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色恐怖岁月里的中共江苏省委

点击:0时间:2018-11-26 13:54:15

陶炳才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于上海创建中共江苏省委,开启了白色恐怖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境内领导革命的新征程。

首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是党的总书记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

1927年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武汉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就刚刚闭幕的中共五大提出的“按行政区域”建立各地省委的提案做出了具体的规定。随后中共中央研究决定:撤销上海区委,江浙两省分别建立省委,上海市区的8个部委隶属中共江苏省委领导(原属上海区委领导的安徽省委已在此前单独成立)。中央派遣中共五大刚刚产生的中央秘书厅主任王若飞,带着有中央任命的30余人省委委员名单的决定,由武汉至上海创建中共江苏省委。与王若飞同时抵达上海的还有中央秘书长何叔衡,他是为中共中央机关迁回上海打前站的。

6月26日,在上海施高塔路恒丰里104号(今山阴路恒丰里90号)省委机关召开中共江苏省委会议,中共中央代表王若飞传达中共中央的决定,并宣布以陈延年为书记的中共江苏省委成立。此前一天,由于叛徒出卖,已有三处党的秘密机关被破坏,一批工作人员被捕。当日开会时,又获悉一处秘密机关被破坏、交通员被捕。王若飞立即宣布会议结束,与会者陆续离去。下午陈延年担心机关的安全,与新任省委组织部部长郭伯和、秘书长韩步先等人又回到恒丰里探视。他们见机关并未出事,便上楼继续研究工作。但不到半小时,只见警车呼啸而来。国民党军警根據叛徒的指供,包围了楼房,进行搜捕。陈延年等奋力抵抗,以桌椅板凳为武器,与敌人英勇搏斗,最后终因寡不敌众,除两名同志逃脱外,陈延年、郭伯和、韩步先、黄竞西四人被捕。在敌人的酷刑拷打下,陈延年与郭伯和、黄竞西坚贞不屈,韩步先当了可耻的叛徒,指证了陈延年等。7月4日陈延年、郭伯和、黄竞西在枫林桥英勇就义。

中共江苏省委第二任书记赵世炎是中共最早的党员(北京组),是旅欧共产党组织领导人,1924年秋接替李大钊任北京地委书记、委员长,1926年2月是上海区执委组织部主任兼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从1926年6月至1927年4月一直为上海区执委委员,先后任过区执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等职,还与周恩来、陈延年等同为中共特委成员。他刚上任没几天便由于韩步先的出卖,于7月2日黄昏在北四川路住处被捕,7月9日壮烈牺牲。

接替赵世炎的是代表中央来组建省委并留下工作的王若飞。他与陈延年、赵世炎同为留法、留苏青年骨干,回国后由豫陕区执委书记调入中央,是中共四大秘书长、中共五大秘书厅主任。他代理省委书记至中央新派邓中夏来接任,后改任省委农民部长、组织部长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是中共江苏省委建立前期重要领导人,特别是对江苏全省农民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邓中夏是在八七会议后来江苏任职的。在党的八七会议上,邓中夏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同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他来江苏传达八七会议精神,自此江苏由国民革命转入工农革命新阶段。

与邓中夏到江苏任职同时,中共中央也由武汉迁回上海。当时中央机关一般设在公共租界沪中区一带,江苏省委机关一般在闸北、虹口一带,团中央机关则在法租界。在江苏省委与党中央并肩战斗在蒋介石国民党统治中心上海的那段日子里,是党在白区中最重要的省级地方领导机构之一,中央选调重要干部到江苏省委任职,又将在江苏省委岗位上得到锻炼的干部(如王若飞、邓中夏、项英、李富春等),或由江苏省委自己培养的干部(如陈云、康生、刘瑞龙等)选送到中央或派遣重要工作等,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党内由于对国民党屠杀政策的仇恨和对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愤怒而加强起来的革命急性病进一步发展;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提出并推行政治上的盲动主义和“左”的政策,使党内随之发生“左”倾盲动主义(即冒险主义)错误。

对第一次“左”倾盲动主义抵制最烈的是以王若飞为代表的江苏省委早期领导人。

中共六大特别是共产国际六大后,轰轰烈烈地武装夺取政权、建立红军和苏维埃的工农革命崭新道路在不断开拓开来,但受斯大林及共产国际关于资本主义“第三阶段”理论的影响,中共党内又产生了分别以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第二次、第三次“左”倾路线,对第二次、第三次“左”倾路线抵制最烈的是以何孟雄为代表的江苏省委干部。

何孟雄是八七会议前夜便被派到江苏省委从事革命斗争的领导工作。1927年8月初他抵上海向时任代理书记的王若飞接转组织关系,九、十月间任沪西区委书记,后调省农委任秘书(主任王若飞),12月作为省委巡视苏北负责人并兼任淮安特委书记,发动以淮安北乡横沟寺为中心的有组织有准备的广泛范围之内的农民暴动等。他是北京大学政治系的高才生,理论功底强,为我党早期党员之一,早期北方工人运动领袖之一,六大召开时与李富春同为江苏省委留守领导人之一,为王若飞之后省委农运及军事斗争的主要负责人。随着党中央领导人的归国,工作重心也随党中央部署,转向上海等中心城市。这就发生了他与新中央领导人向忠发、李立三之间的一系列意见分歧,直接导致了1929年1月30日由中央解散江苏省委,另组新省委的“江苏问题”。他由省委第一任军委书记被调任上海沪中、沪东区委书记。在同年11月中旬于上海举行的江苏省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这种分歧发展为党内两条思想路线的争论。1930年春,围绕事关中国革命成败的形势估量、城市中心还是走乡村包围城市道路问题以及一系列理论问题,尤其是李立三在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企图以1930年“红五月”运动来加紧贯彻城市中心暴动路线,身负沪东区委书记之职的他,于4月15日写出《子敬来信》投寄于党刊《红旗》报,提出了农村“联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农村革命势力以向城市进攻,必然可以得到胜利”的主张。他因抵制和反对当时中央负责人力主的城市中心道路等遭受沉重的打击,被撤职并组织“检查”。何孟雄反对“立三路线”,不但开始得较早、进行得较久,而且态度坚决、旗帜鲜明。他随后在1931年初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又挺身而出反对王明上台,反对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勾结王明大搞宗派活动,后不幸被敌逮捕牺牲。

党的三次“左”倾路线错误,首先在江苏省境内实施并被抵制,这一方面反映党中央以江苏省委为抓手和突破口来贯彻城市暴动的意志和决心,另一方面更反映身处斗争一线的中共江苏省委干部敏锐、探寻、果敢、拼搏的革命精神。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江苏省委(含省总行委和江南省委)从1927年6月成立至1935年初停止活动的七年半中,先后重建、改组过16次,历任省委书记(含代理书记)有:陈延年、赵世炎、王若飞、邓中夏、项英、李富春、徐锡根、罗登贤、任弼时、李维汉、李立三、王明、陈云、王云程、章汉夫、袁孟超、孔二、赵立人、许包野、王明德等20人。

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二任书记陈延年、赵世炎相继被捕牺牲,省委常委只剩下王若飞一人,中央又相继派遣重要干部来加强省委工作。1927年八七会议后派至中共江苏省委的先后有邓中夏、项英;同年底调入省委的还有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调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长的陈乔年等。由于叛徒的出卖,刚刚组建的省委又一次遭到大破坏:1928年2月陈乔年、郑复他(省委常委、上海市总工会委员长)、许白昊(省委委员、上海市总工会党团书记兼组织部长)等10多人被捕、牺牲。

1929年8月,因叛徒出卖,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农委书记、中央军委委员、江苏省委军委书记“农运大王”彭湃等四人在上海被捕牺牲。

1931年1月受王明打击的包括何孟雄、蔡博真等省委干部在内的36人被捕,其中24人牺牲。

1932年,曾在中共中央、团中央、全总和江苏省委担任过领导职务的徐锡根、黄平、余飞、徐炳根、袁炳辉等人被捕叛变,危及中共中央和中共江苏省委的安全;1933年5月,省委组织部长何本根被捕叛变,省委机关再遭破坏;1934年3月省委书记孔二、组织部长苏华、宣传部长李默农与上海中央局组织部长等人被捕,随后孔二叛变并导致临时省委代理书记赵立人与上海中央局书记李竹生等20多人被捕;1935年1月上旬,省委书记王明德、组织部长肖德顺、宣传部长张更新被捕。至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共江苏省委活动终止。

严重的白色恐怖和党内出现的三次“左”倾错误,使江苏的中共组织及其工作遭受损失最多、最烈,省委领导机关多次受到重大破坏。1927年4月至12月全省被捕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5667名,遇害1836名,其中党、团骨干牺牲者约850名;1928年1月至7月,江苏有1678名革命者被捕,481名被杀害,62名在暴动中光荣牺牲;1930年4月至9月,全省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30名,被捕1480名;1933年秋至1934年,江苏各地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遇难、被捕达685名,其中,“省委层19名,县、区委161名”。全省各级党组织领导广大党员、群众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为中国革命付出了重大牺牲。

土地革命战争10年中,在江苏的政、军、群等组织,只有共青团不仅建立了省级领导机构——共青团江苏省委,而且,团省委虽也遭受多次破坏,但其领导机构始终存在,并在1935年初中共江苏省委停止活动后,仍在上海独立坚持斗争。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经过1924年至1927年国共两党党内合作的国民革命,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严峻形势,党不仅提出了还要不要继续革命的问题,而且同时提出了如何继续革命、如何处理城市斗争与乡村斗争的关系,即革命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问题。中共江苏省委率先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对此做了有益的探索,是贡献最突出的省级地方党组织之一。

八七会议举起武装反抗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工农革命旗帜,这首先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当中国共产党将武装斗争这一方针具体化为发动各地武装暴动之时,遵循的还是十月革命开展城市斗争和夺取城市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设定的目标和模式是:通过暴动攻占县城、省城,推翻当地反动统治,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后统称苏维埃),争取革命在一省或数省范围内首先胜利。在中共中央和湖北、湖南省委文件借鉴历史上农民割据山林、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方式,提到农民武装“上山”的问题时,1927年10月,湖南省委和江苏省委的文件中最早出现了农民“割据”的提法,要求创造“农民割据局面”。当年秋冬开始,省委书记邓中夏、省农委主任王若飞、省委委员何孟雄等领导制订的江苏三次农民运动计划,以对江苏全省客观情况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为基础,明确做出江苏工农革命的部署是:“必须上海四周的农民暴动起来,然后上海的工人暴动才有声援和保障,才能站得住,应该建筑在农民的土地革命上,和其他省份一样。”但省委、省农委规定的实施步骤区别江南、江北的社会和农民运动状况,指出“应该特别注意江北方面,因为在江北有以下几个特点,更适宜于暴动的组织”,如“江北土地瘠薄,农民特别痛苦”,“沿海一带,大垦牧公司对于农民之剥削与兼并为各地所无”,“江北各地交通较不方便,离反动政治统治中心较远,如有举动军队进攻较难”,等等;“对于江南,因為江南交通的便利(三条铁路与小河轮船),反动军队容易进攻,资本家豪绅地主的组织也较严密,所以如有动作较易失败”;“江苏农运除依据中央决定的总策略外,还须依照江苏的特殊情形,而定其有地方性的特殊政策”(《何孟雄研究文集》第112—115页)。这为中共江苏省委探寻确立从偏僻乡村“割据”、“游击战”进而“农村包围城市”正确路线的“萌芽”、“起步”阶段。

特别着重指出1930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第105期《问题与回答》专栏发表的《子敬来信》及《答子敬》,前者明确提出“农村包围城市”重要思想,后者反映当时中央负责人“左”倾观点。“子敬”即何孟雄笔名“子静”的谐音,冠以“周”姓代表他周围几个人(恽代英、林育南、李求实等)。这篇署名“周子敬”给党报写的700余字公开信,从革命形势、道路、动力等方面,批评“城市中心论”:“现在就全国看来,农民运动的发展比较城市的工人运动要快得多”,“在这一种情势之下,若我们依然是将大部分的力都用在城市中,实不如用在农村中为好,在农村中一定得的效果更大”,“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暂时放弃城市而以全副力量去发展乡村呢?譬如成立五十万红军的计划,若是我们动员现在全党的力量,动员一切真正革命的工人,都到乡村中发展红军”,“若是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之后,他还是可以联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以向城市进攻,必然可以得到胜利”。《红旗》编辑部的《答子敬》则评论说:“来信上所说的意见,都是不正确的。……你们的意见以为农民斗争或红军发展可以离开城市工人的斗争,这一分析又是错误的。……更错误的是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何孟雄研究文集》第83—86页)历史实践最终证明,“周子敬”的意见是正确的。

由于当时党内“左”的思想占上风,何孟雄正确的探索不但没有得到支持与鼓励,相反被冠以“取消派的暗探”、“右倾机会主义”等帽子,被批判、撤职、检查,连续遭受严重打击,最后牺牲在敌人屠刀之下。何孟雄的《子敬来信》及他给中央的两份“政治意见书”(1930年9月8日和12月15日)等,与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等文章和周恩来的“九月来信”(1929年),属于同一时期的珍贵文献,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有力见证。

以蒋介石“四·一二”、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为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所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面对更加严酷的革命形势和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路线、方针、政策及组织形式等调整、改变、创新的重大转折,中共江苏省委与党中央一道,几经磨难、几番艰辛,他们探索了,创新了,奋斗了,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转折的一个“缩影”、“榜样”。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江苏省委存在七年半后,随着党中央迁入江西瑞金的中央苏区,江苏省境内的中共党组织,在蒋介石白色恐怖下也归于“蛰伏”、“沉寂”。但中国革命已经播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火种,它距星火燎原还会远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

责任编辑:彭安玉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