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潘德明:第一个环游世界的中国人

点击:0时间:2018-12-10 05:19:26

绿衣

他总共游历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只身一人在那样一个中外相对隔绝的时代踏上陌生的旅途,意味着无法想象的障碍。

上世纪30年代,浙江湖州青年潘德明不但走遍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还积极拜访名人、政治家、大学者,通过交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也有走向世界的魄力,用实际行动展现民族的觉醒与勇气,“以谋世界上之荣光”。

梦想启程的地方

1930年夏天,《申报》上发表了一群青年人的宣言:“在历史上背负了五千余年的文明和创造的中华民族,不幸到了近世,萎靡和颓废,成了青年们普遍的精神病态。我们觉得时代的精灵,已在向我们欢呼,我们毫不客气地把这个伟大的重担肩负起来。我们决定以坚毅不拔的勇敢精神,从上海出发,逐步实践我们的目的。在每一步伐中,我们要显示中华民族历史的光荣,在每一个步伐中,给社会以极深刻的印象,一直到我们预定的途程的最终点。”这些来自上海的年轻人来自“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他们立志要以徒步形式走向亚洲。

这篇宣言一见报,就引起了轰动,使得京沪的年轻人纷纷欲效仿之。当时,东南大学附近的四牌楼一带有家西餐馆,名字叫“快活岭”,老板是位21岁的年轻人,叫做潘德明。

他出生在浙江湖州城内的一个教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专门给外国人做衣服的“红帮裁缝”,而他本人基本上是由一个在中国办学多年的美国老太太带大。因此,潘德明自小就有了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和经验。

而开西餐厅也使得他每天能接触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对外面的世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更加强烈的向往。潘德明决定加入“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

潘德明停掉南京的餐馆生意,乘车赶到上海。可惜,当他到达上海时,步行团已经出发好几天了。潘德明随即乘车追到杭州,赶上了“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开始了“深入亚洲腹地”之旅。

只身一人的环球之旅

步行团一路南下,经杭州、广东、广西,不到半年到达越南的海防市。

但是此时,已有五人因病痛或者其他原因相继退出;而当走到越南清化时,因为旅行方向上不能达成一致,另外两个人也离开了,最初的八人步行团,只剩下了最后加入的潘德明。

孑然一身反而无牵无挂,潘德明决定超越步行团最初“走遍亚洲腹地”的初衷,索性走向世界,环球一周。

1931年元旦,潘德明在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买了一辆英制“兰翎牌”自行车,开始了骑游旅行。他还自制了一本重达4公斤的《名人留墨集》,以备沿途各国各界的名流、团体题词,作为他环球旅行的珍贵纪念。

之后,潘德明从越南西贡经柬埔寨来到了泰国,又过马来西亚,渡海到达新加坡。新加坡华侨巨商胡文虎是第一个在《名人留墨集》上题词的人。他的题词是:“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着你脚车(自行车)的轮迹。”

1931年4月3日,在新加坡侨胞的资助下,潘德明连人带车登上开往印度的轮船。在印度,他拜谒了著名诗人泰戈尔。泰戈尔对潘德明说:“我相信,你们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相信,当你们的国家站立起来,把自己的精神表达出来的时候,亚洲也将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们都将分享这个将来带给我们的快乐。”

在印度,潘德明还受到了圣雄甘地及尼赫鲁(后来印度的开国总理)的接见。圣雄甘地送给潘德明一面亲手用粗麻布织成的印度国旗和一张签名照。

潘德明转走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至耶路撒冷、西奈半岛,然后渡过苏伊士运河,踏上了非洲大陆,到了非洲大陆的埃及首都开罗。正在此求学的几位中国青年,自告奋勇充任他的向导。

1932年,在留学生的陪伴下,潘德明瞻仰了金字塔,看到了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游览了宏丽的阿蒙神庙。潘德明觉得,自南京出发两年来,所到之处多是古文明之邦,但如今却都徒有一堆古迹和遗址!由此,他决定对工业发达国家的欧洲做一番实地考察。

欧洲,与诸多名人的会面

于是,潘德明从亚历山大港乘船渡过地中海,开始了欧洲之旅。潘德明特地去拜访了奥运发祥地——希腊奥林匹亚。

他到达奥林匹亚时,从报上看到,中国正式宣布不派运动员参加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原因是“没钱”(注:后来中国在此届奥运会上首次派出了一个由三人组成的代表团,运动员仅刘长春一人)。

他愤慨万分,特在建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古运动场遗址旁,用中文和英文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几个大字:“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回到雅典,希腊首相维尼齐罗斯盛情接见了他,并非常庄重地说:“我从你身上,看到了东方古国的觉醒和力量!”

1932年7月27日,潘德明由中华民国驻法大使顾维钧介绍给正在法国治病的张学良。当时,张学良深居简出,不轻易露面。但一接到顾维钧的电话,他立刻表示“很想见见”潘德明。张学良对潘德明说:“潘先生,旅途三年,艰苦卓绝,汉卿敬佩之至。”并在《名人留墨集》上挥笔题下了“壮游”二字。

在环游世界的七年时间中,潘德明经越南、柬埔寨、泰国,过马来西亚、新加坡,再乘船渡过马六甲海峡,经印度、伊朗、伊拉克、叙利亚,渡过苏伊士运河踏上非洲大地。

之后,从亚历山大港乘船渡过地中海至希腊,行至欧洲。后又跨英吉利海峡到英国,乘“欧罗巴”号邮轮到美国。在美国游历后,潘德明经加拿大、古巴、巴拿马、斐济、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回到中国云南。

数算一下,他总共游历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只身一人在那样一个中外相对隔绝的时代踏上陌生的旅途,意味着无法想象的障碍。

潘德明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印度的原始森林,潘德明遇到过老虎;在挺进阿拉伯时,他曾断水断粮,昏厥在沙漠中;在耶路撒冷翻越一个山口时,他的自行车和全部钱财被一伙盗贼抢走;去保加利亚首都途中,不了解这个国家摇头表示对、点头表示错的习俗,结果背道而行,越走越远……

但他一路风餐露宿、靠着自己两只脚、乐观的性格和坚持不懈的毅力,不但走下来,还积极赴各地拜访名人、政治家、大学者,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也有走向世界的魄力。

除了曾买过一辆自行车代步,以及渡海乘船的情况,潘德明的世界之行几乎全是步行。就连一向鼓吹意志力的狂人希特勒听闻此事后也惊叹不已,甚至还用其拙劣的画技为潘德明画了一幅小像。

潘德明到法國时,受到时任总统阿尔贝·勒布伦的接待。勒布伦说:“潘德明先生,对于你的壮举,我想用法国之雄拿破仑的一句话奉送:‘中国是一个多病的、沉睡的巨人,但是当他醒来时,全世界都会震动。”

潘德明于1937年结束了环球之行, 这位在国外引起相当轰动的旅行者,本应以“凯旋者”的身份“荣归故里”的,但是他却选择了直奔云南,且一待就是大半年。直到1937年7月,潘德明回到上海。

此后,潘德明定居上海,并在几年之后和一位上海姑娘结婚。之后,他曾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短暂工作。1949年后,潘德明长期处于赋闲在家的状态,由于他的父亲曾经是小有名气的裁缝,潘德明便子承父业,靠熨烫衣服维持生活。另外,潘德明还有一门绘画的手艺,因此,他也兼画宫灯养家糊口。1976年10月18日,潘德明因突发心肌梗塞而辞世。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