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就业现状及趋势
[摘要] 文化产业就业弹性远高于三次产业,其就业吸纳能力也越来越强;文化服务业的就业弹性高于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批零业;文化制造业从业者主要集中在规模以上企业,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的就业则主要分布在规模以下企业;东部沿海地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最多、从业人员队伍也最为庞大;女性在文化产业中有着较大的就业优势。文章还探讨了相关政策含义。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文化制造业 文化批零业 文化服务业 就业弹性
[中图分类号] F062.9;F2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3-0081-04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号:13CJL049)。
[作者简介] 周灵灵(1985 — ),湖南新晃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中国经济问题。
近十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已由2004年的1.18%上升到2013年2.29%;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3440亿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24017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8.02%,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2.15%上升到了3.77%。但横向来看,我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及部分新兴经济体比差距还比较大,存在着起步晚、水平低等劣势。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和趋势,以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一、文化产业与三次产业就业的比较
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来看,2004~2013年第一产业就业年均递减3.98%,第二产业就业年均递增3.70%,第三产业就业年均递增2.99%,与文化产业年均8.1%的高就业增长率形成鲜明反差。我们以2004年为基期对GDP数据进行消胀处理后,计算出的就业弹性表明,文化产业“一普”至“三普”期间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4158,远高于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而且,2008~2013年文化产业就业弹性上升很快,由“一普”至“二普”期间的0.2090升至0.5965。这说明文化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越来越强,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抓手”。从二、三产业来看,尽管目前第二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高于第三产业,但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有赶超第二产业的趋势,因为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在下滑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在大幅提升(2008~2013年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更是增加了近一倍)。
为了更好地考察文化产业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变动趋势,我们计算了产业结构偏离度。所谓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产业增加值比重与相应的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偏离度的数值越大,表明结构越失衡。其计算公式为:结构偏离度=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①。若某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即就业比重高于增加值比重,则说明该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根据2013年数据计算出的文化产业结构偏离度为-1.34%,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分别为22%、-13.6%和-8.4%。显然,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且结构严重失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未来一些年该产业的就业量仍会加速递减,处于劳动力转出状态。事实上,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量在1991年达到39098万人的历史最高值后,便开始下降。相形之下,文化产业和二、三产业将处于劳动力不断转入的状态,直至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
二 、文化产业分行业就业情况
我们依据《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13》的分类,重点考察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简称“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等三大文化子行业。数据显示,文化制造业的从业人数由2004年的500.29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805.5万人,年均递增5.43%;文化批零业的从业人数则从2004年的71.5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146.1万人,年均递增8.26%。增幅最大的要数文化服务业,从业人数由2004年的301.47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808.4万人,年均递增11.58%,净增了500多万从业者。
从规模(限额)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来看,规模(限额)以上文化产业单位从业者为753.78万人,占全部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就业数的48.68%。可见,规模(限额)以上与规模(限额)以下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就业量基本持平。但这在行业间也是有差异的。比如2013年,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有498.28万从业者,占文化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的61.86%;限额以下文化批零业有95.98万从业者,占文化批零业全部从业人员的65.69%;规模以下文化服务业企业有391.27万从业人员,占文化服务业企业全部从业人员的65.58%。这些数据表明,文化制造业从业者主要集中在规模以上企业,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的就业则主要分布在规模(限额)以下企业。这种就业分布特征与行业特质密切相关,因为文化批零业、文化服务业的就业往往更为灵活多样,不需要太大的经营规模。
为了更好地观察就业演变趋势,我们以2004年为基期计算了文化产业三大子行业2004~2013年的就业弹性。结果显示,三大子行业中文化服务业的就业弹性最高,在考察期内平均为0.5285,远高于文化制造业(0.2876)和文化批零业(0.4210),极大地拉动了就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产业各子行业的就业弹性也在不断提升。譬如,“二普”至“三普”期间的就业弹性就远高于2004~2008年的就业弹性。需要注意的是文化批零业,其就业弹性在2004~2008年间为负值,这是因为文化批发和零售业的从业人数从2004年的71.5万人降到了2008年的63.59万人。可见,在2008年之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曾一度徘徊和反转。
如果按单位性质划分,可将文化产业分为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根据“三普”数据,2013年我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有1548.3万从业人员,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有211.7万从业者。显然,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是文化产业就业的主体。若按活动性质划分,文化产业可分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2013年前者的从业人员为1033.4万人,后者为726.5万人。从文化产业50个行业中类来看,工艺美术品的制造、印刷复制服务、玩具的制造、视听设备的制造、广告服务等行业吸纳的就业人员最多,且大都集中在文化制造业。endprint
三、各地区文化产业就业情况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异质性,这也体现在就业方面。普查数据显示,东部沿海地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最多、从业人员队伍也最为庞大,西部地区除了四川、重庆等省市外,从业人员总体偏少。例如,2013年拥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最多的5个省市:广东10.43万个,北京9.78万个,江苏9.49万个,浙江8.57万个,山东5.92万个,合起来占了全国的48.11%。相形之下,西藏仅有846个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7万名从业者,区域差距甚为明显。就业方面,“一普”至“三普”期间,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北京5省市的从业人员数量一直稳居全国前五位,当然,具体排名在部分年份有些变化。表3列出了2004年、2008年和2013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10个省市。
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排名前10位的省市中,2004年东部地区占了8席、中西部各占1席;2008年,东部地区占7席,中部2席,西部1席;2013年,东部占7席,中部3席。显然,东部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有着绝对优势,因为仅广东省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就占了全国的18.89%,这是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不过,近些年来,中部地区也在快速赶超。比如,湖南文化产业就业量由2008年的全国第10位攀升到了2013年的第6位,河南省也稳步升至第7位,江西和湖北则紧随安徽之后分列第11、12位。西部的四川省则由2008年的第9位降至2013年的第13位。对比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可以看出“二普”至“三普”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该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是《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发布,它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就文化产业的三大子行业而言,文化制造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湖南和福建,文化批零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以及河南,文化服务业的就业则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山东、河南和湖南。文化产业子行业就业的区域差异一方面根源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位条件,同时也与当地的文化资源禀赋有关。比如,广东和江浙地区制造业基础雄厚,对文化制造业的溢出效应较为明显,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一些省市尽管在经济发展水平或地理区位方面不占优势,但文化资源禀赋较好,文化服务业也相对发达,如中部的湖南、河南,西部的四川和陕西。因此,各地可结合自身优势,寻求从文化产业的某个子行业或某些细分行业进行突破,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文化产业中的女性就业
根据“三普”数据加总,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共有807.07万女性从业者,占文化产业全部从业者的45.86%,比全国法人单位女性从业人员的平均比重高出10个百分点①。
从文化产业三大子行业来看,2013年文化制造业有400.55万女性从业者,女性占比49.73%;文化批零业有72.97万女性从业者,女性占比49.95%;文化服务业有333.55万女性从业者,女性占比41.26%,皆高于全国法人单位女性从业人员的平均占比水平。与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相比,尽管目前女性在文化服务业中的总就业比重还不是很高,但其就业潜力无疑是很大的。可以预期,随着文化产业发展,女性在文化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会越来越高。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了这一趋势。
五、政策含义
本文的政策含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从产业成长规律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来看,文化产业具有污染少、附加值高等优点,在就业吸纳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大力扶持。诚然,近年来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颁发了不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例如仅2014年就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等10余部文件,涉及文化金融、文化贸易等多个领域。但在政策落地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特别是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扶持,在力度和方式上仍有待加强、创新。
其次,文化产业各子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有别,未来的发展应以文化制造业为基础,文化批零业为纽带,着力打造多层次的文化服务业。具体而言,在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演变过程中,文化制造业也需适时升级,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以文化批零业为纽带,做好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更好地促进就业和国民经济发展。
第三,各地在发展文化产业时,既要有宏观视野,又要因地制宜,避免产业同构的恶性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我们的调研显示,当下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多地并举,产业同构,竞争过度”的隐忧。鉴于此,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可重点发展文化制造业,服务业发达的地区则大力发展文化服务业,这样既能充分利用产业集聚的“外溢效应”,也便于形成一定的“错位竞争”。毕竟,无论是文化制造业、批零业,还是文化服务业,都能显著拉动就业。
第四,鉴于女性在文化产业就业中有着较大的优势,女性应发挥性别优势,加快知识技能的储备和转型,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就业特点和成长规律。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部分女性可采取“灵活就业+创业”等形式,找准方向,提高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在文化产业中的就业比重,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蔡旺春.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经济问题,2010(5),49-55.
[2] 蒋萍,王勇.全口径中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2),69-81.
[3] 雷宏振,邵鹏,潘龙梅.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度测算及其分布特征研究[J].经济经纬,2012(1),42-46.
[4] 秦东方,山红梅.中国公共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9),121-124.
[5] 荣跃明.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时代特征[J].社会科学,2005(9),176-186.endprint
[6] 滕堂伟,翁玲玲,韦素琼.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4(7):97-102.
[7] 臧志彭.政府补助、公司性质与文化产业就业[J].中国人口科学,2014(5),57-66.
[8] 郑世林,葛珺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中国软科学,2012(10),48-58.
[9] 周晶,曹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调研世界,2015(6),17-20.
[10] Kloosterman, Robert C. Recent Employment Trends i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n Amsterdam, Rotterdam, the Hague and Utrecht[J].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2004, 95(2): 243-252.
[11] Lawrence, Thomas B. & Nelson Phillips. Understanding Cultural Industri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 2002, 11(4): 430-441.
[12] OConnor, Justin. The Defini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J]. European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2000, 2(3): 15-27.
[13] Power, Dominic. “Cultural Industries” in Sweden: An Assessment of Their Place in the Swedish Economy[J]. Economic Geography, 2002, 78(2): 103-127.
[14] Pratt, Andy C..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Production Syste: A Case Study of Employment Change in Britain[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7, 29(11): 1953-1974.
[15] Pratt, Andy C..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Public Polic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2005, 11(1): 31-44.
On Employment in Cultural Industries
Zhou Lingling
(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Labor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8 )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flexibility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ies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industries. The employment flexibility of cultural service industries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cultural manufacturing and wholesale & retail industries. Employment of cultur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mainly concentrates on the above designated size enterprises, while for cultural wholesale & retail and cultural service industries it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below designated size firm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cultural industries have more units and employees. Women have employment advantages in cultural industries. Relevant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Keywords: 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cultural wholesale & retail industries, cultural service industries, employment flexibility
(收稿日期:2016-05-26 责任编辑:垠 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