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精神

点击:0时间:2018-11-20 05:04:04

杜浩

正所谓“好饭不怕晚”!“千呼万唤”中,《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节目终于回归,于农历大年初四在央视首播。

这次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3》(以下简称《舌尖3》),继续以饮食文化魅力来吸引观众:“一份鲜美的水盆羊肉,要经过10小时的炖煮,才能呈现出宛如凝脂的形态;而浓稠的羊汤则要经过稀释、调味,才能达到最平衡的口感……”

据该片导演透露,“食物”“人物”“文化”是第三季在筹备之初就定下的关键词。在10个月的时间里,节目组走访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拍摄地点多达115个,拍摄美食400多种。同时,该片按照“器具”“宴席”“厨人”“小吃”“点心”“食养”“时节”“融合”等主题进行划分,使观众既能看到食物的演变与融合,也能感受到食物背后中国人的人情,更能感受到“食物”背后的文化与历史。

比如,拍摄片“水盆羊肉”时,总策划周塬第一次见到故事主人公白玉亭老人,就被他那一句“家里水盆羊肉的味道不能变”所打动,并把记录“择一事、终一生”这样的温情故事作为叙述思路。他说:“水盆羊肉是特别古老的食物,先秦就有,后来不同时期的调料、火候均有变化。今天我们拍这一碗羊肉汤,其实想到的是整个烹调演变的过程。我们读懂食物背后的“道”与“理”,才能懂得制作者背后的坚持。好故事和美味都是不期而遇的,唯有如此,我们才会心生感恩,才会有最终的审美。”

《舌尖3》还首次以专题形式介绍了中国人的烹调器具和食器。比如,节目组捕捉到河南三门峡陕州地区特有的“穿山灶”。这种古老的烹饪手法背后,其实是对热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也是当地人善于利用地理优势的生活智慧。同时,节目还注重对食物背后的“礼”与“道”的探索。摄制团队走访了很多民风浓厚的地方,也接触到不少几乎被遗忘的餐桌礼节和仪式,“比如,有的地方有专门用文言文写成的餐桌礼仪课本,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这些来自于儒家的典籍礼记:筷子怎么放,要怎么礼让老人,上菜的规矩,吃饭的规矩等等,很丰富”,餐桌礼仪文化构成了中国人乡情的一部分,“那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共通的东西。”

对于观众来说,观看《舌尖3》,不仅要看到我们民族饮食的技艺、艺术趣味,更主要的是领会民族飲食文化艺术中的生活智慧。

中国人对待饮食,抱着一种郑重的态度。这种饮食态度,可以从许多地方看出来。任何人翻开《红楼梦》或者中国的其他小说,就会震惊于书中反复出现的、详细描述的那些美味佳肴,比如《红楼梦》中黛玉的早餐和宝玉的夜点。中国文人郑板桥赞扬大米稀饭,是天寒地冻时的日常饮食,是生命中可以为继的东西。在国外,没有一个诗人或作家肯专门去写一本有关烹调的书,他们认为这种书不属于文学之列。然而,我国古代的戏曲家、诗人李笠翁,却不认为写一本有关蘑菇或者其他荤素食物烹调方法的书,有损于自己的尊严。中国的另一位诗人、学者袁枚,则写了厚厚的一本书,来论述烹饪方法,并写有一篇最为精彩的短文描写他的厨师。而明清文人中不少小品文中,描写了很多品茗艺术和饮食之道中的性灵生活,也非常有情趣,令人玩味。中国的文人们发明了“东坡肉”,把在菊花丛中持蟹对饮,看作是“风雅之举”,把歌咏本乡的“鲈脍纯羹”视为“诗情画意”。正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在饮食问题上所抱有的这种郑重的态度,使饮食、烹调,具有了文化的气息,上升到艺术的境界,包含了“道”的意味。

所以,要了解中国人的生活,理解中国人的性格和文化心理,就要了解饮食技艺和烹调艺术。或者说,我们民族的饮食艺术,是能够反映出中国人的性格,能够显现出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精神的。

(责编 陈 啸)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