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事故“报道学”:中荷媒体的差异与差距
凤凰博报
半年之内,马航两架客机出事:MH370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MH17惨遭袭击,机上人员全部遇难。作为死亡(失踪)乘客最大来源国,中国、荷兰的媒体都在事故发生后,进行了大密度、高频次的报道,这对传递信息,安抚家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通过对比中荷两国媒体在这两次报道中的举措,不难发现存在的差异和差距。
事实重于时效
荷兰媒体报道显得谨慎、克制。尽管平面传媒和电台、电视台都连篇累牍播出相关节目,甚至推出特别滚动报道,但都小心翼翼地避免直接对事件性质、责任归属方遽下断语,当需要下断语时,引述自有名有姓的第三方,是“个人观点”,而非媒体的判断。
但在MH370失联报道中,某些中国媒体为了抢时效,发布了一些不实消息。比如,新华社发布快讯,宣布“越南搜救人员发现失联客机信号”,随后被央视直播证实媒体所称“发现地点”为失联前最后位置,微博上也流传着由路透社援引自越南官方的否认消息。@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更有推测,“新华社可能引用的是越南社交媒体Vnexpress.com的消息”。
是采访不是打扰
荷兰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对有可能会为人心理造成阴影的信息进行提示和筛选。对死难者及其家属的隐私全力保护。比如,对失事现场的拍摄限于远景,近景也是拍摄行李和飞机残骸。严禁播出有遗体和残躯的镜头,一是对死者尊重,二是怕刺激大家的心理。一些采访失事地点的目击者的口述信息,可能造成观众心理伤害的,都会有字幕提示“以下播出的信息比较残酷,会造成心理不快,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观看与否。”并在需要播报死难者生前照片时,会通过死者家属的授权,只用死者证件照或是大头照,不用生活照。不流传死者亲属悲痛的形象,保护其隐私及悲伤的权利。
在MH370中尽管没有失事现场也就不存在拍摄问题,但中国媒体对死者亲属的侵扰,以严重影响了其悲伤的权利。比如一张呈现一男一女在镜头包围下痛苦愤怒的照片在网络中流传后,网友纷纷请记者放过死者亲属。
要阳谋不要阴谋
莫斯科荷兰大使馆前,不少俄罗斯人献上的鲜花,甚至还有写着“对不起”的卡片。沿街采访的一位前来悼念的俄罗斯人,他脸上的难过和声音里的悲痛是与所有的荷兰人一样的。
针对此次事故,荷兰社交网络和媒体绝少提出“阴谋论”,或是用“仇恨”与“复仇”这样的字眼,更多的是克制的等待,呼唤真相浮出。面对国际社会追问元凶的吵闹声中,荷兰媒体也是在尽量缓和公众的情绪。对失事地区乌克兰和肇事嫌疑者俄罗斯,有荷兰新闻播放乌克兰首都基辅的荷兰大使馆前,乌克兰人用鲜花悼念MH17的死难者。记者解释说目前的乌克兰在本国动荡时期,鲜花价格昂贵,是论支在卖,可那么多乌克兰人还是自发的买花悼念。
而在MH370失联后,在中国社交媒体中充斥着各种“阴谋论”的说法。诸如“美帝耍了全世界”“马来西亚耍了全世界”“都是波音公司的错”“机长独狼劫机”“降落在安达曼群岛”“飞机藏身巴基斯坦”“重新现身发动恐怖袭击”等,使得网民对马来西亚、马航等充满了不信任,以至于民间宣布抵制马来西亚、抵制马航的呼声越来越高。这种报道心态,不说哗众取宠,起码也是不负责任的。endprint