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能容纳“坏孩子”的环境
王华玉
本期《华声》报道了两位相继在近日辞世的传奇人物:一位是众所周知、广受崇敬的“改革开放急先锋”袁庚(本期P37-39);另一位中国人很少听说,但在美国却家喻户晓,她叫康塞普西翁·皮克切特,是一名坚持在白宫进行反战请愿30年的美国妇女(本期P 8)。
一男一女,一中一西,一个立一个“破”,看似毫不相干,但从两位同样受到广泛关注、尊敬和缅怀的老人身上,的确能找到一些共同点。
在对袁老逝世铺天盖地的报道中,“改革开放的马前卒”“中国改革开放实际运作第一人”“中国改革的启蒙大师”等桂冠之外,我注意到有媒体用了“一个不听话的坏孩子”这个称呼。遍观袁庚一生,他确实是一个“不听话”的人,是一头执拗的“拓荒牛”。也唯其不囿于规矩、敢破旧立新,才会有“蛇口试验”的横空出世,才能撬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业。
而大洋彼岸的康塞普西翁,就更是一位“坏孩子”了。你想想,作为美国历史上坚持最久的政治请愿者,这位“总统邻居”注定是会被发动海湾战争的老布什,出兵伊拉克和利比亚的小布什、奥巴马等看不顺眼的。30年枯坐一隅, 以这种方式去“阻止这世界走向毁灭”,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执著也好,执拗也罢,她都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为信念而活着的人;而这样一名“坏孩子”,能在国家的心脏地带呆上30年,警察习焉不察,城管不来撵她,甚至成为导游必定介绍的“景点”,也确实多亏了美国对异见的宽容、对自由的呵护。
遥想当年,蛇口工业区能够脱颖而出,与宽松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据说,袁庚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开始也是受到广泛质疑的,是邓公视察蛇口时微笑的默许,为其定纷止争了。而我读中学时亲身经历的轰动一时的“蛇口风波”,更是一场思想解放的极好操练。面对某些人扣帽子,袁庚同志一句掷地有声的“不允许在蛇口发生以言治罪的事情”,释放出了巨大的影响力。正因为有了这些宽容、自由、开放,蛇口,深圳,中国,才敢大胆地去试验创新,从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思想氛围、制度环境,都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软实力。当前正当我国“二次改革”启动之时,“万众创新”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当此之时,重温袁老风采和蛇口经验,呼唤一个自由、宽松的改革环境,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对袁老最好的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