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的家委会遭遇信任危机
潘旭+吴振东+仇逸+王强
一些关于家委会的负面消息在网上不绝于耳。记者调查发现,有些学校家委会活动搞得风生水起,而不少家委会却走了样。摆设、拼爹会、收钱会等诸多戏称先后与家委会沾上了边,更有人直指家委会名不副实。
竞选异化成家长的“名利秀”
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中小学,家委会竞选异化成一些家长的“名利秀”,并非耸人听闻,甚至从中小学向幼儿园蔓延。
一幼儿园家长表示,孩子班级选家委会成员,就有家长放出“大招”,称自己是特斯拉牌汽车车友会的核心成员,可以网罗众多特斯拉车主,开着车队,送全班孩子春秋游。“在这种资源面前,感觉自己无力竞选。”这位家长说。
除了比车的,还有比房的,有的家长宣称可以接纳数十名孩子来“轰趴”;也有比职业的,称可以带全班免费参观某博物馆、某动物园等。
除了比资源,还有的拼“圈子”。某小学家委会竞选,就有一家长说:“我和孩子爸爸都是某中学校友,是学习委员和体育委员,很高兴在这里找到那么多校友……”
一些家长坦言,每次竞选家委会,感觉就是在拼爹拼妈,好好的竞选变味儿为“资源秀”“关系秀”。还有这种情况:上了父母当年毕业的学校,父母又从校友那里接过家委会的职务接力棒。“这让非本校毕业的家长感觉有些疏远。”该家长说。
这些家长们都在使尽浑身解数秀着自己的职业、学历、教育经验等,意在进入家委会的家长们,大都表示自己平时时间弹性,甚至可以随叫随到,乐意为班级做事。他们期望一旦选上,可以为孩子的在校表现加分,或让孩子得到老师的“特殊关照”。
有学校老师对记者坦言,选取家委会成员并非是看家长是否是“高富帅”,关键是看有没有服务学校和班级的态度,以及资源。
“收钱给老师送礼”遭投诉
有媒体曾报道,某中学的李老师刚休完婚假回到学校,马上受到学校和当地教育局纪委的调查,因为有家长投诉“班级家委会成员收钱给老师送礼”,投诉的家长把板子打在家委会身上。投诉者在信中表示,老师是不会也不敢开口要礼物的,但是因为家委会的存在,“在班上收钱,把大家的钱当自己的钱送给老师,老师肯定高兴”。
无独有偶,浙江杭州一名家长曾向媒体诉说了自己的困惑:家长委员会的“领袖”们向来出手阔绰,连带着其他家长也要跟风,现在她的孩子才读小学四年级,一个学期的班费就达到了500元,遇到大型的活动还要额外交一笔钱,这样的“收费标准”让她很是伤神。
家长委员会是增进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目前,许多学校通过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组建家长委员会,目的是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然而,一些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却“变了味”,成了少数家长的委员会,引起其他家长的不满。
记者了解到,像某中学家长投诉“班级家委会成员收钱给老师送礼”这样的投诉并不是个案。在一些教育局官网上,关于投诉的两大热门话题,一是补课,二是收费问题。
近年来,关于学校以家委会名义组织违规补课、收取活动费、节日送礼等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有家长投诉表示班级家委会“强迫学生家长交600元所谓班费”,“除家委会几名成员外所有家长都很气愤”,“费用明细为给老师送礼二千多、老师补课辛苦费现金几千,等等”。
除了对家委会收钱送给老师有意见,投诉家长还认为,送完礼跟老师搞好关系的是家委会几个家长的孩子,并不会让全班孩子都能享受到一致的待遇,对其他孩子不公平。
据报道,浙江温州市某小学一年级4个班被曝班会费开销达上万元,除了“资料夹”等与学习相关的开支外,还有专家讲座、钟点工打扫卫生等费用。校方和家长均称是家委会的私自行为,与学校无关。
形同虚设扮演着学校“挡箭牌”
伴随着家委会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社会对其质疑的声音也不断出现,除了拼爹会、收钱会,摆设、傀儡等诸多戏称先后与家委会沾上了边。
别看广西南宁市桂雅路小学三(5)班家委会現在活动丰富多彩,两年前的情形却迥然不同。打印试卷、管理班费、活动采购……三(5)班家委会一名家长说,以前家委会更多是配合老师做一些辅助性工作,比如学校搞运动会,家委会就在家长群里帮忙吆喝几声,一般是“老师叫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但“正事”不多。
类似的角色,是全国很多中小学家委会的缩影。
而有的家委会甚至成为一种摆设。“家委会的作用主要是:学校开会时请家长代表上台讲话,比较形式化,我们都觉得没必要。”在一建筑企业工作的叶女士说,她小孩班级的家委会是由学校提议成立的,“平时没什么活动,家长们相互联系也很少,起不到什么作用。”
采访中有家长反映,一些学校不方便出面的事情,家委会似乎扮演着学校“挡箭牌”的角色,这样就不会有强制性色彩,学校可以降低担责风险。
郑州市教育学会学习心理研究会咨询师王海勇说,国外的家委会作用很大,不仅能增进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还有权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进行监督和评议,甚至还有任免校长、选聘教师的权力。若遇上重大问题,如果学校的做法是错误的,家委会也能够大胆提出反对意见。
“现在国内一些学校的家委会,像一些小区的业主委员会一样,就是个形式。”王海勇说,现在不少学校的家委会流于形式,家长的监督权“悬空”。
家委会“瓜分”部分好处
如果家长当了委员,自家孩子是不是会特别受到老师照顾?
“‘照顾就难说,但更熟悉、更了解,这是肯定的。”广东省一级中学的一位家委会成员坦言,由于存在事务层面的沟通,老师和家长之间必然相对熟悉,对孩子的教育来说这是“近水楼台”,在学习上多留意一下是必然的,也是人之常情。“但毕竟家委也是付出了很多精力,为班级做了贡献的,我个人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
也有的小学家长向记者反映,老师有什么事情都会“第一时间”通知家委会,如果遇到一些学生的选拔活动时,一般由家委会先“瓜分”一遍,剩下的才到班级里。
陈小姐称,自己是公司的财务总监,因此在家委会里负责班级的财务。她坦言,这个问题就是见仁见智了。有不少家长是怀着跟老师、校长套近乎的心理来当这个家委的,自己也不例外。“不过老实说,家委的孩子大多都是品学兼优,他们也正因为在乎孩子的进步和成长,才会积极参与到班级事务里面的,因此他们的孩子被选出来,多数情况基本是没有异议的,看上去是‘占了便宜,但多数孩子真才实学。”
记者在广东另一重点中学了解到,越是好的学校越重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方面,从主观上来看,我们是不会‘大细超,反而越是家委的孩子,我们越是注重是否公平,怕被其他家长投诉”,该校一位班主任说,另一方面,作为一所名校,理所当然注重“木桶原理”,即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只有所有孩子全面健康成长,这个学校的牌子才不会坏掉。
摘编自新华社、《中国教育报》《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