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顾命大臣的命运
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取司马氏而代之,有所作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不低。刘裕临死前,将国家的命运委托给徐羡之、檀道济、谢晦、傅亮等朝中重要又忠心耿耿的大臣,让他们尽心辅佐17岁的皇长子刘义符继位当皇帝。
徐羡之等人作为顾命大臣,尽心尽力,但是,刘宋王朝的天命如此,作为皇二代的刘义符非常不争气,从小就贪玩儿,什么事儿也没有他游乐重要。这孩子应该说幼年失教,早就废了。但是,刘裕老皇帝犯了一般人都会犯的错误“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自己看着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好。所以这孩子从小因缺乏管教,养成了骄奢淫逸的性格。他爹刘裕刚死,所谓居丧期间,少帝刘义符就玩儿疯了,成天昏天黑地地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连边境上有了战事他都不管不问,军队打败仗了,他也不管。
眼看着少年皇帝这样玩儿下去,非出大乱子不可,几个自认为肩负着先帝刘裕重托的顾命大臣非常忧虑。忧虑的结果,决定废帝、换人!先帝刘裕有的是儿子。
刘宋景平二年5月的一天,天气炎热,少帝刘义符到华林园避暑。这个爱玩的少帝刘义符,居然在皇家华林园造了一排商业步行街,自己穿着汗衫短裤像个小商贩一样,做小买卖,跟人讨价还价。又跟左右那些佞幸之臣一起,划船取乐,尽兴玩乐了一天。傍晚时分,又乘坐龙舟来到天渊池开心,一直玩儿到后半夜。
次日凌晨,檀道济、徐羡之、邢安泰等人,趁刘义符还没有起床,带军士闯入,杀掉刘义符的两个内侍,厮杀中还砍伤刘义符的手指,收缴了皇帝的玉玺和一切文件印信等。刘义符被废了,先帝刘裕的另一个儿子刘义隆被推上了皇帝宝座,是为宋文帝。不久,为了让新皇帝刘义隆彻底放心,废帝刘义符被邢安泰杀了。
按说,作为既得利益者,新皇帝刘义隆应该对扶他上位的檀道济、徐羡之等人感恩才对,可是,不久这些人都一个个被刘义隆以“弥天大罪”的名义诛杀了,诛杀的过程记录在正史中,比影视剧的镜头还惨烈血腥,令人读之魂飞齿震。
史上顾命大臣的命运大部分不好,得善终者非常少。大约一般人对皇帝有恩,难免内心不滋生矜骄,内心有矜骄,没法不流露出来,这就无疑为朝廷和皇帝敛怨聚恨了;顾命大臣,多数与皇帝的关系,是利益关系,所谓以利交者,不要说利尽交绝,利壑难填,就是利衰则交绝怨生,是以君臣之间,极其容易产生嫌隙、猜忌,祸根由此而生。
还有一个原因,有作为的新皇帝,即便是顾命大臣扶保上位的,也不愿意担此让人扶保的名声,总想找机会用自己的方式向天下表明自己更有实力、更配得上作为真正的皇帝。所以,顾命大臣往往就成了皇帝试刀祭旗的牺牲品。
人情一理,一般来说,老皇帝临死前,找可靠人托“六尺之孤”,即便如此,皇帝们也还是在依依不舍中,含恨狐疑地死去的。刘备对诸葛亮那么信任,到了临终托孤,还对诸葛亮说了一句压力山大的话:您若看小刘禅不顶用,您就取而代之吧。刘备临死这么将一军,把诸葛亮吓得差点没死到刘备前头去。
以诸葛亮的智慧,是不会利令智昏地矜骄专权的,反而非常居卑谦下,对后主竭尽全力地辅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保全了自己的千古名节与后代身家。诸葛亮的智慧和境界在于他懂天命,知道天命不可违。国家的天命、皇帝的天命、个人的天命都不可违。
还有一个人,可以说比诸葛亮还伟大,他是史上最成功的顾命大臣,他就是:周公姬旦。周公旦受命摄政,辅佐成王,制礼作乐,建章立制,开创儒学千古基业,天下归心,其功之伟,不必赘述。
周公和诸葛亮,作为顾命大臣之所以成功,原因就是他们心中不怀偷与私,即所谓光明正大、天下为公,所以无论是英武的周成王,还是暗懦的刘禅,都能感觉出来,所以,他们以光明正大,辅佐了皇帝、造福了国家,也保全了自己。
(源自许石林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