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的草原畜牧业基地
宋立志
内蒙古是全国最大的草原畜牧业基地,也是最重要的畜牧产品加工输出基地之一,草原总面积13.2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22%,占全区国土面积74%。2016年,全区羊存栏稳定在1亿只以上,牛存栏达到1151万头,全年羊肉、牛肉、牛奶产量分别为99万吨、55.6万吨和734.1万吨。
畜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70年来,自治区坚持根据畜牧业发展实际调整改革生产关系,是全国畜牧业改革的先行者。
1948年,内蒙古党委、政府提出“三不两利”政策,为繁荣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之后又将“三不两利”等政策归纳为发展畜牧业经济的五项方针、十一项政策、六项具体措施,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后,向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牧业区广泛推行。
改革开放初期,内蒙古顺应形势,在牧区全面推行“牲畜作价归户,分期偿还,私养私有”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畜牧业生产获得穩定快速的发展。面对牧区分散经营的局限性,内蒙古党委、政府出台一系列完善措施,积极探索“牲畜、草场双承包”,实行“草牧场有偿使用”制度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加强了集体“统”的职能。到1996年,全区畜牧业连续12年获得大丰收。但是,草原退化、沙化扩延,超载严重,牲畜个体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也摆在面前。自治区党委提出并实施了“增草增畜,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畜牧业发展战略,把科技兴牧、集约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贯穿畜牧业发展各环节,有效实现了畜牧业生产力的新飞跃。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内蒙古迅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实施“稳羊增牛扩猪禽”战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抓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能力,推动畜牧业大区向畜牧业强区转变,取得了巨大成就。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许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