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齐丽霞:为打工姐妹搭建展示多彩人生舞台

点击:0时间:2018-09-06 12:03:04

潘佳锟+武琳悦

今年43岁的齐丽霞,2009年为丰富打工姐妹精神文化生活,在北京昌平区创办民间公益团体木兰社区活动中心。团队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如今有骨干成员20余名,120多位志愿者。几年来,木兰社区通过开展文艺演出和成长陪伴等多个项目,为打工姐妹提供参与平台,以文艺的形式让世界听到她们的声音,更好地帮助她们融入城市生活。

“不安分”的打工者,为“女工关怀”放弃作家梦

2017年元旦前,北京昌平区北七家镇东沙各庄村木兰社区活动中心,一间25平方米的屋子内,6名年轻女性正在排练舞蹈,准备“打工者春晚”节目。一旁的孩子们跟着一起转了一会儿,就跑到隔壁的图书室去玩耍看书。

一位身着黑色棉服、头发简单束起、未施粉黛的中年女性,站在屋子一角,帮正在排练的妈妈们数着拍子,指导舞蹈动作。她就是齐丽霞——北京民间公益团体木兰社区活动中心的创始人。

齐丽霞说,她1996年从河南省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当过老师、会计、报社采编人员,还做过几次小生意。“干什么都是热火朝天,一直不安分”。

2002年,深圳的快速发展,深深吸引着怀揣很多梦想的齐丽霞。“此前我在老家,总觉得生活没意思,想出去闯闯。”她直言,自己那时“有点文青”,想到深圳后写个工厂小说,记录打工者成功、励志的故事。

齐丽霞和丈夫一起离开老家,去了深圳。“刚开始在印刷厂里,每天都拿着本子写点东西,其他人都问我是不是卧底作家。”齐丽霞笑着说,自己当时打趣地回答道,等着吧,说不定你们的名字就出现在这里啦。

然而没过多久,齐丽霞发现作家梦离自己越来越远了。工厂里两点一线、操作简单、动作重复的生活,让她意识到,自己变成了工厂机器的一部分,个人价值无法发挥。“就那么一个动作,一天重复做一万次。严格的时候,还会有人在背后给你计时。”

齐丽霞回忆,当时刚好有一个“女工关怀”的公益组织,定期在工厂旁边举办活动。她参加了读书会、向工人普及法律知识等活动,慢慢地,她的生活重心开始改变,越来越多的时间用在参加公益组织的活动上。“那时我就期待着下班,然后就可以去参加他们的活动。”再往后,她有了想要加入其中,与他们一起工作的想法。

第一次应聘,失败了。齐丽霞更加坚定地确信,自己就是想做这份工作。她经过认真准备,最终通过了第二次应聘,成为“女工关怀”的一员。“从此我放弃了自己的职场升迁梦。因为跟关注女工这个群体相比,之前那个梦就不算什么了。”齐丽霞说道。

从深圳来到北京,创办“木兰社区”让务工姐妹抱团取暖

全身心地投入到公益活动中后,齐丽霞主要做法律宣传和关注女工方面的工作。“法律我之前就一直在做,主要是工人工伤如何维权等等。但慢慢地,我便侧重关注女工这个群体。”对于女工这个群体,齐丽霞认为有其特殊性,她们在很多方面需要帮助。

“我们那时主要走访女工宿舍,尤其会注重帮助解决她们的情感、婚恋等问题。”齐丽霞坦言,因为自己是女工,对这个过程深有体会。而自己最大的困扰就是人在外地,不能陪伴远在老家的孩子。“我记得自己刚出来工作时,就写了一篇讲述自己与孩子分别的文章……”讲到这里,齐丽霞有些哽咽。

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经朋友介绍,2009年冬天,齐丽霞从深圳来到了北京。

起初,齐丽霞和几个伙伴,先是对来京务工的女性做了些调查。通过路上随机发放问卷方式,齐丽霞初步了解到,北京“城市社区女工”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年轻化,年龄大多在18到30岁之间;文化程度以初中比例最高,达59.9%;工作时间长,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和娱乐空间,且人际关系薄弱,社会支持和关注度小。

齐丽霞坦言,大多数女工,通常是初高中毕业就离开家乡,带着各式各样的梦来到城市。因为年轻,她们有很多选择,可是到了20岁左右,家里人就开始逼婚。“有些姐妹,甚至连相亲带结婚,在一个月就完成任务。”齐丽霞说,等她们生完孩子再出来,就业时面对的却是“未婚、25岁以下”的种种限制,结果就只能找门槛更低、工资待遇差的工作。

到了40岁,“上有老、下有小”,她们能找到的工作就更差了,工资也低。但这个时候的开支却非常大。她们的孩子如果放在老家,是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性侵、暴力都让她们放心不下。孩子带在身边则有另外一个标签,流动儿童,频繁转学甚至上不了学,对她们来说也是很大的难题。

“我们能做的,只是在城市里为她们提供一个社区活动中心。”齐丽霞表示,现在木兰社区服务对象,大多数是从事超市营业员、餐馆服务员、各类服装百货营业员等职业的女工,有百余人。“我们没办法让她们变成有钱人,但可以让她们的生活有所改变,甚至从绝望中开出花来。”齐丽霞说。

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提升信心,在打工姐妹低谷时托她们一把

“我们几乎天天都来,早上9点到11点半,没事儿就带孩子过来玩儿。”2016年12月30日,排练舞蹈的盼盼说。她28岁,女儿都快5岁了。每次听到要来木兰社区,女儿都会吵着要一起过来。

除了舞蹈,还有歌曲。“木兰花开”文艺演出队的骨干成员们,在为“打工者春晚”而紧张排练着。

“不完美不万能的妈妈/你有你喜欢的事/给自己放个假/背着行囊远行吧/妈妈只是生活中的一个身份/不是一生的标签/女人也可以不做妈妈/工作中散发着光彩与才华……”大家分着不同声部,一遍一遍地配合练习着,乐此不疲。

“这首歌叫《不完美的妈妈》,是今年母亲节的时候,大家每人说几句、哼几句创作出来的曲子。”齐丽霞介绍,这是大家的集体创作,歌词中可以找到姐妹们自己生活的影子。“就是想借着曲子呼吁大家对‘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反思,对‘两性平等的追求。希望妈妈们不再受困于社会的性别标签,敢于为自己活。”

“以前每天在家里就是看电视剧、睡觉,现在跟姐妹们在一起,就很开心。”木兰社区成员李想说,自己生了孩子就没有工作,一直待在家里。现在每天排练,隔段时间还要演出,生活很有乐趣。

据了解,木兰社区活动中心目前开展了文艺队、成长陪伴、家庭教育等多个项目。其中,文艺队主要是打工姐妹通过表演与演唱进行集体发声,展现真实生活,提升自信心。而“成长陪伴”则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活动,学习怎么教育孩子,怎么陪伴孩子,怎么提升自己。

齐丽霞介绍,有这样一个姐妹,她15岁就离开家乡出来打工。后来结婚生了两个孩子,她的丈夫很少操心家事。两个孩子调皮捣蛋,成绩很差。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太累了,她对未来失去信心,有好几次跟齐丽霞说想自杀。齐丽霞发现她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交往面窄,有了困难不知道找谁沟通,人很不自信。木兰社区邀请她参加了文艺队,在活動中,她认识了好多姐妹,性格变得开朗起来。她也学习了家庭教育,慢慢地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后来孩子懂事了,成绩也提高了,她的生活仿佛一下子顺了起来,看见阳光了。她原本就擅长做饭,在木兰社区的支持下,她在家附近的小学旁开了一个小餐桌,为小学生提供午饭。有了稳定的收入,她的底气足了,人也自信起来。而像她这样的姐妹还有很多。

齐丽霞回忆,“木兰花开”文艺队成立之初,她们几乎交不起燃煤的钱。过节时,一屉馒头便成“馒头大餐”。相较于睡在地板,她们将桌子称为“上等床位”。就这样,在苦中有乐的欢声笑语中,互相安慰鼓励着一路走来。

齐丽霞真挚地说:“木兰社区这个机构存在的价值,就是在姐妹低谷时,托她们一把;在她们陷入困境时,陪伴着她们,给她们最温柔的支撑。”endprint

标签: 木兰 女工 社区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