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毛泽东为何下决心打中印边境之战

点击:0时间:2018-08-22 22:19:03

1962年,印度政府置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于不顾,悍然挑起一场大规模侵犯中国领土的战争。中国政府被迫进行了一场自卫反击战,全胜收兵。

1959年11月,毛泽东决定中国军队单方面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

1959年11月,中国政府最高层的决策会议在杭州举行,主要讨论如何避免中印边界冲突和流血事件。会议首先由总参谋部的雷英夫,汇报一个时期以来中印边界不断发生的流血事件,并说明,中印边界的我方指战员已经到了怒不可遏的程度。然后,他提交了总参和外交部共同研究的避免中印边界冲突的几项措施,例如不许打第一枪,不许还击等等。毛泽东听着汇报,面色肃然,不停地抽烟。

当雷英夫讲到一些部队避免冲突的困难和一线指挥员的要求时,毛泽东摁灭了烟蒂,插话说:“我们有些同志打了几十年的仗,可还不懂得一个起码的道理:两军的边防战士一天到晚鼻子对着鼻子站在那里,手里都拿着枪,一扣扳机,子弹就会打死人,冲突怎么能避免呢?”因此,他提出实行隔离政策,双方各自后撤20公里,如印方不干,我单方后撤。

根據毛泽东的提议,在这次杭州会议上,中央确定了避免边界冲突的隔离政策。

1959年11月7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同时建议两国总理尽快举行会谈。但是,印度总理尼赫鲁拒不接受,反而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加剧了在中印边境进行的武装挑衅。在尼赫鲁拒绝中方建议之后,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亚洲及世界的和平,毛泽东决定:中国部队单方面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

1960年1月,中方又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命令我方在实际控制线20公里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对前来挑衅的入侵印军,先提出警告,劝其撤退,劝阻无效时,方能依照国际惯例解除其武装;经说服后,发还武器,让其离去。中国军队的这一系列措施,在国际舆论界反响强烈。

1962年10月,毛泽东终于定下打的决心

中国政府单方面命令军队后撤20公里后的两年内,印度军队不仅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向中国境内进攻。1960年4月,周恩来飞赴新德里,同尼赫鲁举行边境问题高级会谈。尼赫鲁态度无丝毫转变,再次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1961年,中国政府多次向尼赫鲁提出和谈建议,均被拒绝。

进入1962年,局势越发紧张起来。6月,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速度,东段已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截至1962年8月底,印军在中国境内建立了100多个据点。这些据点最近的距中国哨所几十米甚至几米远,形成“面对面”的对峙,有的楔入中国哨所之间,有的还插到了中国边防哨所背后来了。

1962年10月18日,由毛泽东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它将对中印边界问题做出重大的决策。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毅、贺龙等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同时有关将领杨成武、张国华、王尚荣、雷英夫也参加了,外交部的章汉夫和乔冠华也到会。主持会议的毛泽东,要乔冠华和雷英夫报告中印边境冲突的情况和各方面的反映。随后周恩来发言,他着重分析了有关中印边境问题的形势,说明从各方面看,我们不进行自卫反击不行了,因此建议立即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会议一致同意周恩来的意见。

毛泽东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很快,一个代号为“四一九部队”的作战指挥机构组成了。根据总参提出的建议,反击时间为1962年10月20日,前线总指挥为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

张国华于10月19日进入前方指挥所。当时上级有一种意见,为了慎重,只吃掉敌人一个营。这是个很保险的方案。张国华考虑再三,认为吃掉一个营,不痛不痒,要吃就吃它一个旅!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另一位领导时,另一位领导浑身震了一下:“这太冒险了!”还有一位领导不无担心:“现在仗要打大了,是不是战役发起时间向后推迟两天,以便部队做好充分准备。”张国华没有表态。阴法唐政委代表新组建的四一九部队师团两级领导再次进言:“张司令员,战役发起时间不能推迟!我一万多人进入战场,在森林里隐蔽了一天一夜,不动烟火,再推迟两天很容易暴露作战意图。那时再进攻还有什么突然性!”张国华一拍桌子:“不再推迟,要让敌人还没穿裤子就当俘虏。”

两种意见反映到中南海,有的领导也认为张国华是冒险。毛泽东不喜欢墨守成规,把另一种意见的文稿推到桌子另一边,颇有愠色:“他是前线指挥员,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1962年10月20日7时30分,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解放军的炮火铺天盖地地向入侵克节朗的印军阵地倾泻。到9时30分,印军的第一个据点被攻下。到晚上8时多,克节朗战役即告结束。张国华耸耸肩,笑了:“这样容易取得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

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张国华指挥的两次战役和一些零星战斗都取得了胜利。歼敌3个旅,生擒印军包括王牌旅长达尔维和另一名准将旅长辛格,共毙、俘敌7000余人,占整个中印边境反击战战果的80%。

(摘自尹家民所著《红墙见证录》一书)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