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欠发达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

点击:0时间:2019-01-03 00:01:21

卞建军

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推动欠发达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是苏北地方政府面临的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欠发达县域经济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高速、调结构、新动力、挑战多,是新常态的四大特征。就县域经济来说,新常态带来的新挑战,既有宏观层面的“共性”,又有各自的“个性”。从宏观层面来看,2013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或修订了预算法、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等一系列“重磅炸弹”,这些都是新常态下的“硬约束”,不但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的变化,同时也引领着发展方式的转型。在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组织经济工作的“规定动作”多了,“自选动作”少了。这一系列的挑战,倒逼着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同时,对于如沭阳这样的欠发达县份来说,经济总量小,产业基础薄弱,如何去适应新常态,推动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面对的挑战和压力又有其特殊性。一是面临发展阶段相对滞后和发展模式亟待转型的双重压力。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但同样承受着发展成本上升、市场约束加剧、准入门槛提高等诸多压力,面临着发展阶段的相对滞后性和发展门槛的同一性的历史矛盾,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挑战更大。二是面临内生动力不强和创新动力不足的双重压力。苏北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沭阳县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9%,但仅占全省总量的0.8%;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1.3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三是面临经济发展要素不足和政府可调控资源缺乏的双重压力。相对苏南等发达地区,苏北县份对要素资源的依赖性更大,但在新常态背景下,政府用于推动经济发展的行政资源、创新资源、要素资源将更加有限,对经济转型升级形成了严重制约。

“三期”叠加,矛盾交织。在带来多种挑战的同时,也有“加速和希望”。首先,新常态不是意味着减速,更不是失速,而是提质增效、倒逼升级,是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宏观经济稳健发展的基本面不会变。其次,国家先后出台了扩大出口退税、新能源试点、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微刺激政策,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随着新一轮的城镇化热潮,国家在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更大,也为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增添了新的增长点。像沭阳这样的苏北县份,2014年,全县工业增值税、开票收入总量分别位居苏北县市第2位、第3位;作为该县第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的木材加工业,工业增值税和工业开票收入双双跃居全省县市首位;最大的农业特色产业——花木种植业面积已扩展到47万亩、年产值45亿元。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特色产业发展都到了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唯有抢占先机、乘势而为,才能牢牢抓住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动权。

推动欠发达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新常态下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核心是产业升级,主体是企业,创新是根本动力。

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本质上是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过程,本质上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过程。推动县域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必须继续坚持“调强二产、调优三产、调精一产”的工作思路。其中,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是首要和核心任务。对沭阳等苏北县份而言,目前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而全国2010年就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江苏则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相对经济发达地区,苏北地区弱就弱在产业上、差就差在工业上。因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首要和核心任务,就是瞄准“软肋”、补齐“短板”,坚持量质齐抓、推进产业集聚、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基于以上考虑,2015年以来,沭阳立足基本县情,围绕构建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2+1”新型产业体系,多措并举,着力打造工业经济的“升级版”。特别是坚持以开发区为主阵地,加快装备制造等7大产业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全民招商向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和园区招商转变,突出招大引强选优,用既优又新的增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大考核引导力度,对乡镇部门引进的“2+1”产业项目,提高考核权重,以实际固定资产投入的1.5倍计算实绩,引导主导产业向开发区集聚。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力求“2+1”主导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开票销售收入增长30%以上。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培育新增长点的必然要求。以笔者所在地宿迁市为例,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8.6%,在苏北五市最低,比全省低8.1个百分点,服务业包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亟待提升、规模亟待扩容。同时,随着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对土地、资金、环保等要素资源的约束越来越严,也在倒逼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催生服务业新的增长点。沭阳近年来的发展,也生动印证了这一点,网络创业、交通物流、汽车消费等服务业呈异军突起态势。2014年,沭阳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类企业纳税1837.69万元,增长129.8%;网店1.5万个,网络销售总额超过15亿元;货物运输量达4692万吨,占宿迁全市的56%;新增私家小轿车9939辆,占全市增量的近三分之一。2015年,沭阳在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比如对现代物流业,按照车辆行驶里程,给予一定比例扶持;同时启动金属石化、百盟板材、农产品物流等总面积超百万平方米的市场建设,推动现代物流产业成规模、上档次;加强规划引领,加大汽车4S店培育力度,着力打造小轿车消费特色街区等等。做优做强农业特色产业是稳本固基的现实之举。农业是以“特”取胜的产业。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走差别竞争、特色取胜的路子,不仅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稳定的大局。就沭阳而言,花卉苗木是最大的特色产业,是全国最大的花木种植基地,但总体上产业发展层次还比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品牌化水平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为推动花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目前,该县已致函上级部门,邀请国家林业局在沭主办“中国花木节”,常态化举办“国字号”盆景制作大赛和盆景展,进一步扩大沭阳花木的对外影响;大力推进电商融合,发挥“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中国淘宝村等品牌优势,推行“花农上网”和“农产品网上直销”等模式,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力争2015年全县网店总数达到1.6万家、网络销售总额超过20亿元;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基础上,邀请南京农业大学负责规划设计,同时整合资金,加大投入,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新常态下花木产业发展新载体和增长极。

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推广、新市场开拓,都要靠企业来实施,只有推动企业群体的转型升级,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相对狭小的地域经济,因而以上特质更为明显,龙头企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拉动和引领作用更为关键,往往是几个企业,就能再造一个地方特色产业。比如沭阳的木材加工业,可谓“一棵树”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近几年来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长为全县第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全国传统四大板块基地之外的“第五极”,这里最大的动力源就是新概念木业、大江木业、深特工艺品等骨干企业的拉动引领。目前,全县木材加工规模企业达354家,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41.2%。相对于工业经济而言,农业特色产业的提档升级,更需要龙头企业作为动力引擎。比如江苏苏北花卉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全省首家上市园林企业。该企业不仅带动花卉基地5万余亩、种植大户1.2万户、每年消化周边富余农村劳动力2000多人,更重要的是在植物研究、绿化设计、品种推广、繁殖技术研究等领域起到了领军作用,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为进一步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2015年以来,沭阳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511”工程,大力推动大红鹰恒顺药业等企业挂大靠强和兼并重组,奕农生物等企业股改上市,瑞声科技等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全县共排出七大类37个、年度计划投资108.83亿元的重点企业,县财政在设备投入、创新转型、兼并重组、股改上市、规模发展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着力推动这些企业做大做强,目的就是要打造引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火车头”。

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必须继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新动力是新常态的四大特征之一,就是推动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驱动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就是要推动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机制。从沭阳近年的实践看,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扶持政策创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2015年,沭阳设立1亿元主导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主导产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用于促进主导产业高级人才引进、研发机构培育、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品牌创建等方面的项目补助。二是平台建设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2015年,沭阳在继续发挥国家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省装备制造科技产业园作用的同时,与省内外高校共建纺织服装、木材加工、汽车零部件和花卉苗木等产业转移分中心4个,新建省级企业研发机构12家以上,实现销售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三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姻”,加快产学研合作项目实施和科技成果转化;在鼓励企业引进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发明专利技术的同时,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申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2015年,沭阳全县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将提高0.3个百分点以上。四是南北挂钩合作模式创新。加强与昆山的对接,深化昆沭合作,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协调机制、合作重点、工作举措、相关政策、资金帮扶等方面细化工作要点,重点推进昆山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六大类产业向沭阳转移。

(作者系江苏省沭阳县人民政府县长)

责任编辑:钱国华

标签: 沭阳 苏北 产业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