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
胡彩梅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向大城市涌动,造就了一批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联合国发布的《2014年世界城市化发展展望》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有16个,2020年将达到20个,到2030年将达到23个。特大城市对于引领经济增长、吸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人口规模扩张,土地等资源面临紧约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制约着特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遵循特大城市发展规律,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政策。为此,本期约请几位学者,针对特大城市面临的发展瓶颈,就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创新各抒己见。
从人口视角来看,如果不加以控制,特大城市人口是否会继续膨胀?外来人口是否一定会成为特大城市发展的负担?周晓津认为,特大城市人口机械增长高峰已过,将面临长期的劳动力短缺;人口控制将使特大城市失去发展机遇,因为人口是拉动消费最根本、最重要的资源。
从空间布局视角来看,特大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为什么住房仍然紧张、交通拥堵不减?主要原因还是特大城市空间布局存在问题。韩兆洲和陈文慧认为,中国的特大城市要通过建新城的方式实现“多中心”化发展。在新城建设方面要分工先行,注重产业链完整性,着眼交易效率围绕“人”进行配套,并由政府统筹引导,整合资源,跟踪规划实施,保证规划的可持续性。
从低碳城市视角来看,经过多年的低碳城市建设,为什么特大城市雾霾一直得不到缓解。韦福雷和姜明君认为特大城市碳排放量远被低估、绿色建筑推广缓慢、低碳出行说易行难,“低碳城市”还处于摸索阶段。要在低碳城市道路上走得更远,需要加快构建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建设城市之间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实现居住低碳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特大城市产业要向高端化、服务化迈进。李文江等提出深圳要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拉近与世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差距;张璇提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立足产业转型,突出产业的引领和溢出效应;刘薇提出北京要以金融领域为切入点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戴志敏和罗燕提出特大城市应发挥其发达金融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与周边城市的联动发展;沐潮提出特大城市快递业要与城市物流系统实现整合运作,为特大城市快递业提供发展新思路。
特大城市肩负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担,承载着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希望。我们期望,通过本期论题的研究,能够为特大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