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推进集群升级的机理分析

点击:0时间:2018-08-16 12:30:03

[摘 要]中部产业集群逐渐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其升级过程必定与承接产业转移这一大趋势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剖析承接产业转移中阻滞产业集群升级的“核心刚性”基础上,从动态能力视角构建基于组织过程、战略定位和演化路径的产业集群动态能力分析框架,阐释产业集群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升级的基本机理,政府需要从协同发展中小企业、完善集群网络和培育集群动态生产要素等方面,培育中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核心动态能力。

[关键词]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产业集群;升级机理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6)01-0046-07

[作者简介]刘瀑(1977-),女,河南洛阳人,经济学博士,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产业与就业发展研究。

联合国贸易发展大会在《2001年国际投资报告》中指出,国际投资方向已经由向劳动和土地要素等低成本方向转移,变为向产业集群方向转移。这表明,那些在相邻地理位置上聚集、分工协作的企业和机构组成的产业集群,由于其具有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易于创新等竞争优势,成为吸引产业转移的有效途径。在中国,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发展差距拉大,东部受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开始将其衰落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吸引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中部集群将面对全球化、技术渗透、品牌化等动态复杂环境,而集群内部的“核心刚性”将削弱集群对这一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这将给集群升级带来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关于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是沿着两条思路展开的,一是关注集群内部治理,探讨集群内部治理与升级之间的关系。Brusco(1990)是最早将两者联系起来研究的学者,之后,Meyer—Stamer (1998,1999)、杨慧(2007)、王斌(2008)等学者用实证的方法证明内部治理对集群升级有显著影响。二是关注外部治理,主要是指嵌入全球价值链。Humphrey和 Schmitz是较早开始研究且影响力较大的学者,大部分文献都认为 GVC的治理结构对集群升级有重要影响。综观这两类关于集群升级的研究,GVC 的文献重视产业集群的外部治理而忽略集群内部企业间关系的治理,而关于产业集群内部治理的文献则重视集群内部企业间关系治理而忽略集群外部联系。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的升级是集群获取资源、配置资源和整合资源的过程,是对环境的动态适应过程,是内治外功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相得益彰就会形成更加多样化的集群升级路径。动态能力理论采用内外结合的分析方法,突破以前仅仅突出“内生成长因素”或仅仅突出“外生成长因素”的产业集群升级模式,而是综合考虑内外因素,建立起两者相结合的结构分析框架。本文将运用战略管理研究中的前沿理论——动态理论,来诠释在承接产业转移下中部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模式。

一、承接产业转移下阻滞产业集群升级的“核心刚性”

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分工、地理临近、企业间的竞合关系以及信息溢出等特征,这构成了产业集群独特的竞争优势。但在长期的发展中,这四个核心能力固化在产业集群内部,在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同时,也会在路径依赖和行为惯性的作用下,形成阻滞产业集群升级的“核心刚性”。当集群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集群在“核心刚性”的作用下,因循守旧,不能及时调整内部资源,丧失利用外部有利因素推进升级的时机。为了尽快实现中部崛起,中部地区加速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但是产业集群受“核心刚性”的影响,削弱了其承接效果,阻滞了集群升级。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集群内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使企业能以最优规模组织生产,提高集群的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强化了产业链条上各生产环节资产的专用性,降低了集群的柔性,一旦某一生产环节出现问题,将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危及整个产业集群。

第二,集群空间上的地理临近性有利于企业间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信息交流,增强企业间的学习能力,但基于相同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信息,在面对外部环境出现的机遇与威胁时,易使产业价值链条上同一环节的横向企业间的经营战略或经营决策趋同,出现集群内部竞争加剧,导致集群整体竞争力下降。

第三,集群内企业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长期竞争与合作的网络化结构,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但也容易使企业形成路径依赖,减少与外界的信息和交易联系,强化了集群的封闭性,减弱了集群对外部知识、技术的获取能力和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

第四,集群的协同与溢出效应给集群带来巨大的外部经济效应,推动集群内知识、技术信息共享,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会引发群内其他企业的模仿和局部创新,进而引致集群技术能力的提升。但这种知识与技能的高度外溢,也会滋生企业“搭便车”、坐享其成的懒惰思想,削弱集群的创新力。

产业集群的这四个主要特性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相交织互相强化,使集群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形成集群文化。集群文化是共性性质的文化整合,是各经济主体经过长期的竞争合作形成的集群共同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和管理制度,体现出集群企业及员工的认知模式、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竞争观念、经营哲学等等。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是实现地方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核心动力。但这种独特的集群文化将固化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有自我强化的机制,使其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也就是当承接产业转移时,这种“核心刚性”最终可能影响集群的承接能力,从而阻碍集群升级。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大多是建立在血缘、地缘及业缘基础之上的,在长期互动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以人缘、血缘为主的集群文化。这种封闭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在集群形成初期能起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但也使集群重视内部互动而忽略外部合作,容易陷入人格化交易的路径依赖。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集群文化对外部新观念、新人才和新模式的转入有一定的抵制,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导致新的生产要素不能与原有要素进行很好地整合,在信息沟通、战略合作沟通上存在交流障碍。这一方面使新转入要素为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另一方面,原有产业固守在已有的信息共享圈内,缺乏对外界的信息交流,并排斥新转入要素,不能充分运用资源优势,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核心刚性”最终影响集群的承接能力,从而阻碍集群升级。

二、承接产业转移下产业集群动态能力的内涵

(一)动态能力理论及其分析框架

为了避免企业陷入“核心刚性”造成的发展锁定状态,Teece、Pisano、Shuen于1990年首先提出动态能力概念,并于1994年和1997年完善了动态能力理论。Teece等学者把竞争战略管理理论推进到组织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所拥有的特异资源是具有粘性的,是不能随意更新的,是依路径演化的,但凡是具有很强动态能力的企业,通过不断创新,能够打破现有产业竞争态势,而使其资源和能力始终保持活力,不断利用市场机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但是,具有有限动态能力的企业,如果不能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竞争优势,将会失去生存的基础。动态能力强调个体企业通过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来匹配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Eisenhard(2000)将动态能力定义为公司为适应甚至创造市场变化而使用资源的过程;Zollo(2002)认为动态能力是一个通过学习获得稳定的集体活动模式,由此组织系统地产生和修正其经营常规以追求效率提高;Winter(2003)认为动态能力是在考虑到变化的基础上与一般 ( 运营 )能力的对比[1]。

虽然对动态能力理论理解上存在差异,但从该理论提出的背景来看,动态能力是企业整体能力的集合,是能够对企业其他能力起独特能动作用的能力,是公司运用内外资源的一种组织创新能力。企业的资源不仅包括大量可见的物质资源,还包括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信息沟通方式和管理制度等无形资产,是企业的静态资源。企业的能力是在企业静态资源基础上不断演化形成的,它对企业具有独特的价值,是稀缺的、不可替代和不可复制的,是构成企业特有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的动态能力是企业以现有组织能力和技术能力为基础,持续学习,使企业能力能够不断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组织创新能力。

Teece等学者(1997)提出了动态能力的3P分析框架,分别是:

1.过程(processes)

过程是企业做事的方法与惯例,通过过程,能够识别企业的行动方式,识别其惯例、目前的行为和学习活动的模式。最常见的三种过程是整合过程、学习过程和重构过程。其中,整合过程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战略优势而对其内外部资源进行协调和整合的各种活动与技术;学习过程是指企业通过组织员工模仿、实验来更好地完成任务并识别新产品的机会,是通过个体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来实现的,以帮助企业发现不合理的惯例和战略盲点,具有社会性和集成性等特点;重构过程是指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重新构造资产结构、组织结构等内部体系,实现企业的重构和转型,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的过程。

2.地位(Positions)

地位是指企业在产业及上下游关系中的位置,由此可以判断企业目前所拥有的资产和社会关系网络。资产包括技术资源、知识产权、互补性资产、地理位置资产、商誉资产、制度资产等各种企业有形和无形资产;社会关系网络包括企业和供应商关系、顾客关系、中介组织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等。这些静态地位及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战略态势,决定了企业在产业链中和所在区域中的地位、市场份额和发展前景。

3.路径(Path)

路径是指企业组织的历史决策对现在发展及决策的影响,可以识别企业可能的路径选择和未来的发展机会。企业现在的路径选择必然会受到过去行为的影响,这是因为企业的学习过程通常是经过试验、反馈、评价等阶段,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许多要素都突然同时改变,企业组织控制试验的能力就会减弱,甚至会无所适从,这就偏离了企业的目标,也不符合企业的经营原则。企业现在的决策是建立在以往积累的知识和惯性基础上的,有一定的延续性。

(二)产业集群动态能力内涵界定

动态能力理论是为了避免企业陷入“锁定”状态而提出的企业管理理论,但同样可以扩展到企业的空间集聚——产业集群这个特殊的产业组织单位。李刚(2005)、霍春辉(2006)、江青虎等(2007)、戴书华(2009)、金通(2011)和张国平(2012)等分别用此理论来指导产业集群获得持续不断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是一种特殊的介于企业与市场间的产业组织,兼有二者的体制优势,形成根植于产业集群自身能力的竞争优势。但由于发展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与行为惯性,使产业集群在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时,通常缺乏自我更新与自我提升的能力,致使产业集群存在着发展刚性,出现价值链锁定、技术创新能力锁定和对环境适应能力锁定等等,最终阻碍集群创新,导致集群衰退。

在动态环境中,区域产业集群单独依靠内部自身资源和能力,其升级道路将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甚至有可能衰退。集群需要具有时刻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动态能力,使内部要素进行相应的优化更新,不断升级其异质性。当集群培育出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稀缺的、不可替代和不可复制的能力时,集群就可以获得熊彼特租金,持续创新,保持竞争优势。因此,在动态的复杂环境中,产业集群的升级就是要突破集群核心能力的刚性,依靠集群的动态能力,在外部诱因的冲击下,内部要素得到升级,内外合力冲破路径依赖的约束,对资源重新组合、配置和构建,促使集群发生聚变效应,使核心能力不断更新,从而推动集群升级。

结合产业集群自身特点,可以对动态能力基本要素在集群这种特殊组织中的形态和含义做出如下描述,以此来阐述产业集群的动态能力(见表1)。

三、动态能力理论下产业集群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升级机理

产业集群升级正是动态核心能力更迭的过程,是伴随着集群形成、发展和成熟,企业技术不断升级、集群网络和社会关系不断优化的过程。当内外部环境相对稳定时,产业集群会保持现有的服务性、生产性知识结构和水平,按照惯例进行集群演化,集群中的各种要素处于慢慢积蓄力量阶段。当集群承接产业转移时,内外部环境发生突然改变,集群动态核心能力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管理方式和营销方式及新的社会关系等,对核心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网络节点间出现主动合作和频繁交流,学习并消化互补性知识,形成内部新的力量,使集群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网络结构和关系不断得到优化。这样,在内外力的共同推动下,集群内部的经济关系、知识关系和社会关系发生变化,促成新的耦合功能,带动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转型升级。当产业转移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时,集群动态能力基本要素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推进自身升级过程中的具体形态和含义如下(见表2)。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集群升级的过程正是其核心动态能力对内外部要素有效整合、学习和重构的过程,使产业集群从一个状态转变为另一个状态,提升与更新其资源和能力。产业转移的实质是要素的空间优化,集群在现有能力基础上,明确集群发展所需的核心竞争力。而当内部资源、能力和知识不足以支撑集群发展时,就需借助外力,运用识别能力对市场、技术、资本和文化等相关的资源进行甄别,通过联盟、并购等方式,主动选择合适的产业要素进行承接,引入外部的资源、能力和知识,然后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学习、吸收新的知识,通过集群网络能力提供的支撑体系和良好的竞合关系,将集群各个层次、各个范围内的学习结果和其内部资源有效整合,重构为集群专用知识,形成各行为主体共同的行为方式和理念。重新优化集群产业组织、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整个集群的技术和市场能力,增强集群知识积累和转移的能力、整合知识和协调资源链条的能力,使集群核心动态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最终实现产业集群升级。所以,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动态能力促进集群升级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整合、学习和重构能力,它决定着集群在承接转移时迅速整合内外资源,积累学习知识,更新资源和提升自身的能力。伴随着承接产业转移中集群核心动态能力的不断更新和跃升,集群因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而不断升级。

在这个动态能力提升过程中,产业集群的战略地位和路径依赖,是集群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升级的基础。战略地位是指产业集群在自身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是集群根据自己在产业链条上下游关系中的地位来判断、识别目前所拥有的技术资源、顾客关系和供应商关系等。为取得与竞争对手不同的生产和经营方式,集群根据战略定位决定承接产业要素的内容和方式,实现自己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战略和结构上的差异,以此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实现集群升级。路径依赖是产业集群发展轨迹对现有行为路径选择的影响,它对集群升级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路径依赖是集群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练就出来的、是其他集群无法模仿的智慧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可以维持集群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路径依赖也可能增强企业组织内部的能力刚性,降低集群的技术和制度创新进程,降低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因此,必须动态地考察集群的路径依赖,若集群的路径依赖已不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组织可以借助承接产业转移这一外力来改变组织决策、组织文化,重构现有资源,实现内外部有机转化,推动集群升级。

基于组织过程、战略定位和演化路径的产业集群动态能力分析框架,可以很好地勾画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集群的升级模式。具体可用图1表示:

四、提升中部产业集群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推进集群升级的动态能力

(一)建构产业集群内大、中小型企业的协同并进

产业集群是由众多相关企业组成的群体,它们彼此之间既在产权上相互独立,又在产业链条上密切联系,这就决定了集群内的各类企业只有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集群的动态能力,形成1+1>2的效应。首先,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使其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动态能力提升的作用。大型企业因其在集群内的核心领导地位,其战略决策能力、品牌建设能力、科技研发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对集群其他企业的相关战略决策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决定着产业集群的整体学习能力、整合能力和重构能力。其次,积极推动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协同转型。产业集群作为生态网络,中小企业为大型企业发展提供产业链条上的配套服务,彼此之间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中小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重构能力,将极大地影响集群整体动态能力的提升。集群内中小企业及时有针对性地根据环境变化对原有能力进行更新,不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协同发展,才能推动集群动态能力的整合和重构。因此,要注重营造有助于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加强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塑造崇尚竞争、创新、诚信的产业集群文化,从而推动集群动态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产业集群网络组织建设

产业集群动态能力提升离不开集群内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共同努力。良好的现代服务业能够为转移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企业融入承接地的效率,节约转移成本,形成协同转型升级的合作基础和文化价值,减少转入企业和本地企业间的摩擦,加速集群新的动态能力的形成。中部地区可以很好地利用“承东启西”的重要地理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水陆空立体式交通体系,并与物流基础设施相衔接,大力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大力发展包括金融保险服务、会计咨询服务、安全检测服务、法律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集群的产业配套能力;放宽服务业准入机制,加强服务业改革,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加入,创新服务业的组织模式,强化服务业为生产服务的功能。

(三)培育集群竞争性生产要素,增强中部集群动态整合能力

中部地区所承接的绝大部分产业虽然在当地已经不具备竞争力,但对于承接地而言,其移入的生产函数还是比较先进的,有着较高的生产技术、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承接地集群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集群从较低产业层次向更高产业层次的升级。然而,所承接产业的技术层次以及对产业较先进生产要素的转换效率高低,是与中部产业集群自身的学习、消化和重构能力紧密相联的。中部产业集群需要增强学习能力,加强内部正式或非正式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注重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形成开放的集群文化,以培育竞争性生产要素,增强集群对外部技术迅速变动和未来市场不确定性的信息捕捉能力,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整合和重组集群内外部资源,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促使所承接的较高层次的产业或先进的生产要素能够快速地融入集群生产和管理活动中,推动集群向高一阶段跃升。

参考文献:

[1]曹群.产业集群的升级:基于动态能力的观点[J].学术交流,2006 ,(9):121-123.

[2]李刚.基于资源观的产业集群竞争力探究[J].学习与探索,2005,(1):222-226.

责任编辑 刘绛华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