年3月,我接到去泰国支教的通知。经得家人同意,并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我踏上了泰国的土地。
尴尬的第一堂中文课
泰方老师们热情的接待让我倍感温暖。记得到达宿舍的时候已是傍晚,中文校长热情地帮我整顿行李,另外一位泰国老师带我去买生活用品。花一晚上整理好宿舍,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正式上班了。
由于办手续耽误了两个星期的课程,前期的课由另外几位老师帮忙代上,所以上班的第一天,我还没来得及适应,就按照课程表进班上课了。刚拿到课表和教材的我,心随着高跟鞋“噔噔噔”的声音打着鼓。刚进教室,就听到一片欢呼声,接着一个带着大墨镜的调皮男孩,“蹭”地跳到我的面前,向我做鬼脸。一张张可爱的脸庞瞪着大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而我站在那儿,被他们注视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开始。与其说我是老师,倒不如说更像一个无知的学生,一脸的茫然。凝滞了5秒钟后,我咳嗽了一下,清了清喉咙,用纯正的中文打了声招呼:“同学们好”。这一声问候打破了原来的尴尬。孩子们都跑到我的跟前,摸我的衣服,朝我天真地笑着。这时候微笑成了最好的交流方式。孩子们除了能流利地说“老师你好”“老师,我要去洗手间”之外,不会其他的中文,加上我不会泰语,一节课的时间,就这样在好奇与混乱中度过。
“不耻下问”轻松驾驭课堂
回办公室的路上,我沉着冷静下来,思考如何应对。国内教学积累的经验、超强的学习能力,这时候帮了我大忙。孔子说:“不耻下问”。我首先咨询其他中文教师,询问进度,熟悉教材,了解每一节课的备课量。大框架掌握以后,我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备课了。我根据单词、句子、课文三大块内容制定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单词我会配上图片,虽然我的美术功底不太好,但是基本上说得过去。有了形象的图画,单词教起来有趣多了。句子能用图画解释的,我就用图画,再配上泰文的翻译,反复地读。由于孩子们中文基础不是太好,我就先易后难,对词语的要求会严格一点,句子和课文则重在培养语感。教学方法稳定了以后,我心里有了底氣,课堂效果也明显改观。但是很多的指令,例如:抄写、跟我朗读等等,还是需要我边说边比划,同学们才能明白。后来我想了个办法,请本地的老师教了我一些泰语的指令,把谐音写在专门的本子上。如果孩子们实在没明白,我就说泰语。尽管我说的时候他们会笑,但还是很管用,他们也觉得很亲切。经过两个星期的磨合,他们渐渐适应了我的教学方式,一切进入了正轨。
体会异国支教的孤独
学校的同事都很友好,见面都会微笑着打招呼,我亲身体会到“微笑国度”的和谐与友善。中文部的老师也是有求必应,帮我解决遇到的困难。刚来的时候因为忙于课务没来得及想家,当一切安顿妥当,生活规律下来,才有想家的机会与空闲。就像波澜的湖水映射不出清晰的天空一样,只有归于平静才会清楚地照映蓝天和白云。随着教学工作的慢慢平稳,来自内心的失落与想念才得以浮现。特别是下班回到宿舍,面对孤独的墙壁,心中倍感失落。不再需要做家务,不需要带孩子,抛开了家里的琐事,按理说难得清闲,可面对现在的安静却手足无措,内心极大的孤独感让我倍感煎熬。时间过得很慢很慢。我知道这种强烈的孤独感要伴随我一阵子了。
宿舍离学校不远,每天我都徒步穿过小镇的街道,沿途有很多的早点、小吃。空气中混杂着爽身粉、各种食物及热带特有的草叶子的味道。小镇不大,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却很繁忙,摩托车的马达声渲染了它的热闹,而我的内心依然没有被这种热闹所感染。宿舍的无线网非常不稳定,带去的电脑用不上,手机信号还算可以,但高温天气让我无法长时间看手机消磨时间,只能靠劳动来打发时间,洗衣服、拖地,让自己不得闲。当所有的事情都做完,极大的落寞感,依然如排山倒海般袭来,而且愈来愈汹涌。有一天校长向我们传达了学校的意见,说我们的衣服没有领子,要注意着装。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却使我孤独压抑已久的内心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在回宿舍路上统统发泄出来。也许这就是想家的感觉吧,第一次体会到漂泊、孤独的滋味。同伴周月圆在一旁安慰我,说她前两天刚哭过,这句话把我逗得破涕为笑,头顶的乌云瞬间消失,身心也轻松了许多,打那以后再也没哭过!
时刻维护中国人的形象
慢慢地,我学会充实自己,日子一天天过得开心起来,就算偶尔还会有孤独的时候,也不像刚开始那样低落了。我会经常看书、写日记,慢慢学会了享受孤独,这让一个人更为安静,更有时间思考。中途回国,我带了本《红楼梦》过来,身处异国,对手里唯一的一本经典名著尤为珍惜,慢慢研读,我更加热爱中国的古典文学,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会把平时生活的点滴记录在日记里,让很多美好经历留在我的记忆里。偶尔,我们会去同事家里包饺子,一起吃饭聊天。同事是广西人,在泰国结了婚,老公是泰国本地人,非常的善良敦厚。她说他们家经常有不同国家的朋友来做客,就是一个小型的大使馆。身处国外,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眼界与思维不断打开,思考与讨论的话题不再局限于家长里短,这让我更加认同自己的选择,我们没办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
习惯当地的生活后,慢慢的,我以小镇的主人自居,活动范围也随着对环境的熟悉慢慢扩大,还会坐车去附近的特嘛撒大学游泳馆游泳。周末或者短假,我会去曼谷住上两天,逛逛大皇宫、唐人街,坐车去安帕瓦水上集市,晚上在湄南河边的餐厅吃晚餐,边聊天边欣赏湄南河的落日,享受着惬意的慢生活。我们走到哪里都会特别注意文明习惯,提醒自己,出门在外的言行举止代表了中国人的形象。
其实,不光我这样想,每一个出去的国人也会这样。有一次,我在曼谷车站问路,看到一个亚洲人,由于之前一直习惯用英语问路,就脱口而出用英语问他,他非常不满甚至抗议地用中文质问我们:“你怎么会认为我是日本人?”连问了两三遍,一次比一次大声,显然,他非常地生气和郁闷。我向他解释,请他不要介意。在异国他乡,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时间在繁忙的工作和充实的假期中慢慢溜走,转眼,一学年快要结束了,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内心的留恋与不舍油然而生。有时候坐在食堂的长凳上发呆,回想这里每天走过的街道,每天清晨的升旗,排队吃饭的时候突然跑到我跟前大声朗读课文的可爱的脸庞……这些点点滴滴已经植根于我的记忆中。一位漂亮的六年级女孩子在她毕业那天跑到我办公室,送了我一枝玫瑰和一张贺卡,贺卡里面用娟秀的中文写着:有缘再相见!瞬间眼泪浸湿了眼眶,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离别那天,校长和几位同事一起送我去机场,我们在机场拍照留念,一一拥抱、告别、挥手、直到远去。就这样短短的两个学期,由焦虑困惑到适应习惯再到依依惜别,我的支教生活圆满结束!
再见了大城,再见了泰国!如果有机会我还会故地重游,重拾美好的记忆!
谨以此篇献给曾经和现在依然从事海外支教工作的外派教师们!
(责编 邱淑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