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要的饭局外交学
花小楹
“残酷的谈判总是发生在餐桌上。”这句话对于奥巴马和安倍晋三来说也不例外。尽管享用着号称“寿司之神”的小野二郎亲手捏制的美味寿司,两个人谈的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
在严肃的外交场合,美食究竟是外交的点缀,还是外交的工具,种种看法不一而足,甚至有人认为,美食也可以是外交本身。
“值得一生等待的寿司”
不打领带,并肩排排坐,这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元首都能炫耀的“亲密关系”。4月23日晚,奥巴马和安倍晋三在寿司店共同进餐的照片传遍了网络。照片中,两人言谈甚欢,安倍不时给奥巴马斟上清酒,两人推杯问盏,很是投契。
尽管是一个非正式宴请,但仅从各种安排来看,日本可谓用心良苦,寿司店附近的东京塔为配合奥巴马访日亮灯,灯光依照美国星条旗的颜色依次呈现红色、蓝色和白色。
奥巴马和安倍晋三就餐的数寄屋桥次郎寿司店,是全日本仅有的两家米其林三星餐厅之一,一直以“耍大牌”著称。这家店的小小门脸隐居在东京银座大楼的地下一层,只有十个座位,店内连厕所都没有,却需要提前一个月定位,只因该店提供“值得一生等待的寿司”。登录该店的网站可以看到,食客不能选餐,只能接受“主厨定制菜单”,仅有寿司和佐餐的清酒。一顿晚餐的价格从3万日元起(约合300美元),用餐限时只有15到30分钟,如果食客爽约,还要赔付1.5万日元违约金(约合150美元)。
纪录片《寿司之神》让这家店在美国名声大噪,《纽约时报》、《纽约客》、CNN都专门写过这家店的美食评论,安妮·海瑟薇也曾慕名而来大啖一顿。
现年89岁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已经很少主厨,却依然为奥巴马开了绿灯,不仅亲手捏制寿司,还打破时间限制,几位贵客的就餐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
尽管媒体曝出奥巴马吃到一半便放下了筷子,但安倍依然得意地援引奥巴马的话:“奥巴马总统说‘自己在夏威夷出生,以前经常吃寿司,但这次是人生中最美味的寿司。”
虽然当晚的谈判并不顺利,但是按照礼宾原则和日本的待客之道,奥巴马和安倍私人性质的晚餐已经算得上“非常随意”,但此前也并非没有先例。
“厨师就是外交官”
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乐于在“美餐一顿”之后跟敌人“握手言和”。美食在外交中的作用究竟如何,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一个广泛共识则是,“吃好和谈判缺一不可。”也有人认为,厨师本身就是外交官。
一向以美食为傲的法国人是这一观点的铁杆粉丝。爱丽舍宫的新任行政主厨纪尧姆·哥梅兹(Guillaume Gomez)曾被巴黎政治学院邀请参加会议,他感慨说,“20年前,你不可能邀请一名厨师去参加巴黎政治学院的会议!”
他也是“国家元首主厨俱乐部”的一员,该组织集合所有国家元首的行政主厨,告诉人们,美食也能够成为一种协商的工具和有影响力的武器。法国总统奥朗德曾在巴黎接见这一俱乐部,并告诉厨师们:“如果一顿饭吃得很糟糕,那么你很难开口提出你的要求。”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据凤凰卫视报道,纪尧姆·哥梅兹很早就通过“国家元首主厨俱乐部”和中方主厨取得联系,了解到习主席的口味。法国总统府礼宾司也通过中方获悉,中国国家主席特别希望吃法餐,为此,他特意设计了一个标准法式套餐,包含头盘、主菜和甜品“三步曲”,并获得了奥朗德的批准。
3月26日,奥朗德在爱丽舍宫举行国宴,款待习主席夫妇。头盘是松露鹅肝,佐以1997年的吕萨吕斯酒堡甜葡萄酒(约合220欧元),主菜是朗德省烤家禽配维也纳蘑菇和乡村风味酥软马铃薯,配以1997年的拉菲酒庄红葡萄酒(约合460欧元)和2005年的香槟酒。
餐后,在享用了一块奶酪之后,宾客们尝到了甜点:巧克力和焦糖味雪糕。
面对法国“倾其所有”的接待,讲究礼尚往来的中国人也带来了“大礼包”。习近平主席访问巴黎期间签署了50份经贸合同,总金额达180亿欧元。
“餐桌上,看得到政治的精髓。”法国美食家布里耶·沙瓦朗曾这样评价。
“烤鸭外交”助阵中美建交
与法国一样有着丰富美食的中国,同样擅长“美食外交”。前总理周恩来就曾以“烤鸭外交”和“茅台外交”著称。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取道巴基斯坦秘密到达北京,与周恩来举行秘密会谈。按尼克松的话说,是“探索同中国人和解的可能性”。这次访问中,一顿北京烤鸭,也无意中帮了大忙。
基辛格这一“瞒天过海”的行动让他只能在北京逗留48小时。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回忆称,中方只安排了两场正式谈判,加起来仅有13个小时的会谈时间。如此短的时间内,敲定一个如此重大的决定,对中美双方都是巨大的挑战。
7月10日上午参观完故宫后,基辛格来到人民大会堂,出席在这里举行的会谈。会谈之初,由于双方互不摸底,谈话都非常谨慎,神经高度紧张。到了中午,会谈仍没有取得一致意见。这时,周恩来话锋一转:“我们不如先吃饭,烤鸭要凉了。”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公共与事务学院副教授郑华在论文《基辛格秘密访华成功原因探析》里提到:这顿午饭给基辛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给尼克松的报告中着墨写道:“中国饮食源于传统文化、精心手工烹制、用餐环境清新、盛宴菜式繁多、酸甜搭配得当。美餐之后,虽有心满意足之感,却无丝毫厌腻之心。”
这天下午的会谈取得了成功。周恩来和基辛格最终敲定了尼克松总统访华的细节。7月15日,中美双方同时发布了尼克松访华的消息。
基辛格大概是第一个品尝烤鸭的美国政客,“只要给我来一份北京烤鸭,我愿意签署任何文件。”这句他后来的名言传诵一时。
“美食外交”进入课堂
放眼世界政坛,美食外交的例子不胜枚举,2010年,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美国,与奥巴马在白宫举行会谈。会谈结束后,两人同车离开白宫。在华盛顿市郊的雷氏汉堡店,两位国家元首点了芝士汉堡包、薯条和饮料,面对面坐下,一边聊天一边嚼着汉堡。此举被称为奥巴马的“汉堡外交”。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也深谙“美食外交”的重要性,她摒弃美国国务院用高档法国菜招待客人的传统,改用来宾的家乡菜来招待特殊要客。习近平2012年2月访美时,美国国务院礼宾司司长马歇尔就召来美籍华裔大厨蔡明昊,炮制了融入美国元素的八宝饭,辅以姜汁的瑞士甜菜。
前段时间,美国华盛顿大学更推出一项新课程:美食外交。这项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烹饪角度更好地学习国际关系。新课程的教师门德尔松·弗曼是美国国际冲突问题的专家,他认为,“美食应当作为一种工具,来促进国家间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尽管能改善甚至弥补关系,但资深外交人士也表示,美食的作用有限。在外交“战场”,美食只能是开胃酒、润滑剂,无法取代“刀光剑影”的外交斡旋。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是,决定国际关系走向的永远是国家利益,无论美食多么诱人,也不可能改变各国的立场。正如同,安倍晋三招待奥巴马吃了全日本最好吃的寿司,却坚持不在TPP谈判协议的问题上妥协;而无论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吃汉堡的时候看起来有多么“亲密”,克里米亚危机一出,两人也只能各奔东西。
(田喜娜荐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