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厉以宁:企业家发明家缺乏合作平台

点击:0时间:2018-08-30 14:59:03

罗燕

“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发明家跟企业家还没有一个平台让他们合作在一起,这要靠企业家自己去找,要靠发明家自己去找。”

“20世纪留下的最流行的经济学术语就是创新,一直到现在还被使用的也是创新。”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这样界定创新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他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创新的重要性。

在第八届北京大学企业家论坛上,面对众多企业家及学子,厉以宁从创新理论的提出者讲到中国的创新者,也指出了当前中国的创新中存在的不足。

“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发明家跟企业家还没有一个平台让他们合作在一起,这要靠企业家自己去找,要靠发明家自己去找。”厉以宁说。

创意、创新、创业三位一体

为什么经济会增长,而且增长过程中会波动?这个问题曾经引起很多经济学家进行探讨。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用创新来解释这个问题。创新引起了别人的模仿,于是经济的投资就大量增加,投资增加以后,经济进入了高涨的状态,但不久后,由于创新者原来的利润已经达到了,新的利润并没有来,如果没有继续投资,经济就会衰弱,这样走上下坡路,要等待下一次创新来临的时候,它就再次起来。

“从人类历史上看,创新就是这样的,它是一浪一浪的。创新往前走,经济增长,停止就因为前一个创新的效率已经使用了,后一个创新还没到。”厉以宁说。

他指出,创新分两类,一个是自主创新,一个是技术创新。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技术创新的投资跟产出,成本和效益是平衡的,但自主创新的成本和收益是不均衡的。因为技术创新投入的是个人的时间、精力和货币,只要试验成功了,成为了新的创新,它就可以拿到专利,所以它是平衡的。而自主创新所付的代价可能是无限大,因为在体制上跟原有的体制会发生冲突,可能被批判,甚至判刑,一直到枪毙。但最后的收入可能归人民、群众、国家、社会,他个人没有。“但不管怎么样,都是创新,都是带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厉以宁强调。

厉以宁认为创新跟发明不一样。 创新是企业家的事情,发明是科学家的事情。发明在实验室完成,如果企业家没有去发现它,看中它,它始终是发明,不是创新,它必须在经济生活中发生重大的影响,这才叫创新。

他以青霉素为例,最初是发明家的事情,但是企业家发现这是未来最有希望的发明成果,投入生产,结果挽救了很多人。

在厉以宁看来,创意、创新、创业三件事是连在一起的。创意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创新,第三步是创业,创业是最后落脚的地方。创新创业都离不开最早的创意。

美国现在的很多企业家都曾在咖啡馆里表达自己的意见,交流创意,进行创新,最后创业。中国现在也开始出现这样的地方,比如,北京大学有1898咖啡馆,很多大学生、年轻教师、企业家聚集在那里。厉以宁认为,通过咖啡馆这种形式,实际上跟企业家和发明家之间有了沟通的场地。

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感

企业家注重效率,追逐利润,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厉以宁提醒他们,效率有两个基础,一个是物质技术基础,有多少厂房、设备、原料,有多少毛利率等,这构成了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而效率的第二个基础是道德基础。

两个基础同时存在,但又不一样。“仅有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效率的道德基础就能产生超常规效率。”厉以宁说。

他认为,道德力量调节在社会中非常重要。有了市场调节、政府调节,如果没有道德力量调节,仍然会出问题,市场效率不高,预期紊乱,因为人们不相信市场。

“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这是道德力量调节。”厉以宁说。道德力量调节首先在自律,然后必须有各种文化建设。比如企业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

为什么要建设企业文化?很多企业误以为建设企业文化就是组织旅游、聚餐,其实建设企业文化是为了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有了凝聚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厉以宁表示,企业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同甘共苦。同甘靠制度,共苦靠精神。比如,当企业赚钱的时候,如何分配红利,必须有制度,没有制度就乱了,即使现在制度还不合理,在没有修改以前,还必须服从这个制度,修改以后再说。

观念更新才有新思路

根据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组。厉以宁强调,今天谈创新跟熊彼特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今天是信息化时代,熊彼特一百年前提出的是生产要素重组,今天是信息的重组。能掌握到更多的信息,信息的重新组合才能够使生产要素有效地重组。单纯重组生产资料,没有信息,可能是无效的。”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是一句励志名言,这句话在过去靠经验的时代是对的,但在现代,这句话已经失效了。“如果你思路不变,失败一百次还是失败。应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以后,小成功变成中成功,中成功变成大成功,遇到新问题重新思考,这样才行。”厉以宁说。

厉以宁指出,创新不但创造市场,而且创造就业。比如,电发明以后,工厂都用电,有些大工厂的工人觉得被抢饭碗。结果电很快被中小作坊采用,扩大了就业。现在是网络时代,光是网购送货的行业就增加了上千万人的就业。

“现在谁能够料到50年以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谁都料不到,因为变化太快了。那时人们还会像今天一样在写字楼里办公吗?可能在自己家就行,有电脑就行。”厉以宁说。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