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差点儿有了“杰斐逊州”
贾晓静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政治观念,造就了美国俄勒冈州的分离主义传统。1月初在当地爆发的一场“牛仔起义”,被认为传承了75年前另一场分离主义运动的精神。
2016年新年过后的第一个夜晚,美国俄勒冈州的伯恩斯小镇上忽然冒出了一群荷枪实弹的牛仔,他们占据了马鲁尔耶联邦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大楼,称此举旨在声援即将锒铛入狱的怀特·哈蒙德和史蒂芬·哈蒙德父子,并要求联邦政府把牧场归还当地人民。
“美国民兵宣布独立,攻占政府大楼”的消息让外界议论纷纷。不过,在久居美国西北部地区的人们眼中,这看似动人心魄的场面不算新鲜——四分之三个世纪前,同样是在俄勒冈州与加利福尼亚州交界地区,就曾爆发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分离主义运动,倘若不是突然降临的太平洋战争改变了历史的轨迹,一个名为“杰斐逊州”的政治实体或许早已横空出世。
“乡下人”爱搞大新闻
在北美洲的殖民地时代,加州(包括上下加利福尼亚)归西班牙帝国所有。1847年,美墨战争烽火骤起,美国乘势占据了上加利福尼亚,并于1850年正式将其纳入版图,是为如今的加利福尼亚州。此后百余年间,这片位于美国西海岸的沃土,成长为全美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然而,由于区域发展不均,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逐渐分化:南加州移民众多、文化多元、思想相对开放,北加州则被视为封闭、落后、被人遗忘的化外之地。
时间一长,自觉受到冷落的北加州人便动了自立门户的念头。1941年,加州北部的4个县,开始与俄勒冈州的柯里县商讨,打算摆脱各自的州政府,联手成立新的地方政权。这场斗争由伐木工和煤矿工人发起。在他们看来,达官显贵完全不把偏远地区放在眼里,更无视乡下人的诉求。于是,他们打出“乡村崛起”的旗号,要求改变当地的行政版图。
彼时,两州交界地带的道路多为油浸的泥土路,一旦遇到雨天或雪天便难以通行,当地储量丰富的矿产和木材资源无法得到利用。尽管塞勒姆(俄勒冈州首府)和萨克拉门托(加利福尼亚州首府)多次承诺拨款修路,但两个州政府连续多年“光说不练”,使得当地百姓越来越不耐烦,要求“主动搞出些大新闻,以吸引政府注意力”的呼声日渐强烈。
那年10月,俄州奥佛港市的市长盖博打破沉默,称俄州的寇里县、约瑟芬县、杰克逊县和克拉马斯县,应同加州的德尔诺特县、锡斯基尤县、莫多克县合并,组成新的州。
事实上,盖博的本意只是为了吸引舆论对俄勒冈-加利福尼亚交界地区基建水平的关注,孰料他的主张一出,受到狂热追捧。居民们相信,既然州政府对自身的诉求漠不关心,那就应该给前者些颜色瞧瞧。锡斯基尤县在此过程中格外活跃,遂被内定为新政权的临时首府。
11月17日,相关山区边界县的代表经当面磋商组成了同盟,目的之一是更大声地向联邦政府索要补助。在当地商会极力游说下,锡斯基尤县监事会投票决定拨付100美元,研究如何从加州脱离、并同其他县联手组成美国第49个州的可行性(当时美国有48个州)。
为了让这场“秀”尽可能像样,11月19日,《锡斯基尤每日新闻报》还举行了大奖赛,拿出两美元奖金让民众设计理想的州名。最终进入预选阶段的名称包括波南查(意为致富之源)、迪斯肯滕特(意为不满)以及杰斐逊。最终,“杰斐逊”被选为这个新州的州名。人们希望以此纪念美国第三任总统,借后者的历史功绩抒发“平权、独立”的意愿。
“杰斐逊州”兴亡记
虽然看上去只是“乡巴佬”一时兴起的产物,“杰斐逊州”的发展壮大速度却着实有些惊人。11月27日,一群年轻人挥舞猎枪,开始阻塞怀里卡以南99号公路的交通,并向路人分发传单。那上面写道:“你正在进入美国的第49个州——杰斐逊州!我们今天刚刚宣布独立,我们正在发起爱国分离运动。”这些年轻人还表示,他们每周四都将举行这种活动。
很快,美国西部的各主要报刊杂志上,“杰斐逊州”成为热词,开始同纳粹德国在欧洲的侵略争夺报纸头条。
12月4日,加州德尔诺特县新月市的约翰·查尔德斯法官被推举为“杰斐逊州州长”。当天,临时首府怀里卡举行了盛大而严肃的火炬游行——马队、军乐队和车队顺次亮相,气氛很是热闹。接着,在怀里卡法院大楼的草坪上,查尔德斯“州长”举行了就职仪式。据说,连好莱坞纪录片公司也闻风赶来,记录这“历史性的时刻”。
令人唏嘘的是,“杰斐逊州”的首倡者盖博市长已于此前两天去世。不过这并没有阻挡“杰斐逊州”建成的脚步——抢在联邦和地方做出反应前,“州政府”迅速拟订了施政纲领,称将免除消费税、财产税和个人所得税,开放红灯区和赌场,相关进项将被纳入财政收入。
然而几天后,一场意外事件打断了一切——12月7日,日军轰炸珍珠港,美国身不由己地被拖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可想而知,公众舆论的注意力全被战争吸引了去;眼见“杰斐逊州”分离运动在一夜之间没了关注度,参与它的积极分子也就慢慢地没了心气儿。
此后70多年间,“杰斐逊州”虽然不时被俄勒冈和北加州人提起,它的旗帜和徽章也会偶尔出现在公众场合,但再没有成规模的政治运动出现。原因之一在于,为了获取战争所急需的铜和木料,俄勒冈州和加州开始努力地修路架桥,基本满足了当地人的诉求。
无巧不成书,“杰斐逊州”还是二战中少数遭到袭击的美国本土地区之一——1942年9月9日,日本飞行员藤田信雄驾机潜入这一带,向布鲁金斯附近的海岸乱丢了几枚炸弹。
75年后为何波澜再起?
绝大多数人料不到,“杰斐逊州”迅速建立又销声匿迹后的75年,同样是在西海岸的荒凉之地,似曾相识的一幕会再次上演。与昔日不同,这次“牛仔起义”不再依靠政治家奔走呼号,而是由上百名荷枪实弹的民兵站出来说话。尽管如此,两代人想要表达的精神却奇妙地相似——反对政府滥用权力,对“偏袒城市,忽视乡村”的政策加以批判。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报道中提到,投身此次占领运动的积极分子大多是附近的牧场主,他们藉此声援不久前被治罪的德怀特·哈蒙德及其儿子史蒂文。父子俩于2011年被联邦大陪审团以纵火罪判处5年监禁。然而,哈蒙德父子辩称,他们是在自家土地上进行“有节制的”烧荒,目的是为“焚烧入侵植被”和“保护私人财产不被野火吞噬”。
“牛仔团”领导人阿蒙·邦迪主张,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扩张是以牺牲牧场主和矿工的利益为代价,哈氏父子的遭遇正是政府官员滥用权力造成的。他在社交网站上发布的公告中写道:“我们打算在这里坚守下去(直到事情解决),这可不是临时起意。我们没有动武的念头,但如果有人对我们动武,我们将进行自卫……如果有必要,很多人愿意去战斗,甚至献出生命,以捍卫受宪法保护的各州、各郡以及个人管理当地土地的权利。”
当然,也有观察家指出,1941年的那场分离运动同日后的模仿者存在本质的区别——“之前那场运动没有暴力色彩”。事实上,“杰斐逊州”支持者当年的奔走呼号,通常被外界看作一场幽默剧;在99号公路上被拦下来的很多人,对运动参与者的“恶作剧天赋”印象更深。
《俄勒冈人文》杂志编辑凯瑟琳·霍尔特告诉美国“politico”网站:“当年,‘杰佛逊州的成立带有煽动性,但一切都是在和平状态下完成,这与邦迪等人如今号召的大不相同。”
摘编自2016年1月27日《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