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着力点

点击:0时间:2018-09-13 19:24:38

汪云兴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受到各方瞩目。随后,国家发改委、广东、香港、澳门四方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明确了七大合作重点领域,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等合作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合作体制机制,优化跨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国际化、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无论从世界知名湾区发展经验,还是从《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来看,发展科技创新都是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与旧金山、纽约、东京等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当前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协同创新,完善创新合作体制机制,优化跨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构建有活力的跨区域、跨制度的创新体系,实现“9 + 2”城市群共同推进创新、共享创新成果。

一、粤港澳大湾区亟需推进协同创新

粤港澳之间尤其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领域一直就有合作的渊源、基础和实践。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9 + 2”城市之间的合作共识不断提高,合作意愿不断增强,科技与产业创新合作日益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群的主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国、两制、三种货币、四个主要城市”的特征,在世界主要湾区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受三地创新发展观念和体制机制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流通依旧不便,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仍然不足,亟需创新科技合作体制机制,加强新制度改革供给,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二、将“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片区

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突破口

粤港澳大湾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水平高,但发展水平各异,法制体系复杂。在大湾区范围内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经济改革,促进“9 + 2”城市范围内的创新要素流动,推动新经济发展及政策法规突破等,创新改革的影响程度,及其风险难以预估。我们认为,湾区科技创新合作需要依托一个位置独特的有限空间,开展制度改革创新的“压力测试”,以逐步向大湾区拓展,形成“小范围安全改革试验、大范围高效推广示范”的良性发展态势。

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位于深圳与香港接壤地带,珠三角东岸发展主轴与沿海功能拓展带的十字交汇处,紧邻两大口岸、两大机场、多个高铁站、多个国际港口,具备快速连接、广泛辐射内陆腹地和国际市场“两个扇面”的得天独厚区域优势。推动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有利于形成“一国 + 两制”、“香港特别行政区 + 深圳经济特区”独一无二的双叠加优势,有利于链接和发挥香港和深圳两市,甚至更广范围的科技创新综合优势。

三、以“八大协同”

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水平

我们建议,将“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及邻近片区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试验区”,注重“八大协同”,以起到试点示范作用。

一是战略协同。建议深港两地要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高度,提出服务国家和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以此将该区域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平台,共同为香港经济与科技转型提供新动力,为深圳科技创新跨越提升提供新动能。

二是制度协同。建议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的瓶颈,发挥“制度多元、空间相连、结果可控”的综合优势,在区域开展要素便利流动、营商环境国际化、就业与创业支持、创新税制支持、专业性法律法规探索的一流制度环境的先行先试和压力测试,打造多元科技创新制度优势叠加的国家级创新特区,为国家创造更多科技制度供给。

三是规划协同。要充分考虑深港两地国土开发的不同情况,加强规划和建设的协同性。建议深港两地政府共同开展片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协同规划、协同开发、协同管理、共享成果的原则,推进合作区发展。

四是设施协同。设施协同与联通是促进科技协同的基础条件,着力推进片区的交通、边检、口岸、信息、生态等基础设施协同化建设。重点建设专用通关通道,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脸识别等现代信息技术,为特定的科技创新人员提供通关便利服务。

五是科技协同。要发挥深港两地的科技创新合作的契合点和关键点,如在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建设联合大学、共享实验室、共同研究中心、协同创新基金等创新平台,有效承载国际一流科技人才,共同开展科技创新。

六是产业协同。发挥香港一流的国际营商环境和技术支撑、深圳及周边地区强大的现代化制造网络优势,面向引领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共同组建一批产业化和工程化平台,打造引领型的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不断向大湾区输出产业发展动能。

七是开放协同。更好地发挥香港的国际化优势,把片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的支点,打造一批高等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与组织,加速融入和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

八是生态协同。深港双方要大力发挥各自优势,柔性借鉴各自成功制度,在知识产权、科技数据、科技金融、科技交流、檢测认证、专利服务等领域,携手打造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和完善国际化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作者系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收稿日期:2018-03-20 责任编辑:罗建邦)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