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输”在起跑线上又怎样?

点击:0时间:2018-09-09 20:07:48

朱昱子

人生何其宏大,又何其微小,当你觉得它必须赢在第一步的时候,你真的看到比赛的终点了吗?

最后一名又怎样

我的孩子4岁的时候,参加了一个轮滑班。他不是运动天赋突出的孩子,学习时间也短,在班上一直处于末流位置。入班半个月,轮滑班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比赛,邀请附近几个城市的孩子共同参加,我家娃也报了名。

比赛当天,我有点事不能及时到场,拜托亲戚带孩子先去现场,等我忙完到赛场的时候,却发现孩子光着脚丫子,跺脚直哭!

原来,亲戚看他试滑的时候落后别人很多,就不让他参赛了:“参赛有什么用,反正你都是最后一名。”

孩子很生气,执意要参加比赛。我蹲下身:“你真的很想去参加吗?”

孩子点点头,我为他穿上轮滑鞋,带他站到起跑线上。

比赛开始!所有的参赛选手都如利剑般冲出去,我家的那个慢慢索索开始起步,别人滑完一圈的时候,他才刚滑了四分之一,别人滑完两圈的时候,他勉强挣扎着滑完大半圈,别人滑完三圈的时候,他跌倒了,别人滑完全程的时候,他挣扎着爬起来,继续前进……

毫无疑问,最后一名。

冲过终点线的时候,我拉住他的手,看着他汗乎乎的小脸,拍拍他的肩膀,孩子未发一言,默默地到场地边上,继续练习。

比赛结束后,轮滑班的老师颁给他一个“最佳进步奖”,我破天荒将奖状贴在墙上(此前我从不张贴他获得的任何奖状),纪念这个“最后一名”。

赢在起跑线上的小昭

现实中,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赢。“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大多数家长的通识。有些家长从胎教开始抓起,孩子一出世,就提供大量的早教资源,等到选择幼儿园的时候,更要多方考察,各种流派统统了解清楚,尽量选择优质的教育资源,上学之后,孩子更加连轴转,兴趣班、补习班、提高班,样样不能缺少。

但问题是,当你希望孩子不要输的时候,你的孩子想赢吗?

我的朋友小昭出身教育世家,一路重点学校,学业顺风顺水,免试保送进入名牌大学,成为本硕博连读的特招生,绝对是赢在起跑线上的人!

但是,等不到硕博连读,小昭就在本科阶段肄业了,小昭沉迷于电脑游戏,在游戏里,他不仅是统领众生的英雄,更可以通过游戏获取相当金额的报酬,所以在别人都忙着找工作的时候,小昭不仅可以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还可以轻松自在地赚钞票。

刚刚开始,小昭觉得自己很不错,本科工作不好找,哪怕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也只能拿到几千块钱的月薪,小昭一次游戏的收入动辄上万,堪称同学中的富翁。但好景不长,3年之后,小昭因为长期打游戏,颈椎出现问题,不得不放弃了熬夜打更的习惯,5年之后,小昭的同学们月薪噌噌上涨,小昭在游戏中获得的收入,却停滞不前,10年之后,小昭的同学都以年薪来计数,小昭终于在大家的劝说下,放弃了游戏这行。

小昭开始尝试找工作,但始终没有一份干得长久,他进入软件公司,却因为公司要加班,辞职了;他进入车企,却因为公司要考察销售指标,辞职了;他想进入政府部门,却连公务员考试的资料都不愿意看。

大家都替小昭急,你就不能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吗?小昭却回答:我的人生字典中没有“全力以赴”这个词。

确实如此,小昭不是不想工作,一旦在工作中遭遇困难,他就掉头回避。哪怕是大家劝他重操旧业,组建一个游戏工作室,小昭也婉拒了,因为“管理太难做”。

回望小昭走过的路,曾是那么顺利,他智商高、家境好、乖巧懂事,但为什么却没有任何一点奋斗的动机呢?

到底是谁站在起跑线上?

知晓一点心理学皮毛的人都知道动机的重要性。没有动机,人不过就是行尸走肉。但纵观我们的身边,有多少家长不正在不知不觉地剥夺着孩子的动机吗?

一个人最原始的心理动机,不过是最简单的“想要”,小的时候,你想要的可能是一架飞机、一颗棒棒糖、一个洋娃娃,如果你愿意为之等待、为之攒下得来不易的零花钱,终于换来这个东西的时候,那种开心无与伦比!但如今,得来不易的“想要”往往可以轻易地实现。家长不会为孩子去吝惜金钱,花费海量的资源去满足孩子的愿望,食物、衣物、旅行,高大上的教育条件,只要认为对孩子有益的,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实现。但问题是,当我们为孩子提供了唾手可得的满足机会时,我们却可能剥夺了他们最重要的动机,那就是——“想要”,并且愿意为之付出代价。

得来太轻易,便不易珍惜。开始得太顺利,反而未必持久。人生是一场耐力赛,而非短跑赛。起跑线固然有,但站在起跑线上的,不是家长,而是孩子!

无论你有多想赢,你都不可能代替孩子去跑一场专属于他的比赛。就像我的孩子,我们明知道他会是最后一名,却还是让他去失败,我难道不愿意他成为第一名吗?当然!但如果他不曾输过,就不会知道赢有多么可贵。

犹太家训中曾说:“保护动机,比保护金子重要得多。”当一样东西变得唾手可得,你就失去了渴望它的动机。当你习惯被满足的时候,你就难以适应一个竞争的世界。

我们的孩子,常常被父母规划到正确的方向上,从起跑线开始,一步一步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他们就像小昭一样,在父母的呵护下,未曾失败、也未曾失望过,可当真的被推到社会的现实中时,他们就像一颗看上去光鲜亮丽的草莓,哪怕智商超高、哪怕身体倍儿棒,也经不起挤压、经不起锤炼,甚至经不起轻轻的一击,就败下阵来。

“草莓族”的养成,是父母“精心操持”的结果:当孩子需要渴望去唤醒他内心的动机时,家长选择了为他“纠偏”,以“对的选择”代替孩子的选择(就像我的亲戚选择不让孩子参赛一样);当孩子需要挫折去锤炼动机的坚韧时,家长却静心规划,回避每一步的失败(就像小昭父母全程为他择校)。每一步“呵护”,实际上却是剥夺了孩子的内在动机、剥夺了失败和学习的机会!

失败是锻炼品格的力量

近年来,西方对于孩子成功要素的研究越发多起来,著名教育记者Paul Tough在其著作《孩子是怎样成功的》当中写道,相对于高智商、好成绩,坚韧的品格与成功之间的关联更大。因为高智商可以帮助你解决那些考试中的难题,却不一定能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考试的题目,经过思考、经过现有的定理、公理的分析,就会得出答案,但生活中的题目,没有清晰的题支、题干,它需要你去碰壁、需要你去失败,需要你秉持一颗百折不挠的心,才可能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

没有标准答案,是不是就要退却?遇到困难,是不是就要打退堂鼓?这些,都是缺乏品格训练的表现,就像小昭一样,他绝对是个学习的天才,但是,面对生活最基本的考验时,他却拿不出一点点精气神儿,去失败、去跌倒,去过一种不那么“唾手可得的生活”。

轰轰烈烈,平平淡淡,都可以是生活的选择。但这种选择,要基于内心的渴望,要基于真诚的意愿,否则,不过就是随波逐流,最后往往在攀比和虚荣中,无依无靠。

起跑线重要吗?当然重要,但作为家长,如果你只看到起跑线,而看不到终点线,那就是一场没有目标的竞争。

我们要赋予孩子的竞争力,不是无止境地满足我们自以为是的需求,而是唤醒他们的动机,如果他们想赢,就要珍惜他每次跌倒的机会,没有哪种成功,可以一帆风顺地获得。

有太多人在教孩子如何去赢,可又有谁能教孩子舔舐伤口,接受失败呢?赢是重要的,但品格是赢的终极力量。作为家长,别通过无尽的满足和太顺畅的“铺路”去扑灭孩子赢的愿望,说到底,这场比赛不是你的,你不可能代替他去赢,但你可以陪着他一起失败。

标签: 孩子 动机 就像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